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我的讲话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海门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18-01-08 字体:[ ]

——在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上的讲话

(2018年1月4日)

陈 勇

 

 

同志们:

  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南通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回顾总结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工作,研究部署2018年工作,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海门。

  下面,我根据市委常委会讨论的精神,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

  2017年,全市上下紧扣“两争三区”目标,突出工业经济爬坡过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着力突破、城市工作加快转型“三件大事”,狠抓城乡环境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作风建设等重点工作,深入开展以“提振精气神,整治‘庸懒散慢拖’”为龙头的“四大专项行动”,团结拼搏,砥砺奋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等各项事业取得了新成效。

  一是经济运行稳中向好。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00亿元,同比(下同)增长7.8%;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54亿元,同口径增长8.6%;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6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5亿元,分别增长13%、8.2%,完成工业应税销售775亿元、工业入库税金34.5亿元,分别增长25%、15%。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1家、服务业企业30家,招商局重工等7家企业入选南通“5215”工业大企业培育名单。金融生态环境全省领先,全市新增境外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各类市场挂牌上市企业累计达19家。在南通市“四个全面”抓落实“两聚一高”争标兵月度评估中,持续跻身九县市区前三位,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增值税固定资产抵扣增幅等指标列九县市区首位。

  二是项目建设快速突破。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组建成立项目办,全面负责项目建设的组织推进;对重特大项目实行市四套班子领导挂钩联系、现场办公、跟踪推进;实施“一月一通报、两月一开工、一季一观摩讲评”制度,对项目建设先进和后进区镇颁发“红黄旗”,并在媒体公示考核排名。调整优化招商机制,新成立5个驻外招商分局和8个产业招商分局,成功举办经贸洽谈会和上海、深圳、北京、港澳台等地主题招商活动。深入实施对接服务上海“55580”行动计划,开展各类对接服务上海活动150多次,与黄浦、闵行、宝山、徐汇等区实现互访交流,12个区镇均与上海建立合作关系。全年累计签约超亿元项目248个,其中10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31个,完成到账外资3亿美元;新开工超亿元重大产业项目166个,项目数较上年翻了一番多,其中超10亿元重特大产业项目13个;新开工超亿元工业项目竣工率达65%,服务业项目竣工率达100%,累计转化率达55%。在南通市产业项目建设考核中的排名较上年前移了四位。

  三是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培育“3+3”产业体系,制定出台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全市新兴产业产值达830亿元,占比35.3%。建筑业总产值预计突破1700亿元,新增鲁班奖3项、国优奖3项,海门入选全国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家纺产业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叠石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全年报关超过2.6万票,报关额达30.4亿美元,增长13%。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年度任务,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增加到31.3万亩,规模以上“全托管”面积达17万亩,全市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89%以上,获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市、全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9亿元,增长10%,总量列南通县市第一。

  四是科技创新成效明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6%,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129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16件,振康机械获评工信部2017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3个项目获得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立项。新获评江苏省名牌产品12个,新申报中国驰名商标3个,自主品牌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4.5%。建成国家级孵化器2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新增省级企业研发机构12个,临江生物医药科创园被评为省服务外包示范区。新增与上海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项目24个。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关于创建青年与人才友好小镇(园区)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入选省“双创”团队1个、“双创”人才8名,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顶尖人才8名,新增高技能人才4200人,每万名劳动力中拥有高技能人才870人,人才综合竞争力跻身全省十强。预计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26亿元,占比达56.2%。

