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 > 计划总结
海门市教育局2019年工作要点
来源:教育局 发布时间:2019-05-24 字体:[ ]

2019年,全市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师生幸福的现代化教育”总目标,突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提升”工作主题,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面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发展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品质、促进教育公平上持续发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以及教育发展与时代变革的匹配度。

(一)聚焦内涵发展,在建设高品质学校上求突破

1.强化高品质提升的目标导向。认真研究落实省教育厅关于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的9条意见,着力提升学校发展的整体品质。做好海门中学省首批“高品质高中”的创建工作,实验学省四星级高中的创建工作以及海门中专“全省领航计划50强”的建设工作。积极探索综合高中办学模式,加强对新高考的研究,做好紧密跟随的策应分析与培训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升学观,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提前招生、艺体类高考以及职业教育对口单招的参与水平。开展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的建设工作,坚持以文化提升为主旨,以“队伍、课程、课堂”为核心,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建设。启动第三期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积极推动海港幼儿园、七彩童年幼儿园的省优创建工作。继续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确保普惠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

2.突出课程建设的基础地位。加强课程基地建设,积极推动课程分层分类与多样化建设,建立高品质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发展中心作用,积极开设丰富多彩的生涯教育课程,积极构建小学以生涯启蒙、初中以生涯探索、高中以生涯规划、职业学校以生涯体验为侧重点的“两层三级”生涯教育体系。加强高中学生基于生涯规划的选课指导,健全选课制、走班制等课程管理办法。以特色文化品质提升为目标,整体规划义务教育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建立具有学校特色、体现学习领域、符合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的一份课程图谱、一组课程样本、一个课程基地、一种研学平台、一张课程证书。全面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丰富课程游戏化资源,积极探索游戏课程化教学模式,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实施《教师课程研发能力提升计划》,不断提高教师对课程的领导力、研发力和执行力。

3.坚持文化立校的办学方略。不断深化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使学校文化真正成全于“人”的发展。注重环境文化品质提升与环境课程建设,积极研发场景场所课程,充分发挥学校特色文化的育人载体作用。充分利用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场馆教育资源,加强馆校合作,开发场馆学习课程。依据《海门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行动指南》,加大研学旅行课程研发力度,让学生在游历、观赏、合作、探究、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态度、发展情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聚焦激发活力,在打造高品质师资上求突破

4.以仁爱为导向,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启动“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进一步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百名美丽教师评比展示、百场师德师风巡回演讲”双百工程。从严落实《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和《关于健全治理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长效机制的意见》,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和师德失范通报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守范承诺和失信失范惩戒机制,坚决遏制教师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学术不端等师德失范问题。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绩效考核、职务聘任、岗位晋升等方面,坚决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

5.以名优为导向,分类提升教师队伍质量。进一步落实《青年教师成长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青蓝结对、同伴互助”工程,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注重青年教师基本功培养,进一步强化教师基本功、优课评比的考核导向。大力实施“十百千人才培养计划”,完善《海门市优秀教育人才考核办法》,制定优秀教育人才发展目标规划,切实做好正高级教师和省特级教师、市名优教师的培养工作,进一步优化骨干教师队伍结构。实施《海门市中年教师素养再提升计划》,通过“价值凝聚”“师德涵养”“师能锤炼”“科研提质”“平台助力”等五大行动,推动中年教师勇于打破发展瓶颈,破解职业倦怠,促进自觉成长。加强对小学教师的全科培训,力争每一位教师都能教两门以上课程,逐步推动小学教师全科教学。

6.以专业为导向,着力打造优秀校长队伍。坚持“专家治校、教育家办学”的发展思路,继续实施校长领导力提升计划,不断深化校长俱乐部活动主题与内涵建设,切实提升校长的治校能力和建设高品质学校的能力。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聘任制度,积极推进校长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建立健全校长激励机制,推动校长专业化发展。加大新任校长师徒结对和后备干部培养力度,实施“机关干部与学校行政双向挂职制度”和“学校管理人才789工程”。

