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关于全年工作总结以及2024年工作要点
来源: 南通市海门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4-03-05 16:46 累计次数: 字体:[ ]

2023年,区发改委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质量发展争先进位总目标,千方百计抓生产、扩投资、优服务,全力推进营商环境提优、科技创新提效、产业集群提档、战略工程提速、民生保障提标,成功获评“省制造业智改数转成效明显地区”,入选首批“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培育名单,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数超历年总和,全区经济呈现“生产供给平稳增长、市场需求持续改善、发展质效继续提升”的恢复态势。

一、主要工作举措及成效

(一)以产业培育为主线,建立健全研究推进机制。出台产业转型、制造强区、服务业繁荣发展实施方案。开展产业发展调查研究,研究制定《关于聚焦细分产业领域推动强链补链延链的行动计划》,实施“两卡”“一库”“一机制”,即建立“3+2”主导产业规上企业“一企一档”信息卡以及细分产业分析卡,研究组建涵盖龙头企业家和创投机构专家两类人员的企业家智库,制定“海门区产业研究工作机制”,强化对全区产业发展的研究、判断,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精准指导。

(二)以转型升级为导向,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1.企业培育取得新突破,实施龙头企业崛起、规模企业追赶、小微企业成长三大专项行动,全年开票销售超10亿元工业大企业(集团)19家,其中超50亿元企业3家,中天钢铁开票销售超370亿元,成为全区首个300亿级企业;招商重工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全年交付项目数量创历史新高,成功斩获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当升科技荣获江苏省优秀企业。建立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个培育库,“一企一策”精细化定制培育方案,全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9家,数量超过历年总和;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2家,新增数列南通第二。

2.载体能级实现新提升,引导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搭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全年新增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2家,获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市级12家,9个产品入选省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华尔康入选工信部生物医药材料“揭榜挂帅”榜单(南通唯一)。总部(楼宇)经济不断壮大,制定出台总部(楼宇)经济实施方案,成功举办2023中国海门城市发展推介会,签约总部项目6个。载体建设积蓄动能,张謇景区、叠石桥电商城、謇公湖科创中心获评省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生物医药科创园通过省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复评。颐生酒厂获评首批江苏省工业遗产。

3.数字经济积蓄新动能。出台数字经济强区建设实施方案,全面落实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684个,总量列南通第一。加快5G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度应用,中天钢铁、当升科技、招商局邮轮等7家企业先后开展5G全链接工厂建设。2023年,5家企业获评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7家企业获评南通市示范智能车间;新增省星级上云企业19家,其中五星级上云企业2家;招商局邮轮获评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皓晶控股、国控电力被列为省2A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培育对象。

4.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统筹拓展用能空间,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积极引导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海螺新材料矿渣粉末综合利用、上海电气异质结光伏电池及组件等2个综合能耗超5000tce的项目取得省发改委节能审查意见,区级审查项目全部落实用能替代指标。大力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年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省级1家。研究制定《南通市海门区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切实提高光伏在能源利用中的比重,截至2023年底,全区装机容量达336兆瓦。

5.环境优化展现新作为。2023年,推出“万事好通·马上办”海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举措70条,发布《南通市海门区重点惠企政策汇编》,为经营主体提供政策、市场、政务、法治、开放、人文等全方位服务。实施“双驻点双挂钩双推进”工作机制,扎实推进稳增长“六大攻坚行动”,开展“惠企政策宣讲团”巡回宣讲、“服务企业(项目)大走访”活动,协调解决企业诉求,有效助力市场主体增信心、稳预期。

(三)以跨江融合为抓手,推动重大战略走深走实。积极争取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2023年签约沪苏地区重大项目42个,其中超50亿元2个。沿江生态景观带建设持续走在南通前列,目前,沿江风光带建设完成沿江堤防提升49.85公里,城镇段堤顶公路拓宽到12米,百年一遇防洪标准堤防占比超80%;青龙港生态绿地建成开放,海门沿江生态景观带建设工作在南通市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做经验交流。

