2023年生态环境局上半年工作总结下半年工作谋划
来源: 南通市海门生态环境局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9-19 10:23 累计次数: 字体:[ ]

202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下半年工作谋划

一、今年以来工作成绩

截至2023年7月30日,我区PM2.5浓度为26.4微克/立方米,完成二季度考核目标,在南通六县市区排名第3,全省第4,改善率排名第1;优良率81.0%,在南通市六县市区排名第4,全省并列第15。1-6月份省市考核断面优Ⅲ类比例均达到100%。上半年土壤联动监管机制稳步实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地下水国考点位水质稳定达到Ⅳ类以上。一季度污染防治攻坚考核列南通市第二。全省首创“围炉夜话”信访大调研活动,开创“党建+环境信访多元化解”新格局,上半年环境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8.6%,江苏省环境信访法治化建设试点现场会于6月28日在海门举行。“江苏生态环境海洋执法周”开幕式活动在海门举行。今年以来,申报中央、省级资金项目9个,已下达中央资金550万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26个重大项目完成建档,有效服务俐马(南通)纺织、中天精品钢、江苏慧聚药业、艾郎风电、江苏大庚不锈钢、纳琳科新材料(南通)等项目。全力推动“五带”协调发展,主动策应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加快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珍稀候鸟黄嘴白鹭首次现身蛎蚜山、黄海“六十只海豚结队群游”壮观场景获央视报道;青龙河整治申报长江警示片正面典型案例,目前已报送至生态环境部;推动中天打造煤气零放散、废水零排放、固废零出厂的“三零工厂”,擦亮海门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二、工作开展情况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大气综合治理。推动2023年大气治理项目实施,目前已基本完成。强化污染天气应对,今年以来共发布、调整预警管控27次,累计管控天数195天,大气管控共计检查4137点位(环保检查2379个点位),整改问题183个。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围绕全区14个省市考核断面水质目标,全方位开展预警管控。发出各类水质预警60起,整改断面水质问题28个。建成投运区镇之间水质自动站14个。对省市考核断面支流实施摸底采样,对超过Ⅴ类水质支流实施整治。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分季度开展日处理能力20吨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水质监督性监测,上半年出水达标率达97.87%。建立会商会办机制,召开化工等企业关闭遗留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工作推进会。开展铝灰、印染污泥、建筑垃圾专项执法检查,部署并推进2023年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工作,提升固废管理水平,及时化解潜在环境隐患。

着力惠企纾困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健全全流程服务机制。主动参与全区重大项目招商论证、考察对接、环评技术审查,有效保障项目落地。今年以来,服务俐马(南通)纺织、江苏慧聚药业、艾郎风电、江苏大庚不锈钢新、改、扩项目环评审查,对纳琳科新材料(南通)有限公司开展事中指导帮扶,帮助企业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项目品质,争做营商服务“先行者”。二是开展柔性执法。今年以来,共计处罚案件数181件,处罚金额792.7587万元,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14.62%和4.91%。落实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今年已纳入正面清单企业69家,对纳入正面清单企业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非现场监管,推进排污单位监测监控联网全覆盖,精准发现问题,减少对企业的干扰,提高执法效能,2023年通过科技手段立案64件,占立案数比例约三分之一。推行“提醒式”执法,对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环境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为企业提供及时纠错的机会。今年以来,共计减免行政处罚案件30件,涉及金额384.8685万元。三是畅通服务渠道。成立海门区民营企业环保服务站,制定《海门生态环境局加大有效有力服务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深入推进重点企业“体检”服务活动,重点对“白名单”企业和优质企业开展“体检式”服务,截至目前,班子成员带队走访全区企业80余家,指导帮扶问题61个,下发行政指导意见书60份,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预警和保护,让企业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全力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开展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大力推进企业清洁化生产,对18家企业开展绿色发展提升整治。指导招商局重工、慧聚药业、当升科技申报江苏省绿色发展领军企业。推动解决俐马纺织印染废水回用问题,助力中天钢铁发展成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标杆企业。大力推进总量减排。制定《海门区建立污染物减排总量库暨建设项目污染物总量平衡工作的实施意见》,联合相关部门通过构建循环产业链、严守准入门槛、推动限值限量与定值定量管理、鼓励科技创新、强制清洁生产和打造绿色产业等六项举措持续深入挖掘减排空间,更大力度腾出环境容量,为高端绿色项目提供环境资源要素保障。今年已完成建设项目总量平衡方案50个。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坚决扛起生态保护修复政治责任,持续纵深推进长江大保护,探索与文旅合作,推动长江生态绿廊建设。加大沿江岸线生态修复力度,与相关部门同向发力,推动沿江生态景观带建设成效全市领先。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实施生物多样性固定观测项目建设,目前稳定观测到黑嘴鸥等重点保护及珍稀濒危物种踪迹。推动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提升环境容量,经开区污水处理厂生态安全缓冲区已验收投运,东洲水处理有限公司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方案已上报南通市局备案。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试点工作,更好服务海门区经济和建设项目高质量发展,助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持续加强环境安全能力建设。一是完善应急体系建设。紧紧围绕通吕运河(海门段)、通启运河(海门段)、海门河、浒通河等重点河流及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目标,搭建了全域“三横五纵”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防范体系。今年以来在全区流域及重点园区开展试点工作,初步形成“海门重点水环境应急防范新模式”。开展地震灾害次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实战拉练,锤炼环境应急队伍,全面提高灾害应急联动处置能力。二是深入开展隐患排查专项行动。完成全区70家重点风险单位雨排口专项检查,排查出各类隐患问题180个,已全部整改完毕。开展“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监管”工作,现场检查涉及销售、维修店面70余家,指导废旧铅蓄电池规范化管理。开展“安全生产月”隐患排查工作。截至目前共出动102人次,检查重点企业42家,发现环境安全隐患30个,整改完成21个。三是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组织2家重点园区、75家重点环境风险企业进行环境安全培训。积极采取“提醒式”交办和“服务式”执法。2022年至今,共发出环境安全提醒函210余份,指导帮助企业消除环境安全隐患1000余个。

