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 > 计划总结
2020年市科技局工作打算
来源:海门市科技局 发布时间:2020-01-10 字体:[ ]

(一)工作思路

2020年科技工作紧扣中心大局,以争创国家级创新型县市为主抓手,围绕“服务科技创新质效提升年”这一主题主线,瞄准问题,按照市委主要领导“补短板、强优势”的批示要求,以高质量回答好市政府主要领导“创新三问”、市政府分管领导“创新六问”为切入口,着力加强科技治理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争当“南通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的“科技尖兵”。

(二)主要目标

主要科技指标力争站稳南通第一方阵:

1.全市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150家,确保2020年底高新技术企业新增60家。

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71%。

3.组织开展小型国内科技合作不少于20次,新增产学研合作实施项目80项。

4.新增省级以上科技项目数不少于5个,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少于1项。

5.新增南通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不少于10家。

6.培育海门市级以上众创空间2家。

7.开展科技送下乡活动不少于15次。

(三)工作措施

1.强化系统思维,在区域创新体系集聚力上提质增效。

打通各类创新资源来海通道,积极融入长三角“科创区”,以我市优势产业的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科研成果产业化为重点,通过创新科技体制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集聚科技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将海门逐步建设成为长三角较具特色的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和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一是深刻把握科技创新规律。以积极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县市为抓手,围绕海门科技创新重点领域深入调研,合理谋划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提供的创新资源,做好迎接长三角一体化的科技文章,采取“外脑+智库”“机关+企业”“接高层+接地气”模式推动“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编制工作,聚焦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在若干产业领域打造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国家级技术中心、科学综合中心,优化顶层设计,强化路径选择。二是延伸科技创新载体间的互联互通。积极融入长三角“科创圈”,建立与上海和苏南地区产业链优势互补、创新链高度融合的现代产业创新体系,争取突破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技术,建成长三角极具体色的产业科技创新基地。扎实推进机器人小镇建设,以机器人研发和制造作为产业核心,积极争取国家机器人检测中心、国家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落实。三是积极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准确把握高新区“五位一体”的发展定位,立足“高”、突出“新”,支持海门高新区加快创建省级高新区。加快培育发展“一区一战略产业”,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特色产业,创建1-2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2.强化创新引领,在产业发展延伸力上提质增效。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服务链。以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创新体系为目标,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让科技服务贯穿于企业创新全链条。一是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紧盯产业链上下游,突出产业导向,发挥科技招商优势,借助人才资源,为产业链配置创新链。开展研发费用归集培训,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研发费用归集和R&D系统填报,力争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2.71%。二是聚焦科技服务业发展。以满足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发挥研究院服务中枢作用,围绕企业创新要素资源,广泛集聚专业化骨干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建设集创意开发、人才培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服务、科技大市场等为一体的“一站式”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科技服务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率。三是聚焦乡村振兴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加快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海门示范区和省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农业星创天地和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农业科技推广作用。力争年底建成示范点1个,江苏农村科技超市1个。

3.强化主体培育,在创新主体源动力上提质增效。

围绕机制建设,以培育高新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为目标,按照“内培外引”的工作思路,不断提升高新产业发展源动力。一是分梯队做好高企培育。瞄准企业研发体系建设目标,从企业研发体系现状出发,对体系建设工作和计划进行合理统一的谋划。持续开展企业调研,根据摸排企业发展质态设立“省级培育库”、“海门市级培育库”和“新进项目培育库”,推进高企梯队培育,2020年底,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二是培大培优科技成果。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机制,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步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重点在创新型“三十强”领军企业范围,加大创新要素供给,着重在“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方面吸引高层次人才和项目,加速落地转化,一对一制定培育方案。力争培育1-2家瞪羚企业、科技型上市企业。

4.强化平台支撑,在创新创业载体驱动力上提质增效。

以建“有”、建“优”、建“强”为目标,根据企业创新能力、人才配置、产能规模,指导企业制定研发机构建设规划,分类推进企业创新载体建设。一是完善科技创新孵化链条。继续推动“中南谷”、“謇公湖科创中心”、“大生创业园”及“长三角药物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建设,根据载体创新创业属性进行分类管理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推进临江新区打造生命周期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力争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或省级孵化器1家。积极探索闲置商业街区转型升级。从最初的“选种”、“育苗”,再到“植树”、“造林”,实现创新创业服务模式转变,研究、配套并采取一系列政策和保障措施,全方位推动孵化链条建设。二是推进研发机构建设。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围绕产业龙头企业,对照“五有”标准进行平台建设,计划申报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申报省院士工作站2家。重点培育招商局重工申报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努力建设一批研发功能集成、生产实践融汇的合作平台。

5.强化要素保障,在创新要素融合力上提质增效。

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包括创新在内的开放水平,努力吸引创新要素的跨区域流动,着力畅通创新所需的人、财、物等要素资源的来海通道。一是集聚科技人才资源。发挥科技镇长团的作用,指导区镇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海进行产业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扩大“双创博士”引进力度,保质保量完成明年双创工作申报。二是扩大科技金融有机结合。加强企业政策引导,提高科技金融政策扶持力度,指导企业用好、用足科技金融扶持资金,切实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确保完成年初制定目标。强化科技金融服务产品创新,鼓励金融机构继续深入探索高企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信用贷款、科技保险、产业链融资等新型融资服务。三是拓宽产学研合作途径。根据我市产业特点及企业技术难题分类,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小型专业性的产学研对接活动,走访“双一流”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加强与上海教委科技发展中心、上海科技交流中心、博士科技等中介机构的合作,邀请对口领域的专家,开具“专业处方”。力争全年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80个,合作金额超5000万元,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10%。

6.强化绩效管理,在精准施策应用力上提质增效。

完善财政资金绩效目标评价机制,在预算公开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政策制定、项目评审、资金分配、财政决算和绩效评价的科学性,提升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益性。一是精准制策。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精神,落实“扩权”、“放活”、“去繁”,着力研究修订科技相应配套政策。改革科技项目资助方式,由以往单一的无偿资助方式向多元化资助方式转变,以政策普惠、后补助为主要支持方式,扩大财政资金延展性。二是精准施策。全力推进科技奖励政策兑现,建立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体系,引导社会资本,进一步规范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不断增强全社会自主创新能力的引导作用。

7.强化情怀意识,在服务创新组织力上提质增效。

围绕政治引领力、组织推动力、队伍凝聚力、自我革新力“四个力”,着力提升服务创新组织力,推动党组织成为科技创新的坚强战斗堡垒。一是深化队伍和机制建设。主动当好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店小二”,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工作联动、加强方法改进,针对企业普遍存在创新点把握不准、创新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继续组织相关服务机构逐一上门对接,强化创新资源导入,靶向性查漏补缺,逐步形成由应付事务性工作向提质增效性工作转变的服务机制。二是深化党建引领创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筑牢科技创新服务行业基层党组织阵地,充分发挥海门市智能制造产业创新联盟扩大效应,在“3+3”产业体系内推进成立产业创新联盟,以企业为主体,搭建产、学、研、用的开放平台,完善服务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产业链,打造现代化企业关系网络,促进我市智能制造产业繁荣进步。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强化“一岗双责”责任意识,以“四种形态”夯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持以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关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风清气正的科技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