二、2024年工作要点

(一)加强培育,夯实实体根基。一是壮大发展体量。持续完善工业大企业(集团)培育库,深入实施工业大企业梯度培育方案,着力培育龙头企业,高度重视工业企业运行状况,高质量推进工业企业列规纳统,以更大力度培育规上工业企业,持续壮大规模企业队伍。二是提升发展质量。积极引导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申报省创新型中小企业,主动摸排一批细分领域市占率高、发展前景优的企业进入专精特新培育库,加大资金技术人才政策扶持和奖励兑现、加大挂钩服务力度和问题协调解决。三是扩大发展能级。建立现代服务业“一办一中心五专班”组织推进体系,聚焦8大现代服务业,“一业一策”研究制定专项扶持政策,拓展招商空间。强化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强化市级以上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和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培育创建力度。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生产性服务业高效高质量发展。有效壮大总部经济,推动全区服务业经济从“块状经济”向“柱状经济”转型,定期召开总部(楼宇)招商推介会,推进总部项目签约和建设。

(二)创新驱动,释放企业活力。一是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引导企业瞄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攻克一批制约重点产业链发展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实施一批重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力争列入省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和市级以上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取得更显著成效。二是着力实施智改数转。引导企业加大智能化改造投入力度,切实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力争新增省、市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8个以上;加大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和示范力度,推动更大力度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持续壮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队伍。三是深入推进绿色发展。积极储备和申报省级以上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挑选一批实力强、质态优、绿色发展基础好的企业进行跟踪培育,有序推进全区光伏规模化开发利用。

(三)精准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坚持系统推进。落实营商环境优化提升“70条”,结合《海门区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方案》,牵头各部门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一流营商环境,实施一批具有海门特色的营商环境典型做法和优化举措,不断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和获得感。二是坚持挂钩联系。贯彻落实区领导、部门挂钩服务制度,关注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帮助企业解决经营发展、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活动,主动服务上门,找准问题症结,实施更细化、更精准的政策,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坚持精准服务。坚持围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企业智改数转”“企业家培育”等主题,组织开展培训、学习等活动,助力企业转型发展,为企业搭建交流学习平台,营造合作共赢的良好氛围。动态更新惠企政策汇编,持续开展“政策宣讲团”活动,打通惠企政策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的企业享受政策红利。

(四)融合发展,提升协作层级。深入实施“跨江融合示范区工作方案”,充分依托“一办一处六组”,与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保持紧密型工作联系机制。一是序时推进交通重点工程。做好海太长江隧道(公路部分)、北沿江高铁等重点项目服务保障工作,加快长江路北延、洋吕铁路、内河高等级航道整治等重点项目建设。二是深入开展区域协同。抢抓上海大都市圈“1+8”多层级协同打造“世界级高端制造集群体系”建设机遇,积极参与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全面加强与上海宝山、临港新城等协同合作。三是加强沪苏产业科技协作。重点对接南亚新材、上海梦氢、南京食气科技等一批沪苏地区优质重特大、科创项目,加快签约落地。积极承接沪苏优质科创资源,推动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建设,聚力打造长三角区域性重要创新支点城市。四是提高优质民生资源引进。推进沪苏医疗合作,邀请沪苏专家来海坐诊。推进特色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五)筑牢底线,保障民生需求。一是促进项目多元融资。牵头做好政府投资项目建库工作,积极储备符合上级扶持政策的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和政府债券项目,指导业务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做好申报材料编制工作,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缓解财政压力,解决项目融资难题。二是有效满足社会用能。编制电力保供预案,加大对三家热电厂的督查力度,确保存煤量和生物质量,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全力确保优质企业正常生产。科学谋划落实供热布点及各热源点扩建或新建的机组,协助鑫源热电异地搬迁,保证我区用汽平稳。三是确保粮食物价稳定。严格落实储备规模,完善粮食应急保供体系,确保粮食安全供给。加强粮食和物资储备仓储管理,粮食安全和应急储备库一期项目竣工投产使用,切实提升现代粮食仓储设施覆盖率。完善价格调控体系,规范物价基本稳定。有序开展物业服务成本调整以及管道天然气配气、民办教育收费等成本监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