7.以激励为导向,全面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大力实施教师关爱工程,注重对教师的正向激励,培养教师积极的人格心理,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政治上,进一步明确教师的特别重要地位,凸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保障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民主权利。待遇上,突出教学工作量导向,向班主任群体、坚守一线的教师群体、教学成果突出的优秀教师群体倾斜。工作上,进一步优化各类评比、督导、考核。关注一线教师的工作负担,通过优化、整合、简化相关工作流程,减少、压缩非教育教学活动,真正实现给学校松绑、为教师减负。健康上,健全体检制度,逐步提高体检标准,特别注重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优化工作环境,缓解工作压力,让教师健康生活、快乐工作。

(三)聚焦核心素养,在培养高品质学生上求突破

8.以“立德树人”塑造挺拔灵魂。落实好《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抓住学生理想信念培养这个总开关,坚持课程化推进,不断巩固德育主渠道,进一步加强每月一事、“八礼四仪”养成教育的课程化、制度化建设。实施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计划,开展“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大赛、中华经典诵写展评等活动。坚持以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为抓手创新德育新范式。重视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不断深化市级层面“完美教室”名品工作室、集团层面班主任工作室以及学校班主任研修共同体的三级德育研究体系,开展市级层面班主任能力大比武、主题班会评比、班主任骨干教师评选等系列活动,促进班主任德育工作能力的提升。继续实施家庭教育促进工程,建立优秀父母评议制度,开展隔代家长专项培训计划,开发“新父母课程”,引导家庭办好人生“第一所学校”。

9.以“健康第一”夯实发展基石。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体育课和阳光体育活动,落实好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书制度,启动学生近视防控工程,确保学生近视率下降一个百分点。做好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的普及工作,确保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积极开设青少年预防犯罪典型案例课堂,切实提高“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成效。继续办好珂缔缘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等多项赛事,进一步提升我市校园足球品牌的知名度。全面落实《健康海门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形体、生理、心理等健康素养监测、干预和评价体系,做好健康课的开设工作,确保普通中小学每学期开设健康教育课不少于7课时。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健身体系,开展体育社团进校园活动以及足球、气排球、自行车等全民健身交流展示、赛事活动。

10.以“全面素养”成就美好人生。坚持把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积极开展各类志愿者活动和研学实践,努力构建目标递进、全员参与、全程覆盖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将劳动教育实施纳入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序列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加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建立劳动教育示范校制度和职业学校面向普通中小学开放制度。重视美育工作,全面落实初中学生艺术测评工作,继续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坚持新科学教育理念,广泛开展创客教育。抓好体艺科技1+X项目和奥林匹克俱乐部建设,加大新教育科技类课程项目的建设力度,办好“科学创意嘉年华”和“新教育艺术节展示”等活动,努力实现“一生一技一艺、一校一色一品”。

11.以“高质轻负”改变生存状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减负三十条》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发挥评价制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导向性作用,更加注重综合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自我性评价和写实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大力开展作业创新,建立完善作业审批制度,提高作业质量,减少作业数量,限定作业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进一步完善弹性离校制度,加强课后服务的质量建设,严禁将课后服务变为集体教学或集体补课。

(四)聚焦课堂革命,在塑造高品质课堂上求突破

12.回归价值,推动育人观念变革。围绕“核心素养的课堂落实”这一主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学习研讨,帮助教师准确把握“课堂革命”的总体思想、本质内涵、基本要求和实施路径。积极引导教师深入开展基于“生本、学本、习本”的课例研究,进一步明确“课堂革命”在破解“核心素养落地难”“学生素质和应试水平共提高”“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等难题上的价值,切实引领教师更新教育理念,重塑育人意识,回归教学本真,实现眼中有人,不断提升“课堂革命”的向心力。