  五是城乡环境持续改善。城市转型发展规划、北部新城概念规划设计、市政府南侧区域总体规划、沿江风光带景观设计基本完成。19个公建项目、22个市政路桥项目、26个园林绿化项目抓紧实施。北部新城一期动迁、市一中南侧城中村动迁工作进展顺利。全年新建农路50公里,建设改造农桥15座,在南通各县市中率先建成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增江苏省“最美乡村”1个、江苏省“美丽乡村示范村”2个、南通市“美丽乡村”3个。扎实推进“263”专项行动,完成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整治143台,关停化工生产企业26家,取缔关闭砖瓦生产企业26家,拆除禁养区畜禽养殖场87家,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入推进“河长制”,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比例省控以上断面达66.7%。开展“拆违拆破拆旧”专项行动,完成617处违章建筑的拆除,拆违面积近6万平方米。实施土地占补平衡2463亩,实施土地增减挂钩7414亩,完成量超过前八年的总和,累计处置征而未供、供而未用和闲置土地305宗12574亩。开展“农村环境百日整治”和“沿主要道路、河道两侧环境整治”活动,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和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圆满完成十九大安保任务,获评“南通市十九大期间信访维稳工作先进单位”。三级综治中心建设、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等工作全省领先,十三度蝉联“全省平安县(市)”,全市公共安全感达98%。大力推进依法治市,被确定为“省公众参与行政决策试点单位”和“全国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试点单位”。扎实推进“七五”普法工作,群众对法治建设满意度达95.5%。

  六是富民工作稳步推进。大力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市财政民生支出达7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4万元和2.25万元,分别增长8.7%和9%,呈现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超过GDP增幅、农村居民增收步伐快于城镇居民的良好态势。城镇新增就业102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20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7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共投入帮扶资金1519万元,其中开发式扶贫资金数达800万元,省建档立卡低收入户累计脱贫率达71.9%。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城乡低保标准均提高到600元/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到125元/月。在南通各县市区率先实施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并轨,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850元。高考成绩再创新高,本一、本二上线率比省平均上线率分别高出24.5个、23.7个百分点,清华、北大达线17人。第一实验小学、新教育小学、能仁小学和实验初中4所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临江新区卫生院建成并投入使用,正余镇、常乐镇建成“国家级卫生镇”,临江新区、海永镇建成“省级卫生镇”。江海博物馆开馆试运行,基层综治文化服务中心、星级农家书屋建设全省领先,荣获江苏省首批“书香城市”称号。

  七是重点改革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建立江苏政务服务网“海门综合服务旗舰店”,不见面审批事项达1200多个,占比超过92%;优化“三证”办理流程,平均提速80%以上。在省定“3550”目标的基础上,初步实现了“开办企业2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3个工作日内完成、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40个工作日内完成”的海门版“2340”改革目标。国有企业改革强力推进,整合37家国有企业,组建城发、交通和保障房三大国有公司。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示范县创建推进顺利,成为南通唯一的全国第二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市。纪委派驻机构改革顺利完成,设立18个纪检组对97个市直部门单位实现派驻监督全覆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稳步实施,机构设置、编制划转、干部转隶等工作顺利完成。

  八是党的建设持续加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扎实抓好省委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将省委巡视组反馈的3大类14条问题细化为46个具体问题,已完成整改37个,其他9个问题正按序时推进整改。以“双融双引”为抓手,构建“1+7”融合党建体系,实施“党建+”服务品牌项目,农村基层“365党建服务站点”实现全覆盖。“走帮服”活动深入开展,全市共摸排梳理问题17954个,已化解16158个,问题解决率达90%,两次第三方测评的公众满意度均列南通九县市区第一。深入开展“提振精气神,整治‘庸懒散慢拖’”专项行动,各级党组织共开展谈心谈话11000多次,召开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495次,列出存在问题5381条,已完成整改5199条,整改率达96.6%。开展明查暗访350多次,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76起,处理党员干部97人,对45家单位进行绩效扣分。推行“两个责任”清单化管理,对13个履职不力的党组织和32名党员领导干部进行了党内问责。在南通率先完成巡察机构改革,机构、编制、人员全部到位。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521件,其中查处副科级以上干部78人,挽回经济损失746.2万元。全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依法履职。圆满完成市镇两级人大、政府和市政协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同时,统战、群团、老干部、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最突出的是全市各方面工作始终紧紧围绕迎接十九大和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展开,全市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项事业加快发展,重点工作快速突破,特别是经济运行项目建设基本摆脱了在南通考核中的落后局面。最可喜的是全市上下的精气神得到了有效提振,党员干部精神面貌正在发生积极变化,整治“庸懒散慢拖”形成广泛共识,作风建设迈上新台阶,建设“强富美高”新海门成为海门百万人民的共同心愿和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成绩来之不易,值得认真总结并倍加珍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新标准来衡量,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方面,海门还存在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海门的产业规模和集聚水平同上海、苏南等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行业领军企业、“单打冠军”不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偏少,应税销售总量仍处南通各县市区后列,企业亩均产出水平不高,不集聚、不集约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园区特别是国家级、省级园区对全市的支撑力不强、贡献率不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欠账较多。生活垃圾、危废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化工园区综合整治、落后产能淘汰、城乡水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等长期积累的区域性、行业性问题较为突出,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仍有发生,建设美丽海门任重道远。城市转型步伐还不快。老城区生活、居住功能还不完善,新城区创新、创业功能开发滞后,城市交通对外快速通道没有形成,市内快速路网尚需进一步完善,大交通体系建设仍需加快构建。城乡居民收入仍然是重点和难点。虽然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上位居江苏长江以北县市前列,但与苏南先进县市比差距较大,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常熟的8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比较大,民生实事项目建设与群众的期望值仍有差距,基层基础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建设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两个责任”落实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少数党组织对抓好党风廉政建设重视不够,存在重经济建设轻党的建设的现象;基层组织建设上,软弱涣散问题仍然存在;全面从严治党上,还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少数党员干部怕负责任、不愿担当、不敢作为。这些问题看似“新表现”,其实还是“老问题”,其本质是理想信念不坚定,精气神不足,“庸懒散慢拖”仍然存在。对此,我们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努力开创新时代海门发展新局面

