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14246482/2023-01459 分类: 卫生、体育\卫生    通知
发布机构: 政府办 文号: 海政办发〔2023〕7号
成文日期: 2023-02-27 发布日期: 2023-03-04 有效性: 有效
名称: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的通知
索引号: 014246482/2023-01459
分类: 卫生、体育\卫生    通知
发布机构: 政府办
文号: 海政办发〔2023〕7号
成文日期: 2023-02-27
发布日期: 2023-02-27
有效性: 有效
名称: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的通知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的通知
来源:政府办 发布时间:2023-03-04 字体:[ ]

各区镇(街道)政府(管委会、办事处),区各委办局,区各直属单位,各垂直管理部门(单位):

《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南通市海门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2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南通市海门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5月31日

目录

前言

一、发展基础

二、面临形势

三、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二) 基本原则

1. 坚持健康优先、服务民生

2. 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协同

3. 坚持防治结合、中西并重

4.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

5. 坚持问题导向、系统发展

(三) 发展目标

1. 居民健康水平走在前列

2. 健康服务体系走在前列

3. 智慧数字应用走在前列

4. 卫健科技创新走在前列

5. 行业治理水平走在前列

6. 健康产业发展走在前列

“十四五”卫生健康主要发展指标

四、重点任务

(一) 织密扎牢公共卫生防护网

1. 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管理体系

2. 强化重大疾病防治

3. 加强职业健康保护

4. 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

(二) 高标准推进健康海门行动

1. 提高居民健康素养

2. 加快推进控烟行动

3. 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

4. 推进健康城镇建设

(三) 完善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

1. 构建系统整合的医疗服务体系

2. 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3. 补齐薄弱专科短板

4. 建设五大危急重症救治中心

5.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四) 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质增效

1. 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

2. 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

3. 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

4. 做实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5. 做优做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五) 推进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

1. 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2.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3. 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

4.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

(六) 协调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1. 完善老年医疗资源配置

2. 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

3. 提升老龄健康管理水平

(七)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1. 推动配套生育政策落实

2. 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

3. 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八) 打造智慧卫生健康平台

1. 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协调发展

2. 提升公共卫生信息化应用水平

3. 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4. 助力卫生健康跨区域一体发展

5. 推动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融合

(九) 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建设

1. 加强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

2. 加强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

3. 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4. 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5. 加强现代化医疗机构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十) 加强卫生健康科技创新

1. 推动医学重点学(专)科建设

2. 推动医疗卫生科技创新

3. 推动科研攻关和创新成果转化

(十一) 推进健康产业高质发展

1. 推进健康服务集聚发展

2. 积极培育健康服务新业态

3. 推进临床试验能力建设

4. 加大健康产业政策支持

(十二) 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 统筹发展与安全

2. 强化法治建设

3.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4. 强化行业综合监管

5.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投入力度

(三)广泛宣传发动

(四)加强监测评估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海门区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谱写“强富美高”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重要时期,也是全力打造“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示范区”“南通跨江融合先行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关键阶段。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以更高标准建设健康海门,以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按照我国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和健康中国建设总体部署,根据《江苏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南通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和《南通市海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健康海门”建设为核心,坚持“共享、均衡、创新、协调”发展导向,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不断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健康海门建设迈上新台阶。认真贯彻《“健康南通2030”规划纲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区农村环境和卫生质量明显提高,已成功创成国家卫生镇6个,覆盖率60%;省级卫生镇9个,覆盖率90%;省级卫生村231个,覆盖率100%。建设省级健康镇4个,健康村(社区)19个。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9.52%。通过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

公共卫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坚持可知可控、精准防控,实现新冠肺炎患者零病亡、医务人员零感染。在全市率先完成标准化儿童预防接种门诊全覆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明确的工作目标要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100元。悦来镇卫生院获评江苏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优秀实施方案三等奖。海门街道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2019年度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创新举措优秀奖。

医疗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人民医院新院建成投用。“强基惠民”工程顺利实施,完成新建6家、改造6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建成投用。启动中医院新院、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改扩建项目建设。

卫生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完成“基层医疗机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区域影像中心”“区域心电中心”等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建成全区公立医院互联互通的以“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两大数据库为核心的区域健康信息平台。

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明显提高。2020年人民医院成功晋级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推进临床中心建设,启动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中医院在江苏省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大赛中荣获总冠军,2019年海门获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每个区镇都建有1家省示范化乡镇卫生院,其中3家医院为全国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国家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省示范化村卫生室36家。医疗服务接轨上海全面推进,人民医院、中医院与上海知名医院全面对接,各中心卫生院与上海知名医院科室联盟,县域医疗综合服务竞争力逐步提升。持续开展“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医疗质量、医疗服务有效提升,医患关系明显改善,群众就医满意度、职工满意度持续提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不断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全面落实,以人民医院、中医院为龙头、中心卫生院为骨干、基层医疗机构为成员的医共体建设实质性推进,2019年被列为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完善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机制,落实基本药物制度政策措施。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推进医疗机构依法执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医疗卫生信用监管。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事项建设。卫健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试点工作”获江苏省卫生健康法治建设优秀项目奖。