13.回归学生,推动教学行为变革。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加快育人方式转变。制定学校课堂革命行动方案,确保全体师生、各个学科、所有班级的深度卷入。持续深化“分层走班”教学改革和“学程导航”范式研究,建立健全“课堂革命”项目推进策略和课堂研修机制。重视常态课建设,严格落实“自主先学、合作助学、踊跃展学、以练促学”的“4条教学底线要求”。各学段、各学科要根据年段、学科特点,提出符合“4条教学底线要求”的课堂革命操作办法,对课堂讲授时间、学生展学的覆盖面、小组合作学习细则以及当堂训练质效等方面提出明确的意见。各校校长、分管教学校长、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均要率先示范,倾力研究,强力推行。建立课堂过关达标制度,加强课堂教学专项调研督导,确保常态课堂的高质量。

14.回归课堂,推动教科研路径变革。深刻把握课标要求,科学解读教材,准确掌控学情,精准确立学习目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持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积极创设宽松、互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思维,深入开展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研究,实现课堂优化。关注课堂教学细节的研究,以“微课”“微课例”为载体,深化专题“微研究”,于细节处增效益、提质量、促成长。各校要坚持“课堂革命”研讨交流的常态化推进,以“研究课”引领日常教学,以“常态课”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教师研修中心要组织全市课堂革命现场观摩会,有计划地推出课堂革命大研讨、大交流、大比武等活动。

(五)聚焦深化改革,在促进高品质均衡上求突破

15.立足“转型”,推动城乡教育“发展均衡”。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深改委《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扶持力度,在资金保障、师资配备等方面予以倾斜。充分发挥集团总校在资源统筹、品牌辐射和办学指导上的作用,不断完善集团内城乡教师交流、教科研互动、课程共建共享、文化共生共融、成员校自主发展、集团捆绑考核的发展机制,建立精品课程“漂流制度”,启动乡村教育振兴“三个一”帮扶工程。立足“精而美、特而品”的办学定位,制定学校转型发展方案。完善乡村学校文化体系建设,用师生共求的愿景、使命、价值观指引乡村教育的生态转型。加大对乡村资源的挖掘力度和基于乡土的课程资源研发力度,探索“小班化教学”、团队教学以及跨年级、跨学科的“合班分层教学”等新型教学组织形态,让学生在灵活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课程滋养中实现成长方式的转型。继续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乡村公益助教行计划》《乡村教师种子计划》等一系列师资队伍建设举措,依托“领雁工程”“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等平台,加快乡村教师能力转型。

16.立足“补短”,促进各类教育“资源均衡”。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增加教育资源有效供给,推动海门中学综合楼、实验学校体育馆、东洲仁恒学校、海南中学食堂、能仁中学食堂、海门中专实训工场等项目建设,启动海兴小学、北城小学两所新建学校及育才小学食堂、东洲幼儿园扩建工程等配套项目的筹建工作。分类分步实施校安工程,完成三厂初中生活楼、天补小学教学楼、临江幼儿园等27个学校39个项目7.6万平方米的新建加固工程。加快智慧校园建设,继续实施教育装备提升工程,加大区镇学校学生发展中心和健康饮水工程推进力度。继续实施体育惠民工程,全力推进市体育中心建设,加快老城区全民健身中心和体育主题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地、镇村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确保到2020年,我市基本实现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的全覆盖,农村15分钟健身圈的覆盖率超过90%。

17.立足“发展”,促进区域教育“融合均衡”。着力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就学问题。进一步优化生源爆发式增长区域的教育资源配置,完善并适度推广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学政策,多种途径增加学位供给。积极推动严重超编的学校教师、城区骨干教师向产业聚集区流动。启动“银龄助学”计划,组织招募一批退休优秀教师到师资紧缺的乡村学校支教。组建区域性职教集团,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社区教育三级网络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的创建,力争完成“省级学习苑”、海永省级标准化社区教育中心等多项创建工作。持续推进教育对接服务上海战略,积极与南京、昆山、徐州、勉县、腾冲等地开展合作办学,全力做好千名校友资智强海工程和校友服务联盟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放大海门教育的优势效应。

(六)聚焦发展合力,在构筑高品质生态上求突破。

18.坚定不移地加强政治建设。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干事创业的灵魂,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制度,扎实开展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宣讲活动、建国 70 周年纪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抓住干部、教师、学生三个关键,守住教材、讲台、网络三个阵地,加强形势研判,强化舆论引导,强化应急处置,强化问责追责,确保全市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安全。