  学习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学懂弄通做实”的总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上来,融汇到建设“强富美高”新海门的实践中来。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以新目标、新视野、新理念、新要求审视过去、谋划未来,立足新起点,牢记新使命,奋力开创海门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自觉用以指导海门的改革发展,以实际行动和成效拥戴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要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大意义,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成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要深刻领会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严的要求、严的标准、严的措施落实到管党治党的各个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正风肃纪,激发干事热情,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省委、南通市委就贯彻十九大精神、推动发展新实践作出了具体的部署安排。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要按照习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强富美高”和“五个迈上新台阶”要求,加速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努力在新时代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南通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强调,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要做到“六个深刻领会”,并提出了“坚持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等工作重点。全市上下要把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习贯彻省委全会、南通市委全会的决策部署结合起来,立足海门实际,创新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海门。

  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海门,要求我们大力解放思想、谋求更大突破。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来看,海门目前处于全省长江以北区域领先地位,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解放思想首先要克服固步自封、小进则喜的优越感,增强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的危机意识,自我加压,抬高标杆。要克服传统观念和惯性思维,清醒看到我们的差距、不足和短板,以“越是困难越向前”的拼劲韧劲狠劲,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

  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海门,要求我们积极抢抓机遇、加快要素集聚。当前,海门发展面临着“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沿海经济带以及南通建设上海“北大门”等叠加机遇。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深入研究这些发展战略对海门发展的重大意义,抢抓机遇,充分发挥海门靠江靠海靠上海靠南通主城的区位优势、“3+3”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优势、政策优惠服务优质的环境优势,加大招商选资和招才引智力度,努力把海门打造成优质资源加速集聚、投资创业氛围日益浓厚的发展热土。

  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海门,要求我们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动能转换。海门经济总量已迈上千亿级台阶,但高速增长带来的资源能源消耗大、环境容量紧、产业集聚度不高等问题相对突出,产业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亟待加快。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方位推动政策、科技、金融、人才等各方面的创新,着力构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战略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靠深化改革突破制约瓶颈、释放发展潜能,靠扩大开放集聚优质资源、拓展发展空间,不断增强海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海门,要求我们注重系统提升、统筹谋划工作。建设“强富美高”新海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用系统思维统筹谋划各项工作。要站得高,紧密联系市情实际和阶段性特征,把各项工作放到全市发展的大局中考量,搞清楚发展的目标,弄明白前进的方向。要看得远,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发展理念,注重当前与长远相结合、速度与质量相统一、经济与环境相协调,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要重统筹,既要“十个指头弹钢琴”,也要“一个指头敲重音”,统筹谋划施策,科学配置力量,突出工作重点,协调推进落实,确保各项工作衔接有序、相互促进。