群众健康获得感全面提升。人均期望寿命逐年提升,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保持在较低水平,2018年海门获评“江苏省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市”;门诊、住院人均费用增幅有效控制,明显优于医改指标;健康扶贫工程深入实施,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健康服务“一个不少”;区级医院在南通同级别医院排名大幅上升。

“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年

完成

情况

2020年

规划

目标

(一)居民健康水平

1

人均期望寿命

83.46

82

2

孕产妇死亡率

1/10万

5

≤5

3

婴儿死亡率

2.74

<4

4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3.58

<6

(二)卫生资源配置

5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2.45

2.3

6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

2.3

1.9

7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

4.9

4-6

8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

100

100

(三)医疗能力

9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

8.8

≤9

10

入出院诊断符合率

%

96

>95

11

力争建成南通市级重点专科

9

4

(四)公共卫生

12

法定传染病报告率

%

100

≥95

13

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

1/10万

88.85

<170

14

肺结核患者登记管理率

%

100

>95

15

上一年登记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率

%

95.5

>90

16

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

100

≥95

17

0-2 岁儿童系统管理率

%

98.5

>95

18

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

%

100

90

19

卫生监督覆盖率

%

100

100

(五)农村卫生

20

乡镇卫生院省级标准化建设达标率

%

100

100

21

2020年省级卫生镇占比

%

90

80

22

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

%

99.52

2020年基本完成


二、面临形势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迎来重大战略机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强调要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部署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大任务。“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江苏沿海开发等国家战略,为海门推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互促并进提供了战略机遇,长三角三省一市签署卫生健康合作备忘录,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事业发展起到重要基础保障作用。区委区政府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将高标准推进健康海门建设、实施积极的人口发展战略作为全面提升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夯实。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各级党委政府加快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维护健康意识大幅提升,“共建共享”推进健康海门建设的合力进一步增强。推进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双循环、培育新优势,健康、养老、托育等现代服务业将成为重点产业投资领域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同医药卫生领域深度融合,智能制造、精准医疗、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将激发大健康产业发展新的活力。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风险挑战。经济社会转型压力加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传统和新发传染病互相叠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概率增加,慢病防控资源紧缺,人口“超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超少子化”现象和“全面三孩”政策并行,康养、托育、康复、护理需求数量和品质不断升高,多重疾病负担并存的复杂局面将长期存在。卫生健康服务供需两端不匹配,医防融合政策落实任重道远,优质医疗资源分布尚不均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健康服务管理期盼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十四五”时期是海门高起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高质量对接沪苏、高质量优江拓海、高质量融入南通主城,勇当“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领跑者,开拓“强富美高”新海门建设新境界的起步期,也是更高水平建设健康海门、加快实现卫生健康现代化的关键期。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卫生健康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抢抓重大机遇、建高峰补短板、提升供给质量、强化治理能力,需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系统谋划,坚持集成攻坚,坚持整体推进。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健康中国重要论述精神以及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人民群众健康为中心,以“协同整合、智慧高效、品质提升、均衡发展、区域融合”为发展理念,以不断深化改革与创新为根本动力,构建健康事业和城市发展相协调、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相融合、均衡提质和特色发展相协同、卫生事业和健康产业相促进的海门健康事业发展新格局。在建设健康海门品牌中提升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为海门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示范区、勇当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健康优先、服务民生

以保障人民健康为原则,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转变,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政策制度体系。促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均等化、可及化。推动健康服务和保障体系转型发展,使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

2.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协同

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点,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强化公民个体健康主体责任,形成多元协同、全民参与的大卫生大健康建设格局。

3.坚持防治结合、中西并重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化重大疾病防控。同步发展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推动医防深度融合。坚持中西医并重,强化中医治未病理念,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

4.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

深化“三医”联动,推进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改革,以改革谋发展。注重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推动制度、管理和技术创新,以改革创新化解卫生健康事业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

5.坚持问题导向、系统发展

聚焦人民群众健康需求,重点关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注重强基层、补短板、堵漏洞,突出建机制、强能力、见成效,推进卫生健康服务品质加快提升。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实现卫生健康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资源配置更加科学,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大幅提升,城乡居民身心健康素质显著提高,人人享有更高质量水平、更加公平可及、更加系统连续、更加经济有效的卫生健康服务。

1.居民健康水平走在前列

全区人均期望寿命保持在较高水平,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居民健康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发展水平。建成面向全体居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居民健康素养不断提升。

2.健康服务体系走在前列

基本建成强大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显著增强。优质医疗资源城乡分布更加优化,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落实。以人民医院、中医院为引领,中心卫生院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支撑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区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3.智慧数字应用走在前列

卫生健康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云影像、云心电等平台,打造智慧型卫生健康服务平台,完善“医疗健康基础服务”体系,建立“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推进“跨区域医疗卫生联动协同”体系。依托实体医院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普及互联网医疗服务。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卫生健康大数据应用能力和发展显著提升。

