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三生融合,建设绿色和谐现代化新城
来源: 南通市海门生态环境局综合科 发布时间:2023-09-19 09:41 累计次数: 字体:[ ]

当缕缕秋风掠过江面,片片树叶告别枝头,漫步在诗情画意的南通海门城乡,天蓝、草绿、水清、景美,让人心情愉悦。

“让生态环境更美丽,让生活家园更美好,将海门建设成为自然生态与社会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新城。”南通市海门区政府沈旭东区长明确要求。

近年来,海门区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为统揽,落实“区-镇-村-组四级联动框架”、“创建指挥-闭环管理-精准督考-巩固提升-宣传发动五大协同机制”,全面擦亮以美为荣、以新为光、以绿为底的生态名片。

一是治水绿堤,潮信澄澈江岸秀。海门,因江而生、因江而兴,肩负着守护长江生态屏障的重任。海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绿化、美化、文化“三化”相生,长江海门段水质持续向好,江岸常现碧水绵延。海门率先取消化工园区定位,采用化工企业关停、印染企业提标升级、产业转型升级、调整发展等方式,关停退出沿江一公里范围内32家化工生产企业,腾退空间1290多亩,将工业“锈带”打造成为生态“秀带”。立足“治水”,创新青龙河“369”整治制度,实施“区域整治、水岸共治”,变环境“短板”为生态“样板”。东布洲长滩公园、青龙港1806景区、謇公湖生态绿地等沿江生态绿廊“串珠成链”;蛎岈山国家级海洋公园、张公堤垦牧文化长廊等沿海风光带“连线为面”。浩浩碧水,朗朗晴空,一泓清水润心田。

二是绿色发展,数智产业照前路。循环经济体系日趋完善。站在高处俯瞰临港钢铁产业园区,林立的厂房上一排排光伏发电板闪烁着银色的光芒。厂区内部空气清洁,水体干净,全厂实现废水零排放、固废不出厂。以中天“固废吸纳-精深加工–终端产品–对外贸易”一体化、上中下游企业衔接配套的循环产业链为龙头示范,为海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强基固源。重点产业加快绿色转型。把好产业关口,严守“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调绿产业结构,加快纺织印染、装备制造等6大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步伐。培育绿色示范企业,大力推进企业清洁化生产,容汇锂业获批省级绿色发展领军企业,中天钢铁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科技创新智能日益充沛。瞄准“长三角区域性重要创新支点城市”建设目标,沿江科创带集聚了海门区86.9%的高层次人才、75%的省级以上研发机构、66.7%的高新技术企业。海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7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5家,入选2022年度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地区。低碳减排优化能源结构。抓不住的“光”变成急着用的“电”,推进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光伏装机总规模达184.37兆瓦,全年光伏发电量1.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5%,减排二氧化碳约8万吨。

三是和谐共生,强富美高幸福城。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19年以来,海门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污染防治攻坚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不断完善生态修复补偿制度,创新生态损害修复模式,按下强富美高“快捷键”。做好修复文章。海门在省内率先出台生态环境领域损害赔偿“劳务代偿”制度,以植树造林、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等公益劳动方式,折抵赔偿义务或费用。全面开展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退让长江岸线1.65千米。大力开展土壤修复和农药、化肥减量等工作,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6.2万亩,获评“省级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夯实保护基础。排定重点工程60项,开工率达98.8%。布点区域性污水处理厂5个,海门区污水处理能力达26万吨/日,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3.2万户,城区污水集中收集率达95%,走在南通前列。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站11个和省控空气自动站2个、重点断面水质自动站14个,实现监控监测全覆盖。织密智慧监管网络监管,为“河长+”全员护河管河模式提供强大数据支撑,助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扮靓城市颜值。设立省内首个生态损害赔偿公益林,通过“损害-担责-修复”的模式,以绿化造林的方式实施对生态环境的替代修复。海门区林木覆盖率23.8%,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13平方米,“推窗见绿、开门见园”已成常态之景,获评“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达96%。凝心聚力绘蓝图,砥砺奋进新征程。海门将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构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让广泛的生态共识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落地生根,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