不断深化党建引领队伍建设。强化组织建设。确定2名党员发展对象,推动党员队伍日益壮大。监测站党支部、第一党支部先后被省厅评为“先进党支部”。对干部职工温情关怀,为患病干部仲佳鑫同志募集爱心款59万余元。注重人才培养。大力培养使用年轻优秀干部,今年以来,共提拔副科职干部1名、股级干部2名。深入实施市委组织部“青苗培优”计划,举办第一期生态环境系统“青苗培优”培训活动,组织开展20期执法周讲堂活动,全面提升能力素质。狠抓作风效能。发布《作风效能建设督查通报》4期,提醒谈话4人次,通报批评19人次,收到整改材料11份,以制度约束令行禁止、政令通畅。深耕业务融合。与共建企业开展“重温芦荡烽火史,感恩奋进走在前”主题党日活动。就崇启海“毗邻党建”联盟工作开展党建共建事项座谈,深化互动交流。承办江苏省生态环境海洋执法周启动活动,生态环境部、省厅领导参加并给予肯定。

开创环境信访多元化解新格局。2023年,海门生态环境局持续以群众满意为目标,推动信访就地吸附化解,探索多元化解机制。一是完善环境信访工作制度。规范“信访受理、现场核查、结案回复、跟踪督查”四步工作法,形成“区+镇+村按责处理、攻坚办闭环管理,三级交办四次回访”办理模式。二是建立动态预警研判机制。对接12345热线将大环保类、非环保类群众投诉分类分流至区镇、部门,实现区镇调处环境信访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的根本性转变。三是将调解触角延伸到村组。巧用“环保老娘舅工作室”等群众自治组织,创新基层生态环境治理,夯实社会化调解基础力量。(三厂街道搭建“围炉夜话”平台,开展环境信访大调研大座谈活动,拉近党群、厂群关系,化解吴先生投诉三厂工业园区异味十年信访积案)四是完善联席会议机制。借力司法部门推动非环保类环境纠纷化解,检察院联动联调监督,律师进行法律宣讲,提升法治化解决信访矛盾的水平。1-6月份,办理信访总量855件(上年同期1050件);污染攻坚平台210件(上年同期287件)。其中,越级信访88件(上年147件),12345政府热线554件(上年618件)。

三、存在问题

我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虽然成效明显,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气环境质量提升面临压力。码头区道路、施工工地积尘负荷较高,且问题反复出现。随着气温上升,臭氧超标问题凸显。二是水环境质量尚不稳定。污水管网外溢、水产养殖等农业面源污染风险仍然存在。汛期来临,省市考核断面水质波动较大。三是污染地块、高风险遗留地块管控不严。前期检查发现,我区部分污染地块存在被擅自违规利用等问题。四是环境监管合力不足。信访总量高位运行,社会生活大环境类热点信访投诉事项涉及多个部门,协同配合能力需进一步提升。五是节能减排任重道远。“十四五”期间中天一期二步等重大项目污染物总量需求较大,全区环境容量逐渐变小,持续完成污染物减排、推动重大项目污染排放总量平衡等难度变大,总量收储强度考核指标靠后。

四、下阶段工作举措

我局将继续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局“十大工程”(“三力提升”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程、水质提升工程、大气环境质量提升工程、土环境质量提升工程、执法能力提升工程、环境安全隐患排查能力提升工程、环境信访“双降双提”工程、应急监测与队伍建设再提升工程)为引领,统筹污染防治攻坚和服务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打造“具有江海特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

