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将以区委打造“一示范四城市”为引领,思想再解放、行动更果断,始终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加快打造主导产业集群,努力展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际成效,加快建设跨江融合主导区、经济运行主战场、宜居宜业主平台,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开发园区新实践。关于下半年工作,开发区主要聚焦三个方面:
(一)全速推进项目落地
树立“项目为王”工作导向,始终保持突破招商引资、攻坚重大项目的高度自觉,围绕主导产业链拓信息、招项目,确保全年签约重特大项目25个,其中100亿元项目1个、50亿元项目2个。聚焦项目招引,坚持“招商第一、项目为王”,加强与专业第三方机构、产业服务机构、商会协会、行业咨询机构、投资机构、在海投资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加快推进与世邦魏理仕、仲量联行、第一太平戴维斯等世界知名机构的委托招商合作,实施精准招商靶向发力,高频次、精准化举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招商会、上海服务业发展恳谈会、苏南半导体产业招商会等招商活动,确保全年开展招商活动不少于20场,全面拓展信息源,用好开发区平谦国际、东久新宜、集微创新基地、赫联产业园等平台载体资源,形成区中园、园中园招商联动发力,项目推进齐头并进,加快项目落地签约。围绕开发区“3+3”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重点企业,聚焦“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上市公司、本土大企业上下游、主导产业图谱”五大重点招商方向,摸排上下游、前后道链主企业、细分龙头、单项冠军,更新企业名录、招商图谱,当前重点攻坚重大内资项目12个、重大外资项目8个、科创项目5个,力争在100亿项目上有突破。推进项目建设,专班突破能耗、用地等瓶颈,紧盯审批手续、倒排时间节点,推动上海电气、纳琳科全面投产,加快产业链优势项目进场施工,全面推进成熟项目“拿地即开工”。力争全年新开工超5亿元项目11个、超20亿元项目2个。加快形成竣工、转化达产项目梯队建设与培育,定期排查,找准路径,分类指导推进,力争全年竣工率不低于40%,达产率不低于30%。促进区域融合,围绕用好苏州、上海等“家门口”资源,深入推进跨江融合共建,深度对接苏南、上海,着力打造嘉昆太海产业创新协同区,对接上海、苏州重点产业领域,支持企业寻找到配套合作机会,积极承接转移扩张优质项目。提升专业化水平,加强与上海海洋大学、东南大学等院校合作,强化复旦科技园、省船舶创新中心等科创载体建设运营能力,发挥好浦东软件园(海门)创新基地、集微产业(海门)创新基地、上海交大技术转移中心牵引作用,筑牢“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孵化链条,努力打造承接沪苏创新成果转移优选地。
(二)全面实现产业升级
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主攻方向,招大育强、招新引特,狠抓强链补链固链延链,加快培育壮大一流企业梯队,形成链主企业“头雁领飞”、专精特新企业“强雁高飞”、中小微企业“群雁齐飞”的生动局面。提升产业能级,根据《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规划暨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加快主导产业发展,细化产业细分领域,形成产业落地规划路径,以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园区快速发展。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大力引进半导体关键材料与设备、器件与模组等领域优质企业,全面对接“武汉大学海门集成电路研究中心”科研资源,浦东软件园、集微产业创新基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加快优质项目产业化。重点建设10平方公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有序推进工业绿岛、污水处理厂、热电厂等配套建设打好硬件基础,着力招引一批上下游优质项目落户,全力推动产业链集群化、融合化发展,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高技术船舶海工产业加快强链补链,用好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邮轮研究院、保税仓等平台资源,加强与北京工业大学产学研合作交流,深入对接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有效挖掘项目信息,引进高端的新型材料以及智能化、模块化内装产品,同时,加大对海工船舶研发服务平台的研究,着力招引船级社、技术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服务平台落户,引入上下游配套服务企业,提升技术话语权。智能装备领域,重点发展汽车核心零部件、智能成套装备、航空航天装备、关键基础部件等产业细分领域,依托平谦国际现代产业园、东久新宜国际智造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大力招引高端制造业外资、上市公司。同时,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疗等新兴产业实现从小到大的新发展,重点招引一批龙头型、领军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优势项目,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强化企业培育,大力实施领军企业培育计划,排摸应税销售有望超10亿元企业,建立“一企一档”,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培育壮大企业梯队,鼓励企业提级倍增,促进上下游、大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突出企业上市、专精特新、高新技术、小微企业培育,建立企业梯度培育库,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全力推动向产业链中高端和关键核心环节攀登,力争上市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新突破,以更多的“企业高峰”拉升“产业高原”。补齐发展短板,全面提升组织化程度,总量能级大提升,强化服务业办公室牵头作用,整合园区、街道资源开展攻坚行动,全年服务业开票销售等重点指标增幅达20%以上,新增规(限)上服务业企业39家。紧盯服务业8个重点行业和批零住餐短板,通过招引落地重大项目、培育一批入库企业、做大特色重点行业,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互促并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对接上海服务业联合会、日本江苏商会,着力招引更多标志性服务业项目落户开发区。优化企业服务,在企业服务中心实体化运行的基础上,在滨江、富江区域设立工业邻里中心提升服务功能,让企业享受“家门口”的服务。打造“环评审批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模式,助推项目落地建设、达产见效。加快企业服务平台载体建设,企业可通过线上系统进行诉求留言,便于高效解决企业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对有闲置资产的低效用地企业,及时纳入招商体系,通过帮助招商租赁、改扩建、股权转让等方式进行盘活,提高资产运营效率。
(三)全力优化园区配套
把提升城市化水平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加快建设现代化开发园区大平台。加快片区建设,以国际视野高标准推进謇公湖科教城建设,加速湖畔商业街区招商合作,提升改造謇公湖雕塑小品亮化,加快洲际花博园建设进程。发挥好省级足球特色小镇运动资源,突出“国家级青训品牌”“江苏省体育产业基地”等品牌特色,承办中乙等国家级、省级比赛,市场化举办“马拉松赛”“体育嘉年华”“音乐嘉年华”“文旅夜市”等活动,全面塑造“体育+旅游”的全新名片,真正让人才来得了、爱得上、留得下。提升载体能级,推动存量载体精准招商,积极引入专业化运营团队,依托张謇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职大海门学院等学校加强人才培育,提高謇公湖科创中心、复旦科技园等载体能级,推动集微产业创新基地、拓鸿产业园满园满产,规划建设中小企业产业园二期,推动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现代金融、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壮大。完善园区配套,提升商业休闲配套,足球俱乐部综合体运营投用。科学编制滨江片区水系、管道等基础规划,谋划工业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规划综合材料循环利用中心(工业绿岛),加快热电厂、謇公湖变电站、兄弟110KV变电站和謇公湖220KV变电站等基础配套工程建设,加速江海路、岷江路、海兴路等道路前期准备工作,尽快实现实质性开工建设,继续推进厦门路西延、长安路、杭州路等保通道路建设工程,加快人才公寓改造建设,推动东江花园人才公寓开工,加快完善高质量、多元化的生产生活功能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