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人参,万年芋艿”。9月20日,天气晴朗,悦来镇中圩村农民忙着开挖万年芋艿,以便次日上市。今年雨水充足,芋艿丰收。带领全村农民种植万年芋艿走向致富路的原村党总支书记俞宝珍欣喜地挖了几棵芋艿品尝。她的亲家母是甘肃省兰州人,品尝后说,长这么大没吃过这么好吃的芋艿。俞宝珍分析原因有三点:第一是品种;第二是土质;第三是培管。正宗香沙芋艿在犟黄泥里生长,通过科学培管,才有了这样的美味。开挖第一天就收到众多订单。
几年来,俞宝珍带领全村5000多户村民种植万年芋艿走上了致富路,受到了全村农民的爱戴。俞宝珍获评南通市优秀党支部书记、“三八红旗手”。
俞宝珍家住正余镇三合村。1970年,她高中毕业后在家参加农业劳动。后来,她当过工人,当过幼儿教师。1987年,她经人介绍嫁到万年中圩村,与村里小伙施松云喜结良缘。1993年,俞宝珍入党,1995年当村主任,1996年任村党支部书记。施松云在运输站当工人,后运输站解散,在邻村当起了村干部。几年后,3个自然村合并,精简人员,施松云主动退了下来,回家当农民,协助妻子俞宝珍,在村里发展特色农业,带领村民发展副业。
俞宝珍来到中圩村,面对一片犟黄泥,庄稼矮小枯黄,产量又低。1996年她上任时,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550元,全市倒数第一,是全市典型的落后贫困村。如何摘掉贫困村的帽子,成了她一桩心事。她首先填废沟塘,扩大耕地面积。她发动群众挑灯夜战冲泥浆泵,身上都是泥水,被群众称为“中圩村铁姑娘”。她和丈夫往往干到深夜11~12点才回家。一个深冬的夜晚,他们的孩子放了晚学回家见大门锁着,爸爸妈妈不在家,孩子只好用书包当枕头,睡在屋檐下。睡到半夜,孩子身上全是霜,冻得失去知觉。俞宝珍回家见到此情景,连忙抱着孩子到医院抢救。
1996年的一个冬天,施松云在镇上买了一只山羊腿,俞宝珍削了一碗自家田里的芋艿,放在羊肉里一起红烧。羊肉红烧芋艿当时是新吃法,很多农民只会黄芽菜烧羊肉。吃的时候,俞宝珍觉得自家田里芋艿的口感特别好,又香又糯。第二天,她到其他乡镇买来芋艿进行比较,感觉自己田里的芋艿滋味好。她对丈夫施松云说:“我发现田里的芋头吃起来干香,这可能与这儿的土质有关系。”施松云说:“我们明年多种一点。”
村里群众看到俞书记夫妻种出的芋艿到镇上卖到好价钱,他们也跟着种芋艿。随后,俞宝珍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发现本村三星河边9万亩土地全是犟黄泥,可以种芋艿。此后,在俞宝珍带领下,“一传十,十传百”,全村家家户户种起芋艿。俞宝珍夫妻带领农民采用机械化种植,用机器开埭,用机器灌溉,用机器挖埭。村里成立了“万年埭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种出来的芋艿通过村合作社向外出售。2017年11月,万年芋艿荣获江苏省园艺学会“江苏好芋艿”金奖。“万年芋艿”已带动全村5000余农户走上致富路。农民姜祝生一家种了20亩芋艿,年收入5万多元。
“一村富不算富,村村富才是真的富。”俞宝珍到周边镇村进行调研,实地观察土质,她已成为识别犟黄泥的专家。她发现,树勋、余东、悦来北部的土地都是犟黄泥,适合种“万年芋艿”。“万年芋艿”从中圩村向周边邻近村推广种植,已发展到4000多农户。施松云笑着对妻子说:“想不到一碗芋艿红烧羊肉致富万余农户。”
“若要富,先筑路。”中圩村全是黄泥路,晴天硬如铁,雨天烂似粥。俞宝珍从两桩小事中感到修路的重要性。第一桩,她看到村里农户办丧事,雨天出殡那天,抬着逝者走在黄泥路上,要走10多里路,才将遗体抬到公路边灵车上。俞宝珍见了心里很不是滋味。第二桩,一年夏天一个赤日炎炎的中午,一名卖鸡蛋的小贩走到俞宝珍家的西山头,大声骂道:“这儿的村干部全死光了,不把村里的路修修好。我一箩筐的鸡蛋走在路上全震破了。”俞宝珍听了以后,十分自责。她下决心把村里的道路修好。
修路资金从何而来?她一方面积极动员村里能人助力家乡基础建设;另一方面,在搬迁、土地调整等方面说服村民积极配合。
在村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中圩村投资30多万元用于修路。从1996年开始,用了两年时间,12条横路、2条南北干道筑成。村道上还安装了路灯。如今,水泥路通到村民家门口,全村男女老少齐开颜。
道路好走了,农民种的芋艿等农产品源源不断运了出去。如今,村里的“万年芋艿”通过合作社销售到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等城市,还出口国外。不少商贩开着汽车、摩托车、拖拉机进村收购万年芋艿。中圩村一跃成为全市先进村,2019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2.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