4.卫健科技创新走在前列

完善医学人才培养和发展体系,建成比较完善的医学人才培养、集聚和发展体系,打造卫生健康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力、辐射带动力的高水平医院、重点学(专)科,培养一批学术领军人才、一流技术团队,产出一批高精尖科研创新成果。

5.行业治理水平走在前列

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的综合监管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卫生健康行业管理法治化、标准化、智慧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覆盖全行业、全要素、全流程的智能化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效能明显提升。

6.健康产业发展走在前列

打造智慧型长三角健康产业聚集地,大力扶持老年健康产业,开发与老年健康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构建以健康大数据为核心的生物医药、健康促进及健康服务新业态。形成内涵丰富、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健康服务相关产业支撑能力不断提高,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十四五”卫生健康主要发展指标

领域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2025年

性质

健康

水平

1

人均预期寿命

83.5

预期性

2

健康预期寿命

同比例提高

预期性

3

孕产妇死亡率

/10万

≤6

预期性

4

婴儿死亡率

≤4

预期性

5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5

预期性

6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

≤9.2

预期性

健康

生活

7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36

预期性

8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

≤21

预期性

9

国家卫生乡镇数量占比

%

100

预期性

健康

服务

10

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7.6

预期性

11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3.9

预期性

12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

4.5

预期性

13

每千人口药师(士)数

0.54

约束性

14

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

4.5

约束性

15

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

在2020年基础上增长50%

预期性

16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4.5

预期性

17

全省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

≤55

约束性

18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

%

≥75

预期性

19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比例

%

73左右

预期性

20

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

%

≥85

约束性

21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推荐标准比例

%

30

预期性

健康

产业

22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年均增速

%

8.5左右

预期性

智慧

健康

23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管理率

%

≥95

约束性

24

区级医院面向基层远程医疗服务比例

%

100

预期性


四、重点任务

(一)织密扎牢公共卫生防护网

坚持“预防为主、医防融合、平战结合、联防联控”,聚焦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救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重大疾病防治和职业健康保护等关键领域,健全工作体系,改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治理水平。

1.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管理体系

健全和完善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进一步推进医防中心和疾控分中心实体化运行,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强检测能力。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指导、检验检测、能力培训和信息管理等职能,提高区域内重大疾病防控技术水平,完善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流行病学调查、疾病监测等功能。围绕定位明确、衔接有序、医防协同总要求建成“四大体系”,集中统一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协同综合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高效一流的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高承载力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落实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加强二级以上医院公共卫生科建设,配齐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完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功能,将预检分诊、筛查哨点、计划免疫、隔离观察、心理健康等纳入标准化建设范畴。

2.强化重大疾病防治

加大血吸虫病、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力度,强化禽流感、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的源头治理和综合防治,提升麻风病监测与畸残康复水平,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强化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阻肺等慢性疾病筛查和早诊早治,到2025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均达到70%以上,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控制在9.2%以下。提升精神障碍预防水平,开展心理健康咨询疏导和危机干预服务,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 3.3/10 万人,精神疾病诊治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精神卫生中心创建二级专科医院。适当扩大适龄儿童免疫规划,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城(乡)为单位稳定在95%以上。

3.加强职业健康保护

重点关注中小微企业和农民工,强化工程技术应用和源头防控,不断提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到2025年达到90%。加大职业健康监督检查力度,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改善劳动条件。加强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建设,提升二、三级医院职业健康检查能力,推进人民医院职业病检测中心建设,提高职业健康服务能力。倡导健康工作方式,提升全社会职业健康意识,不断保护劳动者健康相关权益。

4.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专家决策咨询制度,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和统一指挥体系。加强医防协同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机制,搭建学科和科研、技术培训、检验检测、信息共享等协作平台,建成智慧公共卫生服务平台。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优化工程,做强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实镇、村卫生服务机构,打造专业化、现代化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实施急救服务网络优化完善工程,优化120急救中心建设,打造“城镇地区5公里、农村地区10公里半径急救医疗服务圈”。加强各类应急队伍建设,开展应急处置培训和演练。新建大型公共建筑要兼顾“平战结合”需求,预留应急转换空间

,制定应急状态下临时征用为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方舱医院等场所清单。

(二)高标准推进健康海门行动

将健康海门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健康指标纳入考核内容,健全组织领导体系、监测评价体系,完善党政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大健康格局。

1.提高居民健康素养

综合运用各种途径,大力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健康促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健康知识和信息发布平台、健康巡讲行动、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等途径,创新健康教育的方式和载体。广泛开展健康科普进村镇、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多层次、全方位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引导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营养健康科普宣教,推进合理膳食行动。加强健康教育科普基地建设,组织群众性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全民自救互救能力。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县(区)和健康促进医院建设,鼓励医务人员主动提供健康科普服务。到2025年,全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36%。

2.加快推进控烟行动

加快推进控烟行动,积极开展控烟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烟草(包括电子烟)危害的认识,引导全社会主动参与控烟。积极开展无烟环境建设,巩固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无烟学校建设成果,全力推进无烟党政机关建设。推行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强化控烟监督执法。到2025年,全区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控制在21%以下。