  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海门,要求我们加强作风建设、强化使命担当。要按照习总书记“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最新指示精神,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作风建设成果,一刻不能松、半步不能退,持之以恒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要持续开展“提振精气神,整治‘庸懒散慢拖’”专项行动,针对吃苦精神不够、担当意识不强、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虚作为等突出问题,发扬“重锤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着力打造勇于进取、善于开拓、敢于担当的干部队伍。

  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海门,要求我们坚持底线思维、做到有守有为。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忧患意识,坚守稳定底线,决不能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突出治安问题和严重违法犯罪活动;坚守安全底线,决不能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推动发展;坚守廉政底线,决不能以任何借口破坏廉洁纪律;坚守生态底线,决不能为了一时发展破坏生态环境。

  三、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海门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全市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要求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和南通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强富美高”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实力海门、活力海门、富裕海门、生态海门、宜居海门、魅力海门和平安海门,加快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今年的主要目标是:经济预期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73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6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9%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左右,工业投资和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8%和13%左右。

  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1.高质量推进经济发展,建设实力海门。按照习总书记“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更加注重提质提效,不断壮大经济实力。

  加快产业集聚。始终把“产业强市”作为核心战略,围绕现代建筑、现代家纺、电子信息三大优势产业,积极推动建筑产业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发展,加快高端纺织向智能型设计、定制化生产、个性化服务转型,提升电子信息产业集成化、系统化、数据化发展水平。建筑业总产值突破1800亿元,家纺产业销售突破12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应税销售突破100亿元。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深入推进装备制造升级和互联网提升计划,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向高端绿色、关键配套、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鼓励生物医药企业整合行业资源,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技术创新,实现园区集群式发展;聚焦光电子信息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等重点领域,促进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应税销售分别突破330亿元、45亿元、180亿元。同时,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争创省级服务业示范集聚区1家、南通市级服务业集聚区2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以上。

  壮大实体经济。持续推进“规模企业上台阶”、“中小企业上规模”和“工业大企业培育”计划,继续开展“工业企业百强贡献奖”、“服务业企业二十强贡献奖”和“建筑业企业十强贡献奖”评比活动,深入落实挂钩联系、企业“健康体检”、大数据综合监管服务平台监测等制度,加快形成一批大企业集群,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充沛后劲。力争全年新增规上企业100家,工业应税销售达到1000亿元。

  提高项目质量。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招商引资,充分发挥“5+8”招商分局的作用,面向“世界500强”、“中字头”、“国字号”等企业,综合运用产业招商、委托招商、基金招商、飞地招商等办法,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组织化、专业化水平,加快招引一批10亿元、20亿元以上好项目,力争在招引50亿元以上项目上取得新突破。要强化招商选资,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结合起来,从规模体量、投入产出、科技含量、环境容量等方面对项目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努力引进一批符合产业集聚方向、核心竞争力强、亩均产出率高的优质项目。

  继续优化项目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土地等要素资源向重点园区、重特大项目集聚的机制,持续开展集中开工、进度观摩、季度竞赛等活动,推动签约项目快开工、开工项目快竣工、竣工项目快转化。要切实抓好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深入推进“拆违拆破拆旧”专项行动,大力开展“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不足”土地专项清理,为项目建设腾出更多用地空间。确保新开工超亿元项目120个,跻身南通“双百”工程的项目数高于南通平均数,省级重大项目数达到南通县市区中游以上水平。要突出重点园区主阵地作用,着力打造豪华邮轮配套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现代建筑产业园等特色平台。6个园区力争新开工重大项目数占全市的80%以上,重特大项目数占90%以上。

