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海门区教育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 教育体育局 发布时间:2022-03-17 10:34 累计次数: 字体:[ ]

南通市海门区教育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南通市海门区教育体育局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扬“强毅力行,追求卓越”的海门教育精神,突出“立德树人,优质提升”,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品牌,使我区教育事业在“十四五”期间呈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十三五”期间海门教育工作概述

“十三五”期间,海门教育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新发展理念,着重解决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各项教育事业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出坚定步伐。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海门教育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总体目标,立足发展定位,细化操作指标,强化落实保障,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取得了关键性突破,现代教育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普及度、公平度、质量度、开放度、保障度、统筹度、贡献度以及满意度等一系列教育现代化核心指标得到显著提升。

 1.教育更加公平、质量更有优势。适应城市化进程的教育布局优化调整基本完成,城乡一体、优质均衡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不断健全。高考实现8连增,本一上线率从2011年的25.5%,提升至62.16%,本二上线率稳居98%以上,清华北大录取人数占南通35%以上。建成省优质幼儿园44所,省优比例达77.19%。成功创建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58所,四星级普通高中5所,占比83.3%,省现代化职业教育示范校1所,省高品质示范高中1所。学生综合素养明显提升,体卫艺科技、课外阅读量、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等各项指标全面领先,年均获全国性奖项200余项。成功获评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2.体系更加完备、结构更趋合理。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不断巩固、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保持99.92%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持续保持100%,全面实施残障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断深入,海门中专高水平建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继续教育加快发展,终身教育网络城乡覆盖率达95%;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发展,家校合作委员会、新父母学校等平台载体功效持续放大。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6年,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3.6年。

3.机制更加完善、保障更具力度。“十三五”期间,我区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达100亿元,各级各类教育财政预算生均公用经费高于省定额标准并逐年提高,教育助学体系不断健全。新建学校16所,改造加固校舍78.55万平方米,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改薄”等项目基本完成。“塑胶化操场改造”“教育信息化”“教育装备提升”三大工程系统化推进,中小学省I类标准达标率95%以上,幼儿园省II类标准实现全覆盖,学校成为城乡最美丽的地方。县管校聘改革、集团化办学改革取得关键性进展,教师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次,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5人次,在职省特级教师26人次,各类名师(名品教育项目)工作室43个,区级以上骨干教师648人,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各项指标均列南通第一,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和表彰。

4.社会更加认可、人民更为满意。实施家庭教育促进工程,各校家校合作共育活动丰富多彩,学校、社会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组建新父母学校,年均300场家校共育讲座扎实推进。注重学生、家长、社会及第三方机构对教育发展的多元评价,学生、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达92.61%,学校对政府管理服务的满意度达90.1%。新教育实验、校园足球、对外合作三大品牌持续放大。成功创建全国新教育实验示范区,近5年接待来海培训10.8万人次。成功获评全国校园足球优秀试点县市,首创由县级单位承办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夺得省级以上赛事冠军25个,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72所,列全国第一。成功创建江苏省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区,先后与南京栖霞、苏州昆山、徐州开发区、云南腾冲、陕西勉县、新疆伊宁、上海静安区开展合作办学,年均接待各类考察、洽谈团队20多个,素质教育“学问海门”成为时代风尚。

(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和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我区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新标准来衡量,海门教育还存在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布局规划科学性有待优化。海门教育发展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江苏省、南通区域发展布局的主动性不够,对海门城市化进程中教育配套建设的前瞻性不强,适度超前规划的意识滞后,应对二孩政策落地后本土生源增加、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入海门的预判性不足,高中布局还应进一步调整,义务教育学段个别学校大校额、大班额的问题亟待解决,学前教育个别区域学位紧张的情况需要统筹协调,社会人员通过选拔性考试提升学历的诉求应该得到妥善回应。