持续提升大气环境综合治理。一是持续推进站点微环境长效治理。重点关注站点周边区域餐饮、工业、扬尘等点源,施工工地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要求,推动本地源排放全面下降。日间针对站点周边重点道路及时开始洒水、雾炮作业。晚高峰时加强站点周边道路的交通疏导工作,减少车辆怠速情况,削弱PM2.5二次转化,避免晚间臭氧二次抬升。二是聚力攻坚扬尘污染。全面深化推进“654”专项行动,聚焦“六类现场”(建设工地、拆卸现场、闲置地块、道路街巷、渣土运输、“两场一站”),重点关注夏季我区上风向的沿江改造项目工地、福利院站点周边的江海路工地等点位,坚持“五全要求”,严格“四查”机制,将整治范围延伸至区镇,全面开展城乡一体扬尘整治行动,全区域推进“654”扬尘专项整治行动,为提升全区大气污染治理水平提供坚强保障。三是强化应急管控。管控期间严格落实细颗粒物和臭氧双减双控措施,强化重点区域巡查,结合微站数据,紧盯辖区内的可疑污染源,形成“部门+区镇+走航”的联动管控模式,发现高值及时核查,同时对照管控方案清单,对所有减排措施执行情况进行全覆盖检查。四是推进源头替代。加大落实源头替代资金奖补政策的宣传,提高企业改造积极性。督促南通联海热电超低排放改造,确保新标准实施前完成整改。同时对大气减排项目开展现场核查,巩固减排成效,为夏季高温天气的臭氧污染防治打好基础。

全力保障水环境提质达标。一是加强省市考核断面监测预警。督促各级断面达标负责人和相关单位加强预警和管控,及时应对各类水质滑坡等突发问题,进一步完善改进断面达标对策,确保年度均值达标。推动垃圾渗滤液规范处置,防止对污水处理厂造成冲击。二是推动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投运。目前东洲水务4万吨应急池已经建成,能部分应对水量增加时的风险。但是仍不能抵抗暴雨期间的管网污水量,加快开发区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提高进水量,减少东洲水务的进水压力。三是加快不稳定断面溯源整治。加紧实施海门港新区支流“一河一策”总氮治理与管控方案。排查省市考核断面上下游支流,对达不到Ⅴ类水质的支流迅速开展整治,做好准备接受南通抽测。

深入开展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一是高质量推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化工等企业关闭遗留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工作既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土壤污染相关问题的整改,又是本年度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工作。按照前期工作部署,严抓时间节点,做好高风险遗留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一地一策”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督促相关区镇对前期检查发现的地块管控不到位、“两段三清”不彻底等问题整改到位,切实加强日常巡查,确保制度性管控措施落实到位,顺利通过南通市级验收。二是高水平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住建、生态环境会同区镇优化方案,确保在原有任务基础上新增8个行政村治理,对20个机场控规村研究探索收集处理措施,切实提升治理率。狠抓长效管理,持续做好已建设施的日常运维,确保出水稳定达标排放,切实让设施发挥效用,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水平。三是高标准推动“无废城市”建设。与各区镇、相关职能部门齐心协力,强化联动,按照海门区“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三大源固体废物为重点,完善固废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各项重点项目落地生效,实现固体废物产生强度稳步下降,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提升,处理处置能力更加优化,全面提升全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

着力提升环境监管质效。一是凝聚信访化解合力。严格按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履职尽责。防范侥幸躺平心理,做好包案带案下访,落实积案信访一案一策一册。加强“三联三化红绿辉映”示范村建设,利用好“环保老娘舅工作室”“围炉夜话”等载体平台,开展大调研大座谈活动,听民意促整改,化解信访隐患。落实环境监管员经费、培训、巡查、督察,加强环境信访调执APP使用,提高违法行为上报率,确保南通攻坚考核不失分。二是落实依法依规监管。压实责任、举一反三,不断巩固中央、省环保督察整改成效,加强监督检查,做好督察的后半篇文章。加大科技执法手段应用,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利剑高悬。加强环境监管正面激励,开展“普法式”“提醒式”执法。三是加强有力有效服务。不断创新健全服务企业体制机制,制定《海门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方案》,全面落实江苏省、南通市和海门区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力争在重大项目服务上更加精准、在环境监管方式上更加优化、在服务发展渠道上更加畅通,争做营商服务示范标兵。四是锚定生态创建。坚持以创促建,切实提升我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为统揽、以污染防治攻坚为抓手,全区一盘棋,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在材料提交后,积极配合上级核查等工作,确保创建成功。

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一是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从行业转型升级、项目准入、园区管理等方面强化源头管控作用,从严把好项目环境准入关口。二是加快循环产业发展。推动中水回用、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提供总量基础。以俐马纺织印染废水循环使用为样板,推进周边同类企业废水接入海川水务进行深度处理后,再给企业进行回用,逐步实现园区废水零排放;将中天钢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富余蒸汽供给海门港新区企业,逐步淘汰新区在用天然气锅炉,进一步实现新区节能减排目标。三是深入推进总量减排。推进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重点行业推行强制清洁生产。通过关停淘汰企业的排污许可证许可量、工程项目整治提升削减量、散乱污企业关停的核算量、环境统计的减排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量,形成污染物减排量,为绿色项目腾出可替代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