  加快动能转换。积极推进园区省级创新载体和镇众创空间全覆盖建设,切实抓好謇公湖科创中心、海门生物医药科创园等重点平台的打造,确保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分层次推进科技企业培育,积极开展企业创新能力体检,着力扩大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覆盖面,引导企业更加自觉抓好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的开发运用。确保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30家,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科技项目数50个以上。要积极探索“互联网+产学研”新模式,推动企业与知名高校、大院大所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产学研合作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深入推进人才工作对接上海,鼓励区镇建立离岸孵化基地,吸纳更多的科技成果和合作项目在海门产业化。新增产学研合作实施项目50项。

  坚持人才引育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相契合,依托“东洲英才”引进计划、“创业海门523”计划等抓手,精心组织科技人才节、“海智杯”创业大赛等活动,深入实施省“333工程”及南通“226工程”、科技企业家培育等重点培养工程,推动优秀人才向最重要的领域、最急需的行业、最合适的岗位集聚。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加快落实“人才新政10条”等政策,扎实开展青年和人才友好小镇(园区)建设,统筹推进高技能人才、乡土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探索推行“人才+金融”新模式,吸引更多海内外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到海门创新创业,力争引进“千人计划”等顶尖人才、省“双创”人才10人以上。

  2.高质量深化改革开放,建设活力海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海门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释放发展动能、增强发展活力的必由之路。

  蹄疾步稳地推进各项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统筹抓好重点领域改革,凡是不符合十九大精神的、不利于新发展理念落实的,都要大胆改。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加快推进城发、交通、保障房三大公司实体化运作。实施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去行政化”改革,进一步理顺机制、厘清责任、激发活力,将园区职能真正转变到大招商、大建设、大服务上来。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一张网”和“不见面审批”,构建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互动交流、效能监察等功能于一体,市、镇、村三级联动的网上办事平台。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空间。积极策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南通建设上海“北大门”战略实施等宝贵机遇,扎实推进崇海通道、北沿江高铁筹建前期工作。要深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培育壮大跨境电商、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实质性启动叠石桥“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聚区和国际物流园规划建设。要发挥家纺、建筑产业“走出去”优势,不断提升经济外向度。加快通海港区、东灶港区等重点区域的开发建设,抓好通海港区集装箱码头、海产品国际贸易中心等建设,完善海关、边检、国检等口岸查验单位的配套功能和机构设置,着力构建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开放新格局。

  3.高质量推动富民增收,建设富裕海门。坚持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奋斗目标,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为重要引领,努力让全市人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拓宽富民增收渠道。大力实施富民增收五大行动计划和农民增收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增收结构不断优化。进一步扩大建筑、家纺、现代农业等产业的就业容量,推进产业富民。突出抓好大学生、城镇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留学回国人员、科研人员“五类群体”就业创业,优化完善创业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确保新增创业2000人,带动就业超过1万人。将农民作为富民增收的重点,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扶持创办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全托管”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让广大中小农户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深入开展阳光扶贫、精准脱贫活动,确保到2020年省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全部脱贫。

  加大民生实事投入。认真贯彻《江苏省“十三五”时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以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为方向,围绕公共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环境保护和便民服务等十大领域,加速构建功能齐全、资源共享、持续完善、全面覆盖的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优质均衡为导向,加快推进东洲仁恒学校、首开初中、锦苑幼儿园等新校建设和海门中学综合楼、实验学校体育馆等改扩建工程,全面实施学校装备提升工程,确保70%的幼儿园装备达省Ⅱ类标准、80%的初中装备达省Ⅰ类标准。扎实推进“健康海门”建设,加快新人民医院主体工程建设,启动市中医院、妇幼保健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建设,推进开发区、海门工业园区、海门高新区等区镇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提档升级,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持续深化医联体、健康扶贫、家庭医生等各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以优质公平为目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救孤、助残、济困、优抚等福利事业统筹发展,积极推进各类社会保险提标扩面,持续完善全民参保登记长效机制,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

  4.高质量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海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下大力气补齐拉长生态环境这个突出短板,不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