19.坚持不懈地加强组织建设。把2019年确定为全市教育系统支部建设年,推动建立民办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党组织,完善流动党员支部建设,确保实现教育系统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双覆盖”。继续实施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工程,确保90%以上的支部建成合格支部。建强富有教育特色的“党建+N”融合发展新机制,破解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问题。深入开展“双提”行动、“双带头人”培育、学校党建“雁阵工程”、学校党建示范点和党建文化品牌项目建设,逐步使每个支部建设标准立起来、战斗力标准树起来。

20.驰而不息地加强作风建设。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深入开展“提振精气神,整治慵懒散慢拖”专项行动。以明确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和健全述责制、考核制为重点,推进“两个责任”落地生根。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学校党组织书记向局党组述职汇报制度,持续加大党风廉政建设督查力度,全面加强学校廉政风险点的排查,科学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预防在先,抓早抓小。全面支持纪检组监督执纪工作,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顶风违纪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坚决从重从快处理。对发生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学校和单位,实行“一案双查”,坚决遏制教师有偿补课、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等不正之风。

21.加强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完善以章程为统领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学校民主管理体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坚持服务重心上移,管理中心下移,进一步优化年级管理职能。积极探索“学校—中心—学科”三级扁平化管理的学校内部治理模式,试行“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双线制”管理模式,“中心制领导下的学科+年级管理”模式、“行政班与学科班并存”的选课走班管理模式,尝试建立课程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等管理新机制。

22.进一步强化教育督导职能。做好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的创建工作,注重对标找差,对尚未达到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相关区镇政府及学校开展专项督导。加强对区镇政府履行教育法定职责、学校及社会培训机构办学行为、教师从教行为的督导。科学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现代化、义务教育标准化的监测考核评估,完成对全市25所中小学、幼儿园的发展性督导评估。坚持以导促督、以评促建的原则,加强教育结构性与过程性质量监测,开展好发展性督导示范校、品质学校的评选展示活动。

23.着力提升后勤服务水平。严格落实学校后勤管理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强化后勤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把学校食堂管理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加大对大宗物资招投标、采购验收、库存物资核算、盈亏管理等环节的监督力度,完善食堂岗位职责考评制度,切身提升学校食堂的建设质量和服务水平。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推进预算公开,提高预算执行效率;进一步完善财务监督制度,严格财经纪律,强化对重大项目经费的全过程审计以及其他专项审计,提高内审工作的精准度。加强对学校、教师教育装备应用水平与使用绩效的考核,切实促进教育装备配备的科学化和效益化。

24.加强校园及其周边安全管理。进一步健全学校安全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警校合作、信息联动的校园监控体系,实现人防、物防、技防水平的提升。加大区镇学校安防提升工程推进力度,建立学校安全网上巡查的常态化制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网络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快速联动机制,高效处理校园突发事件,切实做好“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的创建工作。继续深化与红十字会的合作,提高教师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能力。继续推动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舆情监测、处置和督办机制,切实提高舆情应对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25.持续净化校外教育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深改委《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按照“标本兼治、堵疏结合、积极稳妥、部门联动”的原则,打好“组合拳”。通过全面开展培训机构星级评估制度、年检黑白名单制度,巩固校外培训机构集中治理成果。坚持狠抓日常监管,对无证非法办学、超标违规办学、变相应试教学的培训机构要坚决予以打击。建立民办教育责任督学和学科专家组制度,推动培训机构回归育人本位,确保校外培训机构有序、规范、科学发展,使之成为学生个性成长的有益补充。

26.切实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强化信访工作责任制,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学校责任、领导责任,坚决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做好重点人员管控工作。严格按照《教育系统开展“社会矛盾和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方案》要求,做好教师调动、学生入学、学生意外伤害、教师职称评审、岗位晋升、有偿家教、“民代幼”教师待遇落实等重点领域的大排查大调处活动,确保问题不出学校、不出系统,逐级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