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海门街道文俊村村干部带头干出新气象——
共富路上稻谷飘香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3-11-23 字体:[ ]

11-23-3.jpg

11-23-4.jpg

时下,正值晚稻大面积成熟,连日来,粮农趁着晴好天气,开机抢收。金黄的稻田翻涌着层层稻浪,联合收割机“哒哒哒”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

11月19日,记者在海门街道文俊村看到,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随风起伏、稻香四溢。农机手驾驶着收割机,在金黄的稻田里来回穿梭作业,一茬茬水稻被卷入机械中,不一会儿,收割机就已完成稻谷脱粒程序。此时,文俊村全体党员干部带领工作人员值守田头,一方面,他们要保障好收稻期间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亲眼见证自己劳动果实的丰收。

求木之长,必固其本,乡村振兴需要产业造血的长久灌溉。作为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产业振兴成了文俊村发展道路上的“必经之路”。3年前,文俊村是出了名的“老大难”,没有产业,经济基础薄弱,村营收入一直位列倒数。2019年6月,文俊村根据海门区委、区政府两办印发的《关于发展新型合作农场 推进村级集体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试行)》精神,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起,146户农民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参股,成立了海门俊谊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第一年,新型合作农场经营面积为405.06亩,核心种植区域200多亩位于常久路两侧,农场种植模式为稻麦轮作,由村干部对种植区域进行分片管理。“第一年是亏本的,因为水稻种晚了,加上我们都没有经验,所以产量不高。”文俊村党总支书记朱裕菊站在田埂上向记者介绍道,“刚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什么时候灌水,什么时候又要放水?这些知识都要靠一点点去积累。”

文俊村是海门第一批开办新型合作农场的村,也是目前海门唯一由村干部自主独立运营且持续盈利的集体农场,这得益于一支敢于啃“硬骨头”的党员干部队伍。一开始,村干部带头种庄稼,这种新鲜事并没有得到村民的信任。有的村民甚至直截了当地说:“肯定成不了气候。”但说归说,村民们打心底里是支持的。朱裕菊说:“有次水稻长势不好,我咨询了江心沙农场的水稻专家后,得出的结论是要放水,让水稻‘喘口气’,但一些有种植经验的村民急了,认为水稻就是要长在水里,而且放一次水的成本太高。但我们最后还是顶住压力,听了专家的建议,事实证明这么做是正确的。”在朱裕菊的带领下,文俊村村干部主动与江心沙农场对接请教,从不会、不懂种田到基本掌握水稻、小麦病虫害防治基本技术,锤炼了一支不怕苦、不怕累、特别能战斗的农场经营管理队伍。

坚持“干实事”是文俊村村委班子始终坚持的工作准则,村干部带头起早贪黑经营的集体农场,在第二年就扭亏为盈。自此,文俊村发生了“从干部带头干、群众站着看,到跟着干、一起干”的可喜变化。目前,每年有近300人次主动参与村集体稻麦轮作种植。村民除了每年可以拿到土地流转的固定租金,还能在农场打一份零工,每年都能增加两万元左右的收入。近日,即将播种的小麦种子已经全部运到了文俊村,朱裕菊一边细心查看麦种,一边说:“这一茬的水稻收成不错,接下来种的麦子也很关键。我们今年新流转了300多亩土地,不光要种麦子,还种油菜。”这几年,农场的水稻亩产量稳定在1000斤左右,小麦亩产量为800斤左右,农场自成立以来共盈利93.45万元,已转村营收入47.32万元。朱裕菊介绍,新型合作农场的发展,创新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升了粮食播种面积、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没人种的问题,同时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激发了干群激情和农村发展活力,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