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城市概况 > 历史文化
文化遗存
来源:海门文化大观 发布时间:2019-08-14 字体:[ ]

【物质文化遗产】海门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运盐河遗址、余中场衙门遗址、余东盐码头遗址、余东盐仓库遗址、通州同署衙门遗址等古遗址。余东老街、东岳庙、武进士故居、姐妹井、芙蓉池、南楼西弄清代民居、钱粮房、范氏宅院、程氏宅院、徽州会馆厅堂等古建筑。张謇故里祠堂碑、东渐书院石刻、太平山观音石像等石刻。天主教耶稣圣心堂、张謇“扶海垞”旧址、张謇故里祠堂旧址、大生三厂旧址、颐生酿造公司旧址、余东剧场等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博物馆、纪念馆包括江海民俗博物馆、张謇纪念馆、季方纪念馆、沈寿艺术馆、江苏省江海博物馆。馆藏文物包括杂器杂项、国画条幅、书法条幅、扇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根脉。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省、南通市非遗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确立了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已基本形成了项目明确,规划合理,成效显现的良好局面。

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个——海门山歌;省级保护项目3个——海门山歌、海门颐生酒酿造技艺、通东民歌;南通市级非遗保护项目7个——海门山歌、海门颐生酒酿造技艺、通东民歌、葫芦工艺美术、海门山羊肉烹制技艺、通海布艺(色织土布)、戚家拳。海门市级保护项目15个,分别为:海门山歌、海门颐生酒酿造技艺、通东民歌、葫芦工艺美术、海门山羊肉烹制技艺、通海布艺、戚家拳、通东利市、通东号子、海门童谣、竹编、海门灶花、跑五方、跳财神、徐氏锣鼓技艺。

我市现有南通市级(以上)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12名,其中宋卫香为“海门山歌”国家级传承人,倪诗韵为“梅庵古琴”省级非遗传承人;崔立民、徐少熙、冯卫琴分别为“通东民歌”, 朱新华、王妍蓉为“海门山歌”,陈宝龙为“葫芦工艺美术”, 陆晓冉、陆建平为“通海布艺(南通色织土布)”,周武珍、周占贤为南通“仿真绣(沈绣)”的南通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非遗的目的是传承和利用。目前,我市现有非遗传承基地10个。以海门山歌艺术剧院作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海门山歌”的传承基地,以南通颐生酒业有限公司作为“海门颐生酒传统酿造技艺”的传承基地,以海门港新区(六甲中学)作为“戚家拳”的传承基地,以陈宝龙家庭作为“葫芦工艺美术”的传承基地,以海门文化馆作为“沈绣”、“古琴”、“通海布艺”的传承基地,建有海门市通源小学、麒麟小学、三和小学等3所学校为“海门山歌进校园”示范基地,正余小学、余东小学为“通东民歌进校园”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