3.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

巩固卫生城镇创建成果,全面推进卫生镇、村创建,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环境卫生治理。加强对卫生城镇建设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完善评价标准和办法,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提升创建工作水平。落实国家卫生城市长效管理;国家卫生镇、省卫生镇的覆盖率均达100%。

4.推进健康城镇建设

全面开展健康城镇建设,突出地域优势特点,打造卫生城镇升级版。积极开展健康镇、健康村(社区)、健康单位和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到2025年,建成省健康镇8个、省健康村43个、省健康社区6个。

(三)完善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

围绕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区级医院、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社区医院以及五大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建设,促进薄弱专科发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确保人人享有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1.构建系统整合的医疗服务体系

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立以病人为中心,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全流程的健康服务链,不仅包括患者同一疾病周期的连续性诊疗服务过程,还包括长期的直至整个生命周期的连续的健康管理。纵向上,完善以区级医院为引领,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为支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横向上,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各中心卫生院应集中优质资源,进行重点专科建设,形成学科错位发展以及差异化发展。人民医院启动三甲综合医院创建,中医院创建三乙中医医院。推进悦来镇中心卫生院创建二甲医院。实现省级重点专科零突破,市级重点专科增加到15个。推进医疗机构发展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居民看病就医的可及性。坚持强基层、补短板、调结构,重点扶持精神、儿童、妇幼、老年、中医、传染、康复、护理等专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2.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完善重大疫情救治网络,建设区域内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推进区级传染病医院建设,强化呼吸、重症等专科能力建设,加强紧急医学救援场所和应急医疗队建设,建立区级医疗专家库;完善急救转运和采供血服务体系,建强院前急救机构,院前急救机构、二、三级医院急诊科纳入区域急救医疗网络;建立政府主导,医院为骨干、二、三级医院为支撑、发热门诊为哨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共同参与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3.补齐薄弱专科短板

支持发展儿童、老年、精神、妇产、安宁疗护等专科医疗机构,完善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服务链。推进儿童、老年病、康复等专科医院建设。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发展儿科、老年、中医、传染、病理、麻醉、急诊、重症医学等薄弱专科。

4.建设五大危急重症救治中心

持续提升卒中、胸痛、创伤、高危孕产妇、高危新生儿救治服务能力建设,打造高危人群筛查、日常健康管理、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救治中心多学科会诊机制(MDT)、救治后康复疗养为一体的智能化、专业化、连续化危急重症救治体系,危急重症救治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5.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加强质量控制组织建设,扩大质控覆盖范围,健全医疗质量数据监测、分析和反馈机制,强化机构、专科、病种、技术等质控建设。完善医疗质量标准和规范,强化医疗质量问题和医疗安全风险预警管理,促进医疗质量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建立和完善医院感染监测预警机制,落实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完善管理质量考核体系。健全血液质量安全体系,提供血液管理智慧化水平,推动临床合理用血,保障临床用血和血液安全。

(四)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质增效

更加注重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大力实施卫生强基工程,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推行基层首诊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优做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1.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

适应人口集中转移和城镇化发展新形势,优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按照街道或服务人口问题,科学设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或家庭医生工作室;持续推进完善每个建制镇公立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卫生室设置,继续推进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全面推进医共体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服务平台,构建上下贯通、分工协作的城乡居民网格化健康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连续综合服务。

2.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

在乡镇地区,健全以区级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区镇两级、镇村一体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甲级村卫生室建设达到全省先进地区水平。在城市地区,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依托的城市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做优做强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以 20 万人口为服务规模,适度提升功能定位和建设标准,发挥上引下联作用。积极开展“江苏省社区医院示范区”创建活动,2025 年全区2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创建社区医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科室建设。

3.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

“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30%的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推荐标准。镇卫生院每万常住人口配置15-18名医疗卫生人员,每个行政村或按服务人口每3000至5000人建立1个村卫生室,村卫生室每千服务人口配置1名乡村医生(其中至少配置1名女村医)。在城市地区,原则上每3至10万居民或每个街道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不到的地方,一般1万左右居民设置一个公办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2名全科执业医师及2名注册护士。

4.做实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管理团队服务和全科医生工作室建设,逐步壮大签约服务队伍,强化基层“健康守门人”作用。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互联网+”的支持下开展自主健康管理,多形式、多渠道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着力规范签约服务的内涵、流程、标准和考核机制,实施老年人、慢性病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个性化签约服务,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不断提高居民对签约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探索慢病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药学服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房外延服务项目。

5.做优做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筑牢筑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体系网底,不断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工作电子化呈现。以日常考核与季度考核为抓手,提高规范化服务管理水平。依托健康档案,探索各类慢病管理新模式,建立肿瘤登记体系及早诊早治体系,促进医防融合发展。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协同合作机制,形成“三位一体”服务模式。提高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政府人均补助标准,不断拓展服务人群受益面,建立健全购买服务机制,规范项目绩效管理评价,提升项目运行管理水平。充分调动城乡居民参与健康管理积极性,增强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获得感。