2.区域教育均衡度有待提高。学校建设的速度与城市发展的进度还不匹配,部分区域学校起始年级学位供给矛盾较大,“城区紧、乡村弱”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失衡不均、失调断层的问题亟需解决。乡村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仍然是教育体系结构中的短板和弱项,对照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根据省教育厅对全省教育资源需求状况预警报告,目前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还存在一定缺口,城乡学校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还不平衡,人才培养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匹配度不高。

3.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城乡失衡、校际不均、学科失调、梯队断层等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教师发展动力不足,终身学习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后勤队伍老化、教师职业倦怠、本领恐慌等问题仍然存在。总体上来说,目前乡村学校教师工作量普遍不足,城区教师教学任务过重,音、体、美、科技等专业教师比较短缺,幼儿园教师大专率、小学本科率、初中本科率、高中研究生率分别为90.12%、79.8%、95.4%、14.28%,离省现代化建设标准还有一定距离。

4.教育内涵素养仍需提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待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过于注重智育,“五育并举”重视程度不够、育人要素不全、抓手不多、评价指标单一、学生学业负担较重等问题比较突出,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等核心素养有待加强。学校管理制度体系亟需完善并严格执行,部分学校品质化办学特征体现不够、机制优势发挥不足;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有待强化,少数学校安于现状、不敢创新、不想改革的思想严重;问题驱动、目标导向、绩效为要的全员考核机制有待强化;强毅力行、追求卓越的文化生态还需构建。

二、“十四五”时期海门教育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全国及省市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9—2022年)》,加快我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品质提升,为我区争当“南通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建设“强富美高”新海门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为南通成为现代化教育高地、新时代教育之乡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 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海门教育继续遵循“强毅力行,追求卓越”精神,做到基础教育优势巩固提升,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教育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教育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育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教育发展与时代变革的匹配度显著提升,教育总体水平居全省第一方阵,进一步放大新时代“南通领跑、江苏领先、全国知名”的海门教育品牌影响力,建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

(三)实施原则

1.坚持引领发展与补齐短板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立足长远,服务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教育发展走向,描绘教育蓝图,引领事业发展;又要聚焦人民群众关切的现实问题,压实属地监管责任,补齐园区乡镇、学校发展与风险防控短板,激发教育事业持续活力。

2.坚持改革创新与稳中求进相结合的原则。从区情出发,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在社会可承受度的范围内,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聚焦“资源配置、队伍建设、体制机制、育人模式和治理保障”等供给侧改革,整合多方资源,调动各方参与,形成改革合力。

3.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省、南通区域发展布局,精心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发展阶段目标,同时积极鼓励基层大胆实践,自主创新,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教育综合改革的内生动力。

(四)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

 1.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学用结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推动党员干部和教师学深悟透,把握精髓,抓住根本,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区域教育现代化实践,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志向。深入分析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新期待,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深度挖掘中小学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党员干部带头定期上好思政课,引导广大师生自觉做好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三是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与宣传。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与阐释,形成一批高质量、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校、不同学习者特点打造一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示范课堂,组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讲,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向全体师生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是坚持以德为先的教育导向。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刻认识和把握“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始终把立德作为树人的前提和基础,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教育重点,深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二是健全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积极深化育人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开展积极有效的学生发展指导,特别关注弱势学生和超常学生的健康成长。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开生活空间。加强学生的校园生活指导,开展对校园欺凌事件的预防与教育,使责任、乐群、合作、自主、上进成为学校生活的主基调。加强学生的家庭生活指导,开展优良家风的宣传推介活动,使孝亲、和融、爱家成为家庭生活的主基调。加强学生的社会生活指导,扎实开展民主法治教育、公共安全教育、生态伦理教育,使守法、诚信、友善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基调。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提高学生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推进实践育人,完善基地实践教育制度,创新实践教育方式;加强和改进劳动技术教育,提高学生对劳动意义的认识,形成尊重劳动的情感,培育劳动精神,养成劳动习惯。

