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入开展学习教育。进一步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指导各党支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进一步加强党员管理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二、加快推进规划体系建设。根据项目建设需要,协助区镇做好片区控规报批工作。支持乡村产业落地,助推示范性村庄建设,积极推进村庄规划深化编制,争取2025年底形成村庄设计成果。切实满足各区镇项目建设需求以及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内企业发展,开展新一轮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调整,争取2025年底上报省厅并通过审查。
三、持续提升项目保障质效。树牢“项目为王”理念,落实落细稳经济促增长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保障重大项目用地,省、市重点项目用地应保尽保。结合当前房地产业形势、招商引资、城市更新等情况,优化土地出让条件,探索加强“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研究,提高地块吸引力和房地产开发品质。积极提升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推进批而未供、批而未用、闲置土地处置,提高存量建设用地供应比重。加大土地批后监管,从源头把关,严管严控,确保依规用地、节约用地。切实保障乡村产业用地需求,及时对接指导设施农用地项目选址,并完善用地备案手续。用足用好计划指标,及时保障乡村基础设施、民生等项目建设。
四、压实自然资源保护红线。积极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确保年内2个项目开工。主动学习研究上级“大占补”政策要求,积极推进耕地占补平衡项目落地,确保补充耕地数量到位、质量真实。按照“双零”工作目标,结合“智慧守土”平台,优化“人防+技防”的联防联控机制,严格管控永久基本农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坚决打好违法违规用地整治行动硬仗,切实做到违法违规用地行为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让耕地保护红线成为带电高压线。加强督促指导,确保新建和提升改造省级绿美村庄各1个。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科学防控林业灾害,稳定自然湿地保护率。
五、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积极发挥“自然资源业务内网”+“一张图”业务协同平台功能,实行重大建设项目用地报批、土地征收、规划设计方案审查“三同步”,加速实现“拿地即开工”,全面提升用地保障效率。持续推进“一网通办”改革,逐步实现“跨省通办、全国通办”。按照“一事一议、一房一策”方式组织会商,群策群力,切实解决材料缺失、权属不清等历史遗留问题,提升群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