(五)推进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

创新中医药发展途径,推进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强化中西医协同攻关和临床协作。加强中医药区域交流合作,推动中医药服务走出去,弘扬中医药文化,大力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1.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合理布局中医医疗资源,夯实以公立中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科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础,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中医医院指导作用,有机统合区、镇、村三级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药科室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基本设施配置。做“实”中医馆,做“全”中医阁,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力度,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基地作用。

2.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完成中医院异地新建项目并投入运营,强化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提升全区中医药综合实力。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优势,探索应用疗效确切、技术规范的中医单病种诊疗规范,促进中医药临床特色优势标准化建设,支持中医药特色制剂的研究开发,不断提高诊疗水平。重视中西医结合工作,发挥中西医结合学科优势,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抓住重大及疑难疾病防治的关键问题,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促进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加强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增强中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治能力。

3.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

以培养和造就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中医药人才为目标,健全和创新中医药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制度和模式,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中青年临床骨干和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培养,全面提高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一批读经典、跟名师、勤临床的中医临床骨干力量。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完善中青年中医药骨干的师带徒培养形式。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机制,推荐和培养一批省、市级名中医和基层名中医。加强中医药科研创新投入,培养一批高层次中医药创新人才,努力培育中医药科技创新领域的人才优势。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体系,举办“西学中”培训班。发展中医护理人才队伍,培养中医护理专科护士和骨干人才。加强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的准入和培养工作,强化中医预防、保健、养生人才队伍建设。

4.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

继续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研究工作,总结、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形成完善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探索现代中医药传承的模式和方法。增强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寻求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上的突破与创新。加强对现有医院制剂的研究,继续开发中药新剂型。

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遗产,保护与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诊疗技术。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和健康教育,推进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活动,提升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加强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传播中医药文化。

(六)协调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发展以维护老年人健康公益为中心,以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为导向,构建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增强老年人的健康获得感,健康老龄化水平明显提高。

1.完善老年医疗资源配置

优化老年医疗资源配置,建立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和老年病专科医院为核心,相关教学科研机构为支撑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加强综合性医院老年病科和老年病房建设,重视老年精神方面疾病的防治干预,强化社区在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和康复护理方面的作用发挥,加强老年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培训。建成一所二级老年医院,推进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立符合标准的老年医学科。积极推进安宁疗护服务发展,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开展安宁疗护服务,推动二级及以上医院肿瘤科、老年医学科等相关科室开展安宁疗护服务,设立安宁疗护病区或床位,建立机构、社区、居家相衔接的安宁疗护工作机制。开展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活动,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适老化改造,开展老年友善服务,到 2025 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符合标准的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85%以上,所有综合性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

2.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

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乡镇卫生院分院转型为护理院,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多种形式合作。推进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机构发展,积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新业态,重点为社区(乡镇)失能(含失智)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护理服务。开展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医养结合服务和管理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护理院规范建设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建立医养结合服务信用评价和跨地区跨部门联合惩戒机制。开展区级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创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医养结合保障力度。将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与专科联盟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完善医养协作和“双向转诊”机制。到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老年、康复、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5%以上。

3.提升老龄健康管理水平

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广泛开展老年健康教育,普及老年健康知识和中医养生文化,促进老年人形成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及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强化预防保健,实施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开展农村老年居民普惠性健康体检。组织开展老年人营养改善行动,深化老年人心理关爱服务,加强老年常见病、慢性病健康指导,完善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失能、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早期筛查和干预措施,构建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到202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75%以上。

(七)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三孩生育政策,推动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提升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力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1.推动配套生育政策落实

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落实完善配套支持措施,推动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构建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推动落实产假、男方护理假、生育津贴等制度,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减轻家庭负担,释放生育政策潜力。落实完善人口监测调查制度,加强人口监测规范管理。充分利用全员人口基础数据和共享监测数据,及时掌握人口变化和发展趋势,提出人口信息安全预警。继续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做好奖励扶助项目绩效管理和监督。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工作,巩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家庭医生签约、就医绿色通道“三个全覆盖”专项行动成果,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健全计生特殊家庭帮扶电子档案,落实针对性帮扶举措,提升帮扶工作水平。

2.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

开展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所改院”工作,建成海门区妇幼保健院。进一步提升区孕产妇、新生儿危急重症急救能力建设。强化妇幼卫生紧缺人员培养和配备,整体加强区妇幼保健院和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产科儿科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加强孕产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以高龄高危孕产妇和高危儿体弱儿为抓手,强化母婴安全管理,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确保全区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稳定在低位水平。推进妇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完善宫颈癌及乳腺癌防治体系,建立健全初筛、诊治与救治相衔接的服务网络,规范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落实基本避孕服务,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减少严重多发致残出生缺陷发生。强化儿童疾病防治,推进儿童早期发展综合服务,改善儿童营养状况,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全方位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加强妇女儿童健康知识宣教,促进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提高个人健康素养。全面普及妇幼适宜技术,推动中医药在妇幼健康领域的应用。

