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海门山歌艺术剧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解读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19-08-02 字体:[ ]

海门山歌是海门文化的历史积淀,也是海门人的共同记忆。目前,海门山歌艺术剧院已经成为传承、表现、传播海门山歌的重要载体。近日,我市印发《关于推动海门山歌艺术剧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计划通过五年努力,把海门山歌艺术剧院打造成全国一流的表演团队。

根据《实施意见》,海门山歌艺术剧院将聚焦主责主业,在传承中保持生命力,在传播中扩大影响力,在创新中提升竞争力。

传承,主要依赖于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我市高度重视海门山歌艺术剧院人才队伍建设,将编制人才规划,招录优秀地方戏曲等专业人才和优秀青年后备干部等;创新招引人才,落实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职称的“三不唯”人才评价政策,简化文艺人才招聘流程,优秀文艺人才还可直接面试;柔性引聘人才,通过设立“名家工作室”,举办“名师沙龙”等活动,特聘一批高层次艺术家担任顾问、编剧、导演等。对于剧院现有人才,我市也将通过一系列举措倾力留住人才,培育领军人才。

海门山歌艺术剧院将用好人才,在精品创作上下功夫。剧院将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挖掘鲜活的本土题材,打造一批精品力作。据了解,剧院每三年有一部以上的大型山歌剧,每年创作至少10件以上的山歌歌曲、山歌表演唱、山歌小戏等新作品。当前正在重点推进的就有大型山歌剧《田野的希望》、山歌电视剧《董竹君》、大型音舞诗画《致敬,江海之门》、山歌小戏《绣》《官公河畔》等。海门山歌艺术剧院还将探索小剧场定点定期实景演出模式,让文旅宜融则融、能融尽融。

为了扩大海门山歌影响力,海门山歌艺术剧院还将坚持送戏下乡、对外交流、媒体宣传、专业推广等。据了解,剧院每年将送戏下乡200场以上,送戏进学校80场以上,送戏进重点骨干企业等20场以上,让更多老百姓感受海门山歌的艺术魅力。海门山歌艺术学校已经挂牌成立,全市还将在中小学校中命名一批海门山歌传承教育基地,培养海门山歌种子教师,鼓励学校建设山歌戏曲社团和兴趣小组,鼓励中小学与海门山歌艺术剧院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山歌普及活动,鼓励中小学特聘校外山歌剧戏曲专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

同时,海门山歌艺术剧院还在积极探索机制创新、理论创新和宣传创新,提升综合竞争力。目前我市正在联合专业学术单位实施海门山歌和山歌剧理论体系的研究工程,并运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和高科技传播模式,不断普及和宣传海门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