  扎实推进生态建设重点工作。严把项目落地准入门槛,严控“两高一剩”行业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加大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力度,通过关停一批、转移一批、升级一批、重组一批,加快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化工、印染“两行业”企业整治,全面梳理全市74家化工生产企业、29家印染企业的工艺、技术、装备、产品清单,完成整治“两行业”企业20家以上。重点整治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产业布局规划、无环保手续、无污染治理设施等“散乱污”企业,完成整治100家以上。加快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正余镇至海门港新区污水主管网工程。加大投入,实施餐厨垃圾、危险废弃物、飞灰填埋异地处置。推进城镇建成区“十个必接”工作,优化污水处理运行机制,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以创建“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市”为契机,完善秸秆收储利用体系,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抓手,扎实推进謇公湖生态园、青年公园、东方绿园等公园绿地工程,积极打造以圩角河、海门河、青西河等河道为主的“绿环水绕”工程。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按照“打好环境整治人民战争”的思路,全力抓好省环保督查反馈问题整改和“263”专项行动,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深入推进“河长制”工作,全面实施河岸共治八大工程,重点抓好通吕运河、通启运河海门段整治,全市重点断面达到考核标准;实施海门城区“三河”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不断提升区域水环境水平。推进大气污染物控制,完成7台2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整治,实施淘汰或清洁能源替代;完成印染企业、橡胶和塑料、印刷包装、食品制造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综合治理。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有序推进工业土地,特别是化工、印染等行业搬迁企业土地的修复治理,强化固废和重金属污染防治,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结合海门经济大数据综合监管平台运行,落实企业差别化环境价格政策,倒逼企业主动转型升级,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和总量“双下降”。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制定出台污染防治攻坚考核办法,落实对区镇月度点评、季度考核工作制度,加大督查问责力度,全面压实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严格实施网格化环境监管措施,持续开展环境亮剑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5.高质量推动城乡融合,建设宜居海门。贯彻协调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城市转型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宜居海门。

  加快城市转型步伐。加强对主城区分区域定位研究,重点做好北部新城片区、老市政府周边片区、行政中心南侧片区、体育中心足球小镇片区等区域的规划。把北部新城开发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一号工程,扎实推进江海路快速化改造、长江路北延以及红海中路、宏伟路北延、北海路跨圩角河桥梁等工程。继续打造“生态南城”,结合南通沿江生态带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沿江风光带建设,启动张謇大道至长江路段的沿江风光带示范工程,使南部新城区功能更加完善、特色更加彰显、布局更加优化。老城区突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两大重点,启动老市政府周边地块整体改造、城北新村以及东城三厂钟楼片区城中村改造,进一步改善老城区居住环境和品质。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安置住房开工3000套、竣工1400套,完成棚户区(城中村)改造369户。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推动城管执法力量向区镇下沉,提高城管综合执法能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研究出台《海门市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补齐小康短板,提升产业优势,彰显区域特色,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实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等各项改革,引导各类优质资源、创新要素向乡村流动,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以工业化为路径、市场化为导向、社会化为特征,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适度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联盟现代农业“三个全覆盖”试点和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深化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着力打造兼具现代文明、彰显海门特色的美丽村庄。扎实推进开发区足球小镇、叠石桥家纺小镇、悦来教育梦想小镇、常乐张謇故里小镇、三厂山羊文化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努力达到“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精而美”的要求。

  6.高质量推动文化繁荣,建设魅力海门。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凝聚起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海门的强大合力。

  增强文化凝聚力。结合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宣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显著成绩和海门的生动实践,引导全市上下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全市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继续开展“海门好人”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文化的熏陶、教育、激励作用,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加强与新媒体的沟通合作,运用多种方式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紧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制订出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软硬件一起抓,确保新一轮创建必成。

  增强文化服务力。实施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工程,充分发挥江海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和海门山歌艺术剧院等公共文化平台的功能和作用,合理布局城乡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网点,启动市文化中心建设,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以弘扬江海文化、讲好海门故事为重点,大力推动文艺创作,努力推出一批展现时代新风、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实施乡村文化繁荣工程,充分挖掘不同村庄的人文历史、民间技艺、乡风民俗资源,开展乡村文化礼堂、百姓舞台示范点建设,大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类民间文化艺术创作和表演团队,使之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实施文化品牌培育工程,打造“江海之春”、“海门之夏”、“江海大舞台”、“文化惠民潮”、“江海文化艺术展示月”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大力培育家纺创意设计、红木工业设计、建筑装饰设计等一批主业突出、产业优势明显的骨干文化创意企业,做大做强叠石桥家纺文化产业园、麒麟红木文化产业园等一批业态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文化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张謇故里、余东古镇等文化旅游业,加快形成投资多元化、产品多样化、服务多层次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重点培育超千万元的南通市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10个以上,力争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5家以上,创建省和南通市级文化产业基地(园区)2个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总量达到5.8%以上。