3.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落实普惠托育民生实事,完善普惠托育机构布局,深入开展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实现普惠托育服务提质扩面。“十四五”期末,建成2家以上省级示范性托育机构。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基本形成家庭、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婴幼儿照顾服务体系,完善多元化、多样化、普惠安全的托育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5个。落实完善托育机构设置管理标准规范,加强托育机构监督管理。

(八)打造智慧卫生健康平台

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撑保障作用,提升公共卫生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共建共享共用,全面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助推跨区发展,注重新一代信息技术安全应用,推进智慧型卫生健康平台建设。

1.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协调发展

统筹全区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发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引领和带动作用,促进板块、条线信息化均衡优质发展。加强卫生健康专网闭环建设,和各级各类专网、互联网、物联网及移动网有效衔接。积极融入南通市统一的卫生健康云建设。促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转型,以评测为重点向以应用为重点转化,和各行业应用进一步融合,社会效应进一步凸显,推动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提档升级。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医政、医管、医改多元化高效、长效监管。

2.提升公共卫生信息化应用水平

进一步提升院前急救、妇幼保健、基层公共卫生、职业健康等业务系统建设,强化医疗卫生信息归集和管理,提高卫生监督监管效能,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本人开放率达到 90%以上。构建覆盖全市公卫机构、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形成疾病预防控制、血液管理、妇幼保健、院前急救等条线信息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联动的应用体系,提升数据监测、分析研判、协调保障等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支撑疫情监测分析、疫情防控保障、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的作用,助力织牢大数据防疫网,实现高效精准一体化防疫。

  3.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全区二、三级医院建立医疗、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以“智慧服务”建设为抓手,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升医院电子病历结构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夯实“智慧医疗”信息化基础;以“智慧管理”建设为手段,进一步提升医院管理精细化水平;加强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和院内信息互联互通,提升覆盖居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服务水平。依托实体医院,大力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互联网医院建设,提供基于线上线下、院内院外一体化的整合式互联网医疗服务。

4.助力卫生健康跨区域一体发展

持续推进跨域远程会诊、健康档案数据交换和公共卫生联防联控等区域协同合作模式。在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沪苏合作框架下,加强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信息共享,助推毗邻地区传染病协查和处置;探索建立区域质量评价流程和机制,开展医学影像质控合作,促进区域影像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加强沪海两地沟通联络机制和服务团队建设,探索沪海两地卫生健康信息化领域合作机制和政策配套。

5.推动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融合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统筹新一代信息技术特点和业务需求,探索推动以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相互补充,形成新的“新基建体系”,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着力培育卫生健康服务新模式新动能。推进 5G+医疗融合应用。丰富医疗机构内部 5G 应用场景,为 5G 应用提供支撑,重点围绕远程会诊、院前急救、智能疾控、远程教育、健康管理等,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发展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辅助定位病症分析病情,提高工作效率及准确性;发展人工智能+辅助诊疗,为医生提示临床医疗解决方案,为患者提供诊疗方法参考。探索健康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确保医疗救治、医疗检测、医疗资源、防疫物资等数据安全共享可追溯;积极探索区块链在药品耗材、个人健康档案、电子处方流转、电子病历数据共享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卫生健康数据安全性,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行业监管能力。

(九)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建设

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培育引进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健全公共卫生人员队伍,充实基层卫生人才,加强医疗管理人才引培,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加强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

推动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工程提档升级,探索实施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加大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培养和引进医学科技交叉融合领军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复合型医学科技创新人才,开展医师科学家培养改革试点,为打造高峰、尖峰学科构筑人才“蓄水池”。建立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高端引进机制,吸引优秀人才集聚,努力打造医疗卫生人才高地,培育卫生人才高峰,凸显人才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撑作用。整合人才评选项目,向年轻人才倾斜。畅通中西医相互学习渠道,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中西医结合人才。

2.加强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等疫情防控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重症医学、急诊医学及医院感染管理等医疗救治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全科、儿科、精神科、病理、护理、康复、临床药师、医务社工等紧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药学部门建设,强化药师队伍建设,保障医疗机构药师人员数量,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药学专业人员不得少于本机构卫技人员的8%。以中西医结合及中医康复等为重点,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和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增强岗位吸引力。健全退休人员返聘制度和使用机制,支持身体健康的退休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服务。

3.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编制规定标准,继续配齐公共卫生人员,提高公共卫生机构人员待遇,逐步缩小与公立医院的收入差距,激励工作积极性。鼓励公卫人员开展职业体检、实验室检验检测相关的对外服务,提升技术和服务能力。加大改革倾斜力度,对社区机构疾病防控相关人员设立灵活的奖励激励机制,加大公共卫生人才科研表彰奖励,充分调动疾控队伍积极性,确保疾控体系工作有效落实和队伍稳定。培养一批有知识,有能力,有职责的社区公卫人员。加强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分析、检验检测和应急处置等技能实训,建强疾控流调、消杀防疫及核酸检测等专业队伍。

