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你的手机里装了多少APP?
记者随机调查,20个以上很普遍,但多数成“鸡肋”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18-04-12 字体:[ ]

  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缩写,指的是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如今即便是一些中老年手机用户,对这三个字母也不会陌生。那么,这些APP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又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变化和影响呢?昨天,记者对部分市民手机中APP的下载和使用情况进行了一些了解,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对这些应用程序进行精简,放弃“鸡肋”程序。

  不同APP体现个性特点

  如今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配置,手机中的各种应用程序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出门导航、订餐、支付、通讯等等都要用到手机。记者随机调查了20名市民,多的人手机里装了四五十个APP,少的则装了十来个,绝大部分装了20个以上APP。

  手机中的不同APP也能显示出主人的性格、爱好、职业等信息,相当于一张新的名片。在市民朱先生的手机里,企鹅直播、A8体育直播、虎扑体育等APP被放在了首页位置,记者推断出他应该是一个体育爱好者。朱先生笑着承认,并说自己尤其喜欢篮球,常常会通过这些APP观看一些篮球赛事。而在23岁的女大学生小周的手机里,美颜相机、美图秀秀、美拍视频等应用程序也被放在最容易点开的位置上,显然这是一个爱美、爱自拍的女孩子。

  手机里的APP不仅能体现主人的个性特点,还具有群体特征。QQ、微信、微博等社交类程序在中老年群体中的受热程度正在赶超年轻人。67岁的吴阿姨的微信上有老年大学同学群、广场舞舞友群、健步走群以及几个亲友群等等,而且都是人数较多的大群,每天都会花费不少时间用于阅览群信息或者参与聊天。另外在公务员群体中,各种政务类APP也占据了不少手机容量。

  多数APP成为“鸡肋”

  那么手机中五花八门的APP到底有多少是真正派用场的呢?记者从受访市民中了解到,其实大多数都是“鸡肋”般的存在,可能一年也就点开过一两次,真正常用的APP只是少数。

  市民赵小姐平时工作和生活中的杂事比较多,为了提高效率,她特意下载了几个APP,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分门别类规划好。但是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一旦忙起来她会完全忘记这些APP的存在,还不如普通的便签纸好用。在市民刘女士的手机里有7个阅读类软件,还有2个有声读物的软件,每天都想着睡前在手机上看会儿书,但实际上也很少真正打开。

  不同的软件在不同人的手机中也有不同的待遇。一款名为“下厨房”的软件受到很多人的热捧,但对于独自在海门工作的小曹来说却成了“鸡肋”。小曹尴尬地说,里面介绍的烹饪方法她都学不会,又舍不得删掉,总想着万一哪天能派上用场。而美团外卖、饿了么之类的订餐软件对于很多人来说能够节省不少时间,但对于有“选择困难症”的小李来说反倒是困扰,每次在软件上纠结选择的时间都够自己步行去店里吃饭了。

  为手机“瘦身”成趋势

  从对各种新奇APP的热衷,到如今理性看待,越来越多的市民也开始给自己的手机“瘦身”了。市民杨先生手机里的APP最多的时候有六七十个,现在已经精简到了20个左右,主要是导航、网购和两个新闻资讯类的。热衷手游的小凯曾经在手机里安装了6款热门游戏,现在只保留了一款最常玩的。小凯说,一来是手机内存不够,二来太耗费时间也吃不消。

  市民徐先生最近也刚刚删掉手机里的两款小视频软件,因为这些小视频看似都不足一分钟,但一不留神就会看得忘了时间。徐先生说,选择下载APP本来是为了让生活更便捷,而不是让生活被绑架,事实证明这两款软件被删除后并没有对他的生活造成什么困扰,反而有更多的时间做一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记者调查中也发现,不少市民都觉得,精简了手机APP后,工作生活的效率反而更高了,这也是一种“断舍离”的生活态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