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让江海文化在海门深度传承与发展
五位专家学者从历史、语言、艺术等角度把脉点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19-11-18 字体:[ ]

一场精彩的学术论坛,就是一次丰盛的文化盛宴。11月16日,5位专家学者分别从历史、语言、艺术、文化、旅游等不同角度作学术讲座,共话江海文化在海门的传承与发展,让现场观众和上万观看直播的网友大呼过瘾。

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江苏省记者协会名誉主席周世康第一个开讲。作为海门人,周世康对海门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这次分享的是海门《县志》里的历史和文化。周世康说,研究发现,自明代以来海门共有11本县志,对于历史的记载从未断过,海门人对志书的重视可见一斑。例如由崔桐编纂的明嘉靖年间的《海门县志》就被认为是一部成熟完整的志书,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三张地图,让人对古代海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图中突出了学校的位置,可见教育自古以来都是海门人极为重视的。周世康认为,从这些志书可知,海门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先辈们存史的观念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现代海门人更要学习海门历史、传承海门文化。

承载着海门历史文化的不仅有志书,还有方言。在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洪钟看来,海门方言称得上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海门有两种方言,一种是沙地话,一种是通东话,王洪钟主要对沙地话进行了研究。他发现这种方言保存了完整的四声八调,有着鲜活多样的构词类型,适合古雅悠长的诗词吟诵,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吴歌小调,还有着丰富生动的声腔气韵。随着研究的深入,王洪钟还发现,在海门方言中有一种扑朔迷离的沙地密语竟然用了反切注音法,现在已经极少有人能够掌握了。他感慨,面对这样一份珍贵的方言遗产,我们唯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留住方言,记住乡愁。

与独特的海门方言相辅相成的自然是海门山歌了。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钱建明认为,海门山歌的历史记录可以追溯到明嘉靖年间《海门县志》中记载的“山歌悠咽闻清昼,芦笛高低吹暮烟”,清光绪年间《海门厅志》也有“万籁无声孤月悬,垄畔时时赛俚曲”的记载。海门山歌是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区域性民歌类别,生动记录和见证着传统民俗和现代风尚,也成为彰显和引领江海文化品质内涵、时代风貌的重要使者之一。

而说到江海文化,就不得不提张謇。南通大学教授庄安正认为,张謇先生的一生都在弘扬江海文化,从父母的言传身教,到历任老师的教导,到同学好友的交流探讨,他的生命烙下了江海文化的深深印记。张謇自小才华横溢,见解独特,在他留下的大量诗文和资料中也可看出,他的一生都在弘扬江海文化。高中状元后,特别是兴办实业以来,张謇又在积极探索着江海文化的新韵。可以说,在江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张謇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存在,值得深入研究。

传承江海文化,是为了让江海文化有更好的发展。江海文化和品质旅游的结合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江苏尔目文化旅游发展集团董事长、江苏省第五批产业教授杨淇深认为,文旅产业发展有四个提升方向:深、精、活、正。具体来说,就是要主题化铸魂,解决做“深”问题;情景化塑境,解决做“精”问题;在地化造血,解决做“活”问题;亲情化服务,解决做“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