  7.高质量推动社会治理,建设平安海门。按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总要求,以落实综治、法治、信访“三个领导责任制”为抓手,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强化综治保平安。全面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工作,确保全市社会政治安全。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扎实开展信访突出问题大化解大突破专项行动,探索“互联网+多元化解”新模式,提升矛盾化解实效。以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雪亮工程”和技防城升级改造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持依法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露头就打”,对涉黑涉恶实施“零容忍”,不断提升公众安全感。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狠抓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管和执法,实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全方位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推进法治促公平。进一步深化法治海门建设,推行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和公司律师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加强法律监督,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入抓好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深入开展“七五”普法,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营造全面依法治市的良好氛围。

  突出共治强合力。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建立以党建为引领的“全要素网格”,配齐配强专兼职网格员,不断提升基础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社工队伍,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加快形成“各方协同、联动融合、多元共治”的共建共享新格局,有力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四、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为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海门提供坚强保证

  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海门要实现各项目标任务,必须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根本保证。全市上下要认真落实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使各级党组织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党员干部真正成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海门的“领头雁”。

  1.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在海门不折不扣落实。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严格遵守党章党规,严格落实“三会一课”、谈心谈话、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政治文化。要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管理,牢牢掌握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2.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领导水平。市委要加强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海门的领导,提高全市各级党组织把方向、谋大局、推改革、促发展的能力和定力,强化各级党员干部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焕发干事创业的激情和自信。要围绕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的要求,加强理论武装和知识更新,通过实施“八种本领”提升计划,有针对性办好各类专题研修班,着力提升全市党员干部的学习力、领导力、创新力和执行力。要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干部。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大力推进“252”青年干部递进培养计划,统筹抓好女干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通过多渠道储备、多形式锻炼、多元化发展,将更多的优秀干部选派到项目招引主阵地、园区建设主战场、民生改善最前沿。

  3.坚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开展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年活动,深化“双融双引”融合党建,推进基层党建制度规范、责任压实、质量提升。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和党员记实管理,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支部、把从严管理党员落到支部、把群众工作落到支部。实施城市党组织“扩面提效”,组建村、社区、机关、“两新”组织、金融机构党组织“党建联盟”,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实行农村党组织“创星提优”,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党建+富民强村”、村级党组织和村书记“双星”评定考核等做法,持续推进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进一步促进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按照“五有一化”要求实现“365党建服务站”提档升级。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头雁”计划、村后备人才“春苗”计划,切实加强村支部书记队伍的培养、教育和管理,拓展优秀村支部书记“上”的空间,畅通不称职村支部书记“下”的出口,多渠道充实村支部书记力量。

  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巩固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扎实推进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按照中央和省委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要强化政治监督和纪律保障,发挥派驻监督和巡察监督的作用,加强对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贯彻情况的检查,加强对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落实情况的监督,继续抓好省委巡视组反馈意见的整改。要认真贯彻新出台的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不断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入治理“庸懒散慢拖”,不达目的不罢休。深入推行干部“微问题”监督、“五卡警示”等制度,积极推进干部监督进社区。要坚持标本兼治,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突出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促进党员干部恪守纪律规矩底线。要持续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进一步加大“一案双查”和责任追究力度,严厉惩处腐败分子。同时,要进一步健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通过优化绩效管理和考评体系,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党员干部撑腰鼓劲,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得褒奖有实惠受重用,让因政策衔接、探索创新等出现的工作失误得到宽容,让有为者上得大家心服口服,让无为者下得自己心甘情愿。

  同志们,做好2018年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把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下,在省委、南通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勠力同心、开拓进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海门而合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