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和创新,那么农业如何创新,现代农业究竟是什么样子?智慧种植如何实现?在海门区常乐镇的A+温室工场,种地“不见人”,农田“不见土”,科技助力,智慧农业显露出满满的科技范儿。
走进A+温室工场,一股现代气息扑面而来,翠绿的叶菜整齐地生长在营养液中,番茄藤沿着牵引绳向上攀爬、郁郁葱葱。草莓工厂内,一排排抬高的生长架整齐排列,可升降式悬吊栽培槽上,草莓植株长势喜人,棚内只有三四个工人在给草莓疏花,滴灌,温控、水肥一体化等智能水肥系统通过插在栽培槽内的传感器,将数据传输到后台,实时感应植株的水分,一旦出现缺水情况,通过泵灌方式箭滴到植株,为草莓提供精准的生长环境,科技范儿十足。
海门A+温室工场是长三角地区第三个A+温室工场,占地约89亩,设立“生态科普研学区”“鱼菜共生示范区”“鱼菜共生水肥区”“农产品价值提升转储中心”“智慧果菜工厂”“湿帘走廊”六大功能区,工场对标国际最先进标准、结合我国气候条件,由中国科学院下属子公司中环易达自主研发设计,“类无人化”运作,科研人员根据工场内的蔬果品种,定制种植模式,并分门别类进行数据跟踪。而蔬果们所有的生长数据,都会显示在工场进门口的一体化智能展示平台上,传统的种植模式需要农民去菜地里看,而现在,打开手机或者电脑,A+温室工场负责人李智军可以随时随地观察蔬果们的长势。这样的“智慧大脑”,在这里还有好几个。
“我们有一个系统叫温室智能环控1.0,通过该系统可以看到所有生长区域的光照环境、二氧化碳浓度概况,而这些温度、湿度等由后台提前设置好,当传感器发出阈值的时候,‘智慧大脑’就会接收到指令,去调节温度、湿度,给植物一个更好的环境。”李智军说。
依托工场里安装的无数传感器,数字化“智慧大脑”接收到各种指令,分别传输给温室自动控制、智棚施肥机、病虫害监管、悬挂种植等各系统,它们会给出最优的解决方案,实现作物精细化管理。目前,工场内主要有番茄、草莓、叶菜和黄瓜四类蔬果。“以生菜为例,在同样的耕种面积下,温室工场培育的生菜要比传统的农田种植高出六到八倍的产值和经济价值,生产效率也会多出三倍左右。”在李智军看来,相比于传统种植,科技的加持,不仅实现了农业的精准高效,同时也保证了食品的绿色无公害,品质更有保障。
在A+温室工场,科技改变传统种植,现代农业有了现实图景。接下来,A+温室工场将被打造成智慧农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基地,预计今年会吸引3万至5万人次的深度研学活动。
“除了日常的种植生产,我们还将充分发挥联农带农作用,把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教授给周边农户,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当地设施农业发展,更好助力乡村振兴。”李智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