4.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夯实基层公共卫生人才基础,全面落实基层卫生人才“强基工程”,推进人员编制管理,采取“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等方式壮大基层卫生人才队伍。落实全科医生转岗、免费定向培养、基层骨干医生遴选等政策。建立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提升全科医生数量和素质。允许乡村医生收入逐年增长。动态调整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规模,通过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形式向社会招录人才以充实并稳定乡村医生队伍,鼓励大、中专生到乡镇卫生机构就业。鼓励支持公共卫生职业技能学校建设。全面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进一步落实乡村医生正规化、系统化培训,提高基层医师及乡村医生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深化城乡对口支援,推动医师执业管理模式创新,推广远程医疗服务,促进优秀卫生人才下沉和资源共享。

5.加强现代化医疗机构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医院行政管理人才的素质及能力,从管理理念、理论知识、工作职责、管理技能、交流沟通能力、协作精神等多方面进行培训,构建“全方位、多维度、层次化”能力培养体系。加强复合知识型结构及信息化管理专长兼顾的医院现代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与企业及院校的管理型人才合作培养机制。

(十)加强卫生健康科技创新

聚力学科、人才和创新平台建设,深化医教研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强化制度保障,全面推动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

1.推动医学重点学(专)科建设

充分发挥重点学(专)科和领军人才的带动与辐射作用,进一步推进重点学(专)科建设,以重大项目研究、重大成果转化和适宜技术推广为纽带,围绕严重影响居民健康水平的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问题,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积极开展前瞻性临床协作研究,提升影响居民健康的疑难危重病和新发传染病的救治能力和科研水平,全力打造临床医学和转化研究高峰。到2025年力争建成省级及以上重点学(专)科 1个。

2.推动医疗卫生科技创新

加强与知名高等院校、医院和科研院所合作,加强职业病防治。坚持以提升疾病防治水平为主攻方向,紧密结合区情特点和防病治病需要,积极推进原始创新。开展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等技术问题的研究,努力提高临床医生科研思维与能力,及时将先进、成熟、适宜的科技成果用到防病治病中,将科研创新快速转化为实际成果。加强医学新技术引进力度,鼓励三级医院引进限制性医疗技术和四级手术,推动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引进非限制性医疗技术和三级以下常规手术,整体提升区域内医疗技术水平。

3.推动科研攻关和创新成果转化

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新发突发传染病和重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加快建立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强科研资源整合与协同网络建设,重点组织多中心临床研究、公共卫生问题研究以及医研校企协同攻关研究,争取在部分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完善适应卫生健康行业特点的政策措施,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加速提升我区医学科技创新能力。

(十一)推进健康产业高质发展

以推进健康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模式,强化政策支持,推进产业集聚。积极培育健康服务新业态,推进“医、研、产”深度融合,推进社会办医发展,为实施健康海门战略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1.推进健康服务集聚发展

加强资源要素配置,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内涵丰富、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健康服务业。支持“东布洲科学城”等重点医药产业基地聚集发展,持续推进医药研制、疾病诊断、检验检测、康复医疗等领域的开拓创新。以三级医院为基础,集聚医疗服务、医学教育、医学科研、药械研发、审查检验等资源,建设“医、研、产”融合的健康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发展心理健康辅导服务,提供多样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培育壮大健康服务支撑产业,积极助推高端药品、医疗器械、健康信息化服务产品的自主研发和应用,加快实现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进口替代。推进老年用品产业发展。

2.积极培育健康服务新业态

以健康服务需求为导向,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医疗健康数字化发展,促进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积极培育健康管理、医养康养、老年健康、婴幼儿照护等健康服务新业态。实施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工程,促进医疗机构与人工智能企业合作,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大力扶持老年健康产业,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产业支撑能力。深化体医融合,探索资源融合发展新模式。

3.推进临床试验能力建设

支持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药学研究,强化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分析与评价。支持医疗机构获得国家认定的药物临床试验资质(GCP),并与企业开展新药、医疗器械联合攻关。完善医疗机构与企业面对面机制,组建“医企协作”联盟,鼓励医疗机构与企业、研发机构联合开展临床应用研究。

4.加大健康产业政策支持

完善健康服务业政策体系,对社会办医区域总量和空间布局不作规划限制,引导社会资本在城市新区、郊区等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区域举办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护理等短缺专科医疗机构,探索临床医疗、医学研究与产业转化为一体的医院运营模式。鼓励社会办医向高端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促进社会办医高水平发展。鼓励公立与民营医院开展人才、技术、管理等合作,支持服务模式和监管方式创新,加强服务质量监管、部门协同监管和行业诚信治理,不断提升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水平。

(十二)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聚焦提升卫生健康行业现代化治理能力,深入实施《基本医疗与卫生健康法》,强化卫生健康法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强化行业综合监管。促进安全发展,有效化解各类风险挑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1.统筹发展与安全

贯彻落实国家安全战略,坚持底线思维,以医疗卫生质量安全为核心,围绕各类传染病防控、疫苗接种管理、医院感染管理、医疗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生物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涉及个人隐私数据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重点群体信访稳控、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公立医院债务、医疗卫生机构编外人员管理、意识形态管理等领域,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医疗质量管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筑牢安全屏障,确保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行稳致远。