推进“每天两小时体育运动”,落实体育家庭作业制度,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干预行动及年度报告制度,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不小于98%。加强青少年美育,全面提升学生美学素养。以“运动与健康”“审美与创造”为基本维度,推进体育与美育评价改革。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在中小学全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符合学生年龄段的健康心理筑基工作,特别是做好基于后新冠疫情的心理问题筛查,构建学校的积极心理教育与心理问题预防、专业机构心理干预与治疗相结合的心理援助体系。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习为根本,探索并完善线上教学的基本模式。塑造适时、适地、适人的教育品格,使办适合的教育成为学校的重要追求。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将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培养作为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基础工程。健全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学生文化素养评价制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是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学校要充分履行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环境优美、风气纯正、活动丰富的学校德育文化生态。一线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推进学校、社会与家庭的三结合教育,将新父母学校升格为新父母大学,站在高阶视角观照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开发“新父母”教育课程,面向家长开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进阶培训和资质证书颁授活动。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和社会教育的补充作用。开发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指导和推进学校德育的创新实践。联合组织、宣传、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平台,营造学校与社会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创新思想道德教育评价方式,发挥评价对学校规范开展德育工作、对学生提升道德主体意识的引导作用。

3.完善现代教育体系

一是发展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为幼儿提供更加充裕、更加普惠、更加优质的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10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以上,省、市优质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新(改、扩)建幼儿园10所,创成全国、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全面提升保教质量,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降低生师比,实施小班化保教管理。关注特殊儿童入园需求,实施全纳教育。建成0-3岁婴幼儿保育教育体系,建立0-3岁家庭教育指导制度,托幼教育覆盖率达50%以上。

二是发展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100%达到省定办学标准,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优质均衡发展,学校资源配置校际差异系数小于0.2,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3所左右,创成全国、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健全控辍保学工作责任体系,提升义务教育巩固水平,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通过乡村教育振兴计划、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增强优质教育资源区域辐射力。坚持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协调发展机制。公办学校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校内均衡编班,推行适度规模和标准班额办学,义务教育标准班额比例达100%。优化生师比,合理配置城乡学校、不同学科教师资源。

三是发展优质多元的普通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100%,推动高中教育走向高质量普及,形成多样性、选择性和适应性的高中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新(改、扩)建普通高中3所,确保四星级普通高中全覆盖,海门中学建成省高品质示范高中。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形成学术高中、特色高中、综合高中、民办国际高中多样态,以满足学生选择。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推动课程课堂变革,全面实施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指导、综合素质评价、选课走班和学分制等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拓宽高层次高中教育人才的引进渠道,健全衔接教育,形成协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畅通特殊潜质学生发展直升通道。

四是发展优质融通的职业教育。加快构建适应产业升级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灵活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海门中专建成全省职业教育领航学校,建成1所独立设置的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构建“产业+企业+平台+高校+人才+政策”的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海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海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撑。深化产教融合,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积极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五是发展优质融合的特殊教育。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加大力度发展残障儿童学前教育,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障青年高中阶段教育,支持残障人接受高等教育。鼓励普通学校接受随班就读残障学生,实现区镇“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到2025年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稳定在100%。促进医教结合,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加强教育、心理、康复、社会工作人员的配备与合作,形成教育+康复+职业培训为一体的办学模式。

六是发展优质惠民的社会教育。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形成覆盖城乡、机制完善的开放大学与社区教育办学体系,因地制宜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满足各类居民学习提高和修身益智需求。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加强老年教育培训,倡导在学习中养老,老年人社区教育活动年参与率达50%。建立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强化继续教育学分积累、转换和认证制度,引导和鼓励个人接受继续教育,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少于13年。

4.优化教育布局与结构

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北部新城、创新南城建设的相关要求,适度超前于城市化进程开展学校的布局规划、立项建设和管理使用,完善学校食堂、师生宿舍、实验室、心理咨询室等相关设施设备的配置。

