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家门口的“幸福加油站”
来源:南通市海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发布时间:2023-07-07 字体:[ ]

7月4日上午,我区首家“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在三厂街道厂南村正式揭牌成立。三厂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张剑斐、区人社局副局长张志强共同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揭牌。揭牌仪式现场,举办了“家门口”招聘会,吸引了不少周边群众前来咨询和求职。

为全面落实2023年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工作机制,上半年,我区着手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通过服务端口前置、重心下沉,让辖区内就业困难群体享受到“家门口服务”的幸福感。上半年,率先选取了三厂街道厂南村、海门街道秀山村、三星镇叠石村三个试点村,建成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工作站累计兜底帮扶253名就业困难人员。

入户走访 提升行动力

“低收入人口、残疾人、特困职工家庭成员、零就业家庭成员、长期失业人员”五类年龄大、技能低,适岗能力弱,自主就业能力不足的困难群体,是就业帮扶中的重点和难点。“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通过省人社一体化平台数据,结合人社专员的入户走访,了解掌握困难人员实名制信息和基本情况,建立起“一对一”就业援助档案,通过量身定做岗位信息、政策信息、培训信息“三张”信息清单,实行动态更新、持续跟进的管理机制,实时掌控重点群体就业需求。

秀山村的黄女士,原先和丈夫一起经营一家洗车店。因为疫情,洗车店生意惨淡,最终停业关门。由于年龄偏大,又没有专业技术,她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服务站工作人员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为她制定了“一对一”援助档案。得知黄女士想要找后勤工作,工作人员通过多方联系,采集了许多岗位信息,并多次沟通协调,为她推荐了一家小学食堂的后勤岗位,面试后成功入职。

贴心服务 凝聚向心力

为了让群众真正享受到贴心就业服务,“就业服务站”在运行过程中始终做到“三个贴心服务”。贴心群众所愿,摸清需求情况,对辖区内的困难群体开展摸底调查和跟踪服务,摸清他们的劳动能力、就业意愿和培训需求,量身定做精准化服务计划;贴心群众所急,提供个性化帮扶,建立个性化就业援助档案,针对性地提供就业培训、技能评价、补贴申领、就业推荐、创业培训等服务;贴心群众所需,提供适合的岗位,服务站工作人员通过走访企业采集一批适合困难群体的就业岗位,通过微信群、宣传栏、电子大屏滚动发布信息,满足困难群体各种就业需求。

“我终于又成功就业了。”家住厂南村的小吴高兴地说。小吴今年34岁,结婚前她在超市从事收银工作,工作比较轻松离家近。孩子出生后,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小吴选择做一名全职太太。一晃多年过去,孩子已经上小学,小吴有了再就业的想法。但找工作碰了一次又一次壁,在心灰意冷时,服务站工作人员通过摸排了解到小吴的现状,沟通后给小吴加油打气,帮助她一起找工作。考虑到小吴更需要的是“妈妈岗”这种灵活工作的岗位,能够兼顾家庭与工作。通过耐心寻找,终于获悉一家快递公司有招工愿望,感觉很适合小吴,经多次与老板沟通,终于协助小吴成功入职居家客服的岗位。

数据互通 强化联动力

积极策应数字化建设,充分运用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数据,加强与民政、残联等部门数据互通互享,打通信息壁垒,不断强化就业服务体系。同时与农村商业银行协作,打造了“家门口的政务大厅”,引进自助服务机器,分类采集并定期发布岗位情况、招聘要求、福利待遇等信息,更好地为困难群体提供便捷服务。

叠石村低保户张先生独自跟智力残疾的儿子生活,之前在工地打零工,去年因脚部粉碎性骨折一直病休疗养,在身体恢复后尚未找到合适的工作。人社协理员在得知张先生的基本情况后,上门了解他的求职需求,为其介绍了村部改厕项目的岗位,经与改厕项目负责人双方面试协商后,张先生目前已成功就业。

“‘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是人社服务的功能集成,集就业援助、创业扶持、求职招聘、职业指导等于一体,是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米’的重要举措。”区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冯新说。据了解,我区将继续推进“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不断提升站点标准化、精准化、数字化水平,以村级“小站点”服务就业“大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