2.强化法治建设

加强卫生健康法制建设,推动卫生健康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性政策措施意见的出台和废止,加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加强卫生健康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控制。推进卫生健康“放管服”改革,促进卫生健康政务服务便利化。开展卫生健康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深入推进法律“六进”,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制,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全面提升卫生健康系统普法依法治理水平。深入推进平安医院建设,依法打击涉医违法行为,为医务人员执业提供法治环境,营造促进医患和谐的舆论氛围。

3.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强化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统筹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与体制机制改革,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加快构建新体系、引领新趋势、提升新效能、激活新动力、建设新文化,建立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

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入推进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深入推进治理结构改革,健全完善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规则,落实公立医院人事管理、机构设置、中层干部聘任、人员招聘(人才引进)薪酬分配、年度预算执行等运行管理自主权。

构建运营管理评价体系。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成本消耗环节的流程管理,推动医院运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探索以大数据方法建立病种组合标准体系,对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成本产出、医生绩效等进行监测评价。全面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持续优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方法,重点考核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等,改革公立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办法,完善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绩效考核制度。

深入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继续优化紧密型医共体、远程协作网运模式,加强布局管理,整合各层级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网格内居民提供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探索推进以农村区域医疗中心为牵头单位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模式,加快推进县域综合医改,按照区镇一体化、镇村一体化原则,加强区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统筹管理。

继续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因地制宜建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疗共同体等协同联动的医疗服务合作机制。完善分级诊疗技术标准和工作机制,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相关疾病诊疗中的职责分工、转诊标准和转诊程序,形成连续通畅的双向转诊服务路径。加强优质专科资源对基层倾斜力度,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转诊机制,开通绿色通道,对上转患者优先接诊,并及时向相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送诊疗信息。推动三级医院提高疑难危重症和复杂手术占比,缩短平均住院日。优化分级诊疗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予以运用。

强化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逐步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的“1+X”用药模式。加强短缺药品监测管理,保障临床病人用药需求,实现药学服务“两个转变”。建立健全药师激励机制。推进药联体建设,提升基层药学服务能力,促进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助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开展药品综合评价,促进合理用药、科学用药,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及金额保持逐年上升。健全药品库存预警机制,继续实施短缺药品定点承储,做好医疗机构易短缺药品足量库存。

加快推进三医联动改革。持续强化“三医联动”改革,有效发挥政策协同效应,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路径,以降低药品耗材价格为突破口,同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薪酬、医保支付等综合改革。完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合理拉开一二三级医疗机构报销水平差距。全面实行总额控制下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推进医保基金总额预算与点数法相结合,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全面推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开展门诊支付方式改革,完善按人头付费,推动按病种(病组)等付费方式向门诊延伸。完善医疗康复、慢性精神疾病等按床日付费。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支持中医适宜技术和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开展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绩效和价值评估。

4.强化行业综合监管

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的综合监管协调机制,健全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推动卫生健康监督执法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健全卫生健康行政执法网络,合理增加执法人员配备数量,参与高层次卫生健康监督执法专家库建设。建设专业、高效、规范、公正的卫生健康监督执法队伍。推进卫生健康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执法保障。创新卫生健康监督执法工作机制。全面推行“信用+综合监管”,根据信用等级和风险度,开展差异化监管,合理确定“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比例、频次,全区“双随机、一公开”总体抽查比例达到20%以上,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在线监测、在线监控、跟踪溯源、风险预警等非现场执法手段在卫生健康监督执法领域的应用。应用统一规范、多级联动的“互联网+执法”体系,实现监管层级间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应用。


5.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积极对接,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卫生应急合作,联合开展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预警,重点强化新冠肺炎联防联控,协同做好跨区域疫情调查处置工作。汇聚长三角优势专科专家资源,开展远程医疗和医学教育,积极参与长三角专科联盟建设。加快疫苗接种一体化进程,共同推进疫苗接种门诊标准化建设,做好长三角地区预防接种数据共享交换协同平台建设,加快预防接种信息共享和接种档案迁移管理。建立职业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开展职业健康管理合作和职业健康监督联动执法。全面融入长三角执法一体化建设,加强卫生监督联动执法,推进卫生行政处罚信息共享,提升本地区监督执法效能,不断提高执法能力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党委政府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将卫生健康规划主要发展指标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落实。各相关部门切实履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二)加大投入力度

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责任,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人均补助标准。各级政府要全面落实公共卫生(含计划生育)、基本医疗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立医院等投入补助政策,建立多渠道、多样化、持续性投入保障机制,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个人捐赠,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投资卫生健康领域,形成多元化筹资格局。

(三)广泛宣传发动

广泛宣传新时期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宣传“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发展目标任务,普及卫生健康科学知识,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形成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强化医德医风建设,牢固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服务新理念,弘扬新时代职业精神。

(四)加强监测评估

建立健全规划执行的监测评价体系,完善规划评估制度,加强规划执行情况评价,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认真组织督查,特别是重大项目的推进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海政办发〔2023〕7号.doc

解读:点击查看

图解:点击查看

视频: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