一是完善学前教育社区配套建设。按照“新建一批、改扩建一批”的总体思路,完善《南通市海门区幼儿园布局规划》,落实国家、江苏省、南通市关于城镇新建居住小区配套规划幼儿园的相关规定,扎实推进学前教育规划和建设工作,所有新建小区建成前需先行将验收合格的配套幼儿园交付教育主管部门,确保业主入住时投入使用。依据教育部和江苏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评估办法,所有新建幼儿园需按省优质幼儿园标准建设到位。着力解决中心城区学前教育资源不足问题,落实儿童社区入园要求。

二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布局一体化。建立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学校布局与城乡常住人口变化趋势相适应,保障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全覆盖。推进城镇义务教育学校与新建居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办好一批寄宿制学校,保障学生就近入学。以区为单位配置教育资源,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区管团聘校用”机制,即由教育行政部门集中管理、集团统筹调控、学校实际使用。探索城乡校长教师由交流向轮岗的推进,实现制度化、常态化,努力推动区域城乡优质教育均衡发展。

三是科学调适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高中教育发展的相关意见,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更加协调、规模适度扩大、环境更加优化。合理配置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于2022年年底之前,完成北部新城一所高中的建设并投入使用。推进普通高中分层次发展,建立分类指导、分类发展的管理机制。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灵活配置专业,增强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以多样化教育满足学生多元化要求。落实政府举办普通高中的主体责任,形成公办为主、多元参与的办学格局。满足社会人员通过选拔性考试提升学历的需求。

四是吸引高等教育落户海门。积极引进“双一流”高校在海设立分校,以海门优越的区位、自然、人文等环境,特别是依托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北沿江高铁、南通新机场、通州湾深水码头等加快建设的背景,吸引以智能装备、生物医药、船舶海工、建筑材料等应用型专业为特色的高校落户海门。逐步解决目前海门“引才难”的问题,同时又为海门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5.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一是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积极推进公办学校多种形式办学,鼓励社会力量多途径参与举办非义务教育学校,积极引进高端国际幼儿园。坚持政府为主举办义务教育,倡导公益办学,确保义务教育的公共属性。高中联盟、义务教育管理集团、幼教共同体形成集约化发展态势。鼓励支持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与地方特色产业的高度融合。面向全国吸引高品学校、优质人才、良性资金兴办民办教育,推进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实行差别化扶持。

二是深化育人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创新综合素质评价手段和方法,推动育人评价由知识导向转为综合素养、关键能力导向,建成符合教育实际、体现科学教育质量观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基于标准、分级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突出从结果性的测量转向以诊断和激励为主的过程性评估。搭建大数据分析与信息服务系统,面向公众提供增值评价与查询服务,拓展教育考试多元评价服务功能,逐步实现向服务学生职业规划、服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科研和社会需求的转变。深入开展新教育实验研究,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程导航”教学范式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推进课堂革命。深入实施教科研训结合协同育人和系列卓越人才计划,尊重学生自主选择。

三是拓宽教育国际合作领域。坚持以中为主,国际辅助的宽领域、多层次、高质量、规范化的国际教育合作新机制。进一步完善普通学校国际学生随班就学的规划管理工作,帮助中南东洲国际高中建设的同时,有选择地引进一所高品质国际学校,定期选派优秀人才赴境外培训,配合上级部门协助在海外办好孔子课堂,支持海门中专借鉴和引进国际权威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办学模式和考核标准,推进国际化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推进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引进国际教育考试、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等教育资源。借鉴国际通用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特色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6.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

一是坚持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积极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基地。着力推进每年9月份的师德建设月及开学第一周的师德主题教育周活动,研发实施师德建设课程,推行教师宣誓制度。建立师德状况定期调研制度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及时研究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强化师德考评,完善奖惩机制,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把师德表现作为资格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先奖励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严格执行违反师德行为惩处制度,对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按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直至清除出教师队伍。建立问责制度,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监管不力、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追究学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二是不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使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研发中小幼德育一体化衔接课程,系统挖掘梳理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善中小学学科德育教学指南。着眼青年教师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法治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增强法治意识,践行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提高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经历在评聘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中的权重,鼓励中小学校在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时适当提高班主任津贴水平。单列开评德育带头人、德育骨干和德育新秀,定期遴选优秀班主任,对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和在班主任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定期给予鼓励激励。选拔学校管理干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优秀教师。

