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生态河道建设与管护以及水利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意义重大。海门港新区总面积205平方公里,境内水资源丰富,河道体量大,水网密布,共有一级河道2条,二级河道4条,三级河道16条,三级以上河道总长134.61公里,四级河665条、村级泯沟3200多条。针对水利部门新时代水利建设的相关工作要求,以及目前我区该项工作的现状,总结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和不足,理清今后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项目绩效,对我区生态河道建设与管护以及水利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实地察看生态河道建设以及水利建设工程项目,与有关村居座谈交流,听取群众意
一、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河岸共治,持续增加生态河道覆盖率。生态河道建设伊始,覆盖率仅不到4%,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每年年初主要领导就生态河道建设工作多次召开推进会,明确此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必须摆在新区工作的突出位置。要求相关条线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年度建设任务和工作要求,强化部门主导,加强部门协调配合,要求每年生态河道建设总长必须超15公里以上,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新区既定目标。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畅通水系,美化河道,打造生态幸福河,2020年以来,在农村生态河道总长度仅5公里不到的基础上,新区利用三年时间打造了生态河道12条段,总长约67.95公里,覆盖率达到54.19%,总投资约8930万元。其中海洪片区江家河、二疋校河、池鹏河、池西河等生态河道已经构成片区景观绿廊,彻底改变之前河道水土流失坍塌、私搭乱建、杂乱无章的局面,变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河,为新区农业园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此类工程得到了周边群众的大力支持,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二、以项目为主导,开沟并窕,不断优化水系结构。近5年来,新区通吕以及通启流域16条三级河道均已完成一轮河道疏浚整治工作,同时针对四级河、泯沟零散、水体不活、杂草丛生的现状,2019年开始,除乡级河道疏浚以外,海门港新区还对农村所有沟河进行一次全面系统化整治(每村施工土方量不少于2万方),通过科学填埋废沟废塘,整合农村田块,做到化零为整,便于机械化耕种。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通过疏浚拓宽河道,进一步优化新区河道水系结构,实现流域水系与局部水系的有效衔接,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切实提升新区水环境。5年来,疏浚整治三级以上等级河道23条段,土方约176万方。疏浚整治村级河道680多条,施工土方量约380万方,总投资约3050万元。较大程度提升等级河道蓄洪排涝、水体自净的能力。
三、以问题为导向,治理“两违”“三乱”,着力推进河长制工作。为顺利推进河长制工作,新区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按照“区村联动、部门协作、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了“区、村、片”三级河长组成的管理架构,由138名机关干部、村支部书记、包片村干部共同组成,实现了“一河有一长”,履行第一责任。河长制工作关键在治,落实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切实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环境问题,以通吕运河、通启运河等主要等级河道为整治重点。近三年来新区拆除河道岸坡私搭乱建390多处,拆除河道网簖、地笼800余处,清理废弃沉船125条,拆除通吕运河沿线码头33处,同时对保留的13家码头堆场,继续强化整改,高标准、严要求整改到位。加大了对天西大桥、海洪大桥水质断面监测点的监管力度,巩固前期已取得的成效,防止问题反弹回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