三是着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实施《南通市海门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彩虹行动”计划》,整体规划教师发展体系,实施“1115工程”和“十百千人才培养计划”,力争5年内,新增苏教名家、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卓越教师20名,培养南通名师、南通市级骨干教师、南通市级学科带头人等200名,培养海门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000名,培养优秀青年教师2000名。拓宽优秀人才引进渠道,实施“海门学子东洲雁归计划”,引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重点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100人,培养乡村定向师范生300人。健全教师培训制度,继续开展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鼓励支持教师学历提升,确保教师学历水平达到并高于省教育现代化监测标准。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形成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专兼互补的优秀教师团队。放大名师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建立名师导师团,发挥名师(名品)工作室孵化功能,南通市级及以上名师工作室总数不少于8个、海门区级名师(名品)工作室总数不少于40个。大力实施校长领导力提升计划、后备干部培养计划,促进中小学校长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推进学校中层以上干部跨区域挂职锻炼或交流任职机制,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精通教育、勇于担当、创新进取、善于治校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校长队伍。培养南通市领航校长3人,海门区名校长20人,海门区优秀校长50人。

四是深化教师队伍管理改革。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县管校聘”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教职工编制、岗位设置、人员经费、教师招聘、轮岗交流,学校负责岗位聘用、绩效分配、考核奖惩的教师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共同体、义务教育管理集团、高中校际联盟、职教集团等办学机制。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城乡交流制度,实施“1+N”组团交流精准帮扶机制,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和缺员学校流动,促进师资均衡配置。积极推进校长、教师定期轮岗机制。实施“银龄助教计划”,探索“备案制”教师管理机制。创新教职工编制管理方式,建立编制“周转池”。完善符合教师岗位特点的职称评聘、岗位晋升制度,完善师德为先、注重能绩、多元评价和向一线教师、乡村教师倾斜的教师评价机制。

五是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开展“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引导公办中小学教师切实履行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义务,强化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依法依规保障教师待遇,完善中小学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改进学校绩效考核和分配办法,加大工作量和实际业绩考核权重,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适当拉开差距,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事项,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

7.打造教育信息化升级版

一是完成海门教育智慧云建设。优化提升教育基础网。整合教育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海门教育城域网,构建万兆带宽互联、支持多网络应用、具有全方位安全防御体系的下一代互联网体系,形成完整的基础教育骨干网。实现各类学校全部接入专网,省、市、县、校四级教育网络安全高速互联互通。推进“智慧校园”优化创建。加强和完善省智慧校园建设,打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校园基础环境,全面建成高速可用、安全可靠、共享可信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校园生态,实现教育治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的全过程智能化管理。建设海门区 “智慧教育示范校联盟”,以点带面,从线到面,将智慧课堂、智慧学习、智慧治理先进成果辐射周边地区,延展至乡镇中小学,通过经验交流引领智慧校园建设,通过督导评估促进智慧教育应用的推广和普惠,逐步形成区域智慧教育大合作、大共享。

二是推进“智慧教育”云平台创新。加强“海门智慧教育”云平台整合和升级。优化平台服务体系,实现与“慧学南通”、国家和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无缝对接,100%的学校接入平台。完善教育管理模块,实现移动高效的教育管理;完善在线学习模块,提供“全时空、全公益、全民共享”的智慧网络学习;完善在线辅导模块,提供名师在线公益辅导;完善网络教研模块,方便教师网络教研及提升信息素养;完善家庭教育模块,提供“公益、安全”的家校沟通渠道;加强优质学科课件等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构建教育大数据分析系统。加强教学应用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统一数据管理标准,建立全区统一的教育“大数据”管理数据中心。推动数据安全共享,充分利用基础数据库和数字资源库,建成综合教、学、研等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业务分析决策,借助课程实施、学习者行为特征等分析型数据,精准推荐学习资源,实施个性化教学,提高学习效益。

三是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深度变革。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驱动实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诸要素的结构性变革,促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探索形成遵循学习者认知规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积极探索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教育机器人应用、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评价、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精准教学。持续推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创新,大胆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和任务驱动式学习,有效引导教学创新。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建设,优化课程内容,提高学生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帮助和引导学生利用移动学习终端、网络学习空间、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技术、5G等促进学习,培养学生利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开展智能校园融合应用。持续推进未来课堂、物联网、思维导图、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项目,推动实现区域性推广应用。推进校园智能化建设,充分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和平台,探索建立校园行为分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综合督导、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等系统。推进网络教研、“空中课堂”、在线学习,实现智慧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

四是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教师和管理者信息素养。开展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和教育技术专业支持服务能力培训,全面提升各类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实施新一周期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遴选学科骨干教师开展智慧教学能力研修,打造一批智慧教育名师。打造“互联网+教师研训”高端平台,创新研训方式,推动“所学为所用”,切实对教师加强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素养培训,帮助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现代化变革,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满足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个性化需求。举办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手大赛,进一步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坚持育人为本,进一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定期开展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将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编制具有海门特色的校本教材,逐步强化、优化编程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探索创新示范实验室的建设。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打破学科界限,建设中小学创新示范实验室,开展STEAM教育、创客实践等教学活动,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个性化培养创造合适的环境;加强学生网络安全、网络道德等方面的引导,养成良好的网络应用习惯;办好中小学电脑制作、智能机器人和创客比赛等评选、交流活动,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创新能力。

五是促进网络安全建设。完善网络安全保障机制。建立主要领导负责网络安全的领导机制,落实网络安全规划,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落实网络安全规划、教育和培训工作,建立考核评价和监督问责机制。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应用和服务安全保密制度、用户信息保护制度,落实重要时段“零报告”制度和7×24值守制度。建立网络安全工作经费可持续性发展机制,建立网络安全管理队伍。搭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立完善的多层次网络安全技术防护体系,配置完备的安全防护软硬件,落实网络防病毒、信息过滤、网络运行故障监测、入侵检测、数据备份和容灾等工作,保证安全技术措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和应急工作机制,实现网站集中管理。

8.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一是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在国家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学校办学支持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地方教育法规和实施条例,建立促进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依法治校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切实加大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力度,健全教育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在不断明晰权力边界的基础上,努力健全教育分级管理机制,明确各级政府管理职责权限,增强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强化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指导与服务,健全督政、督学、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教育政策监测评估,逐步完善教育发展数据库整体标准与各类教育发展专项数据库标准。

二是建立社会参与治理机制。完善学校内部治理机制。完善教育管理集团、中小学管理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建设,强化学校章程及章程核准后的执行监督机制。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积极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建立健全民办学校董事会、理事会、党组织、校行政和监事会的法人治理结构。

三是推动社会参与教育决策。推进实施重大改革方案、政策措施、工程项目决策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依托校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社区委员会,推动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志愿者等多方共同参与学校治理;推进教育智库建设,充分发挥教育科学规划办、教育学会、老教协、关工委、名师工作室等在教育公共治理与服务中的作用。

三、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修订《南通市海门区提升基层党建质量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要求,深入实施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工程,确保100%的支部建成合格支部。深入开展“双提”行动、“双带头人”培育、学校党建“雁阵工程”、学校党建示范点和党建文化品牌项目建设,逐步使每个支部建设标准立起来、战斗力标准树起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化教育领域热点难点问题治理,注重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政治生态。

(二)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健全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确保教育经费达到两个“只增不减”,确保教育费附加和教育基金主要用于教育发展。合理划分教育经费区、镇两级政府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园区乡镇建设中小学、公办幼儿园的,各园区乡镇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责任,区财政按规定进行以奖代补。完善各类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我区各学段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并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为普通高中1.5倍,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按普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8倍以上拨付,对义务制学校学生总数不满500人的学校按500人拨付生均公用经费。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只增不减。落实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财税政策,完善社会捐赠教育的激励机制。保障中小学生课后延时服务补助资金、优秀教育人才奖励资金、交流教师补助资金、教师培训经费、学校装备提升工程、校安工程等专项经费足额预算、足额拨付。

提升教育队伍保障水平。建立中小学在编教师与公务员工资收入增长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在编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我区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制定《公办幼儿园非在编保教人员薪金待遇实施指导意见》,保障非在编保教人员待遇。城区直属幼儿园非在编用工计划由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提出初审意见,报区政府批准,非在编保教人员的薪金待遇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各园区乡镇举办的公办幼儿园,所有非在编保教人员薪金待遇纳入各园区乡镇财政预算。建立劳务派遣制人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劳务派遣制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民办学校依法保障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建立健全教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按规定为教职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具备条件的可办理补充养老保险。

(三)加强校园及其周边安全防控

完善落实《南通市海门区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学校安全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警校合作、信息联动的校园监控体系,实现人防、物防、技防水平的提升。继续推动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舆情监测、处置和督办机制,切实提高舆情应对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切实做好信访维稳工作。

 (四)强化教育督导和监测评估

进一步加强对园区乡镇政府履行教育法定职责、学校及社会培训机构办学行为、教师从教行为的督导。科学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现代化、义务教育标准化的监测考核评估,全面开展对中小学、幼儿园的发展性督导评估。按时公布督导和评估监测结果,接受公众监督。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提升教育法治化水平。

附件:

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期间学校规划建设一览表

类别

序号

暂定名称

面积

(平方米)

位置

建成

时间

投资

(万元)

备注

1

雅居乐幼儿园

4500

珠江路东、东海路南

2021

3500

在建

2

万科幼儿园

4500

长江路东、东布洲路南

2021

3500

在建

3

红海幼儿园

3670

红海路北、宏伟路西

2021

3000

在建

4

碧桂园幼儿园

4500

南京路南、嘉陵江路东

2021

3500

在建

5

上悦城幼儿园

5000

瑞江路东、解放路北

2022

3600

新建

6

天玺幼儿园

5048

南海路南、江海路西

2022

3600

新建

7

聚贤幼儿园

6500

聚贤路北、海兴路西

2024

4700

新建

8

新城幼儿园

5000

北海路北、狮山路东

2024

3600

新建

9

锦城幼儿园

5000

东海路南、张謇大道北

2023

3600

新建

10

海门港中天幼儿园

5000

海门港新区

2024

3600

新建

11

东洲仁恒学校

75700

长江路东、恒园路南

2021

45600

在建

12

新城小学

24000

北海路北、日新路西

2021

16000

新建

13

新城一中

(能仁中学新校区)

40800

北海路北、狮山路东

2023

23000

新建

14

实验附小聚贤校区

38000

海兴路东、东布洲路南

2023

19000

新建

15

实验初中聚贤校区

35000

海兴路东、东布洲路南

2025

22000

新建

16

业余体校

(国际足球学校)

35000

足球小镇内

2026

18300

迁建

17

富江小学、初中

10000

富江路海兴路

2023

20000

新建

18

海南小学食堂

3000

海南小学内

2021

1200

新建

19

证大小学

5300

证大小学内

2021

3700

扩建

20

江心沙学校扩建

8000

江心沙学校

2023

6000

扩建

21

新教育小学扩建

6000

新教育小学北侧

2022

3500

扩建

22

叠石桥实验学校

70000

三星镇

2025

40000

新建

23

新城二小

40000

北部新城

2027

22000

新建

24

新城二中

45000

北部新城

2027

25000

新建

25

第一实小扩建

3500

第一实小校内

2022

2000

扩建

26

海门中学改扩建

47000

海门中学内

2021

21000

在建

27

实验学校体育馆

6400

实验学校内

2021

6000

在建

28

证大中学改扩建

20000

证大中学北侧

2023

8000

扩建

29

第一中学改造

5000

第一中学内

2023

3000

翻建

30

新城高中

70000

北部新城

2028

45000

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