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区2022年环境统计年度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2-21 15:22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环境质量

环境空气质量。2022年,海门区PM2.5平均浓度25.6微克/立方米,位列全省第6,实现“七连降”;优良天数297天,优良天数比例81.4%,改善幅度全市第3,环境空气质量各项指标均达到二级标准,其中SO2、NO2、CO已达到一级标准。2022年各乡镇优良天数比例分布范围为80.0%~85.9%,各乡镇大气主要指数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保持稳定。

降水质量。2022年,全区降水有效监测48次,其中判定酸雨1次,酸雨发生率为2.1%。

水环境质量。2022年,海门区地表水8个省考断面、6个市考断面和40个区考断面水质年均值全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达标率为100%;入江河流断面优Ⅲ类比例达100%;长江海门段各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2022年,海门水环境质量稳定在历史最好水平。

声环境质量。2022年,全区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平均等效声级为52.0 dB(A),处于区域环境噪声二级(较好)水平,与2021年相比,平均等效声级下降2.5dB(A)。建成区一、二、三、四类功能区昼夜等效声级均值分别为51.8分贝、52.7分贝、54.1分贝、60.8分贝,各功能区昼夜等效声级均值均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达标率为100%。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均值为63.4dB(A),达到道路交通噪声环境质量“好”等级,无超标路段。全区声环境质量总体稳中向好。

二、生态建设

2022年,海门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实施“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加以谋划。

一是根植生态理念。海门区精心编制《海门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修编,重点围绕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安全、生态生活、生态文化、生态制度六大建设体系,排定60项重点工程项目,累计投入128亿元,推进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目标任务部署,在全区不断根植生态文明理念,切实做到“生态有人管、理念入人心”。

二是筑牢生态本底。2022年,海门区紧扣“最美”目标,突出“三生”融合,全力推动风光带、城镇带、乡村带、创新带、产业带“五带”融合发展。目前,东布洲长滩公园成为“网红”打卡地;青龙港生态绿地已呈现整体雏形;謇公湖生态绿地已建成开园。与此同时,海门临江新区实现了独特的绿色“蝶变”,多次荣获《新闻直播间》《新闻联播》专题报道,今年9月份省委吴政隆书记来临江考察,对临江创新转型发展模式给予充分肯定。

三、节能减排

水污染减排。产业结构升级项目。全年消减化学需氧量52.73吨、氨氮1.52吨、总氮5.54吨、总磷0.79吨。管网建设改造项目。全年消减化学需氧量105.45吨、氨氮26.51吨、总氮28.92吨、总磷4.76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全年消减化学需氧量134.39吨、氨氮16.32吨、总氮4.8吨、总磷0.96 吨。2022年,主要水污染消减化学需氧量292.57吨、氨氮44.35吨、总氮39.26吨、总磷6.69吨。

大气污染减排。2022年,海门区完成375项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其中包括产业结构调整27项、能源结构调整12项、源头替代项目58项、VOCs污染治理工程项目174项、重点行业和重点设施减排项目38项、废气综合治理项目6项,实现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持续减量,全区完成大气减排挥发性有机物160余吨,完成市级下达的减排任务。推进沿江船舶钢结构重点企业设施升级改造,组织召开现场交流推进会,招商重工等沿江四家重点挥发性有机物企业共投入近8000万完成废气治理设施改造,并成功组织申请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补贴两千六百多万。超额完成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淘汰任务,完成1022辆,完成率148%。

四、污染防治

完成《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的修编并印发。完成《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的编制并印发。2022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总计完成1.3287万户农户的治理任务,截至2022年底,我区行政村治理率达30.172%。全年用途转变为“一住两公”的34宗地块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会同海门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共同组织了地块的专家评审会。2022年我区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两项指标均达100%。光大绿色环保固废处置(南通)有限公司危险废物集中收集项目完成建设,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投入运行。南通新纶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年综合处置及资源化利用12万吨工业废液危险废物处置项目,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五、环境监管

环境执法监管海门生态环境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理念,认真履职尽责,积极主动作为,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环保督察整改、严格环境执法为抓手,真抓实干、主动作为,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2022年,共出动16894人次,检查企业8103家次,立案372件,发出决定书334件,处罚金额1340.321万元,查封31件,刑事移送2件,行政移送5件。在执法过程中就环境信息披露、排污许可证年度报告开展“提醒式”执法,共免罚24件,涉及金额201余万元。综合运用污染源自动监测、视频监控、用电监控、走航车、无人机、无人船等科技手段,推行非接触式执法,以大数据和高科技提高执法精准性。科技手段执法立案占比11.7%。

六、环境信访处置

2022年,海门区生态环境信访总量、越级信访 “双下降”。办理环境信访2088件,同比减量36.1%。其中,越级信访45件,同比减量51.9%。2022年,办理央督信访问题24件,较2018年央督“回头看”83件,减量71.4%。在南通地区首创“红色+绿色”党建引领基层环境管理、“网格化+三联三化”控减环境信访工作措施,统筹推进“区-镇-村-企”多级联动机制与“法治化信息化科学化”三化建设,实现对“敏感点”全要素查处、全方位监管、全时段稳控。建立区领导包案联系督办工作机制。区领导不定期听取、会商会办央督、省督和重点信访件办理情况,区镇、部门全力配合。构建司法联动的环境纠纷非诉讼化解工作机制。与海门区检察院建立联动联调机制,推进律师参与重点信访法律宣讲,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信访矛盾的能力和水平。针对环境信访案件集中、重复信访的污染行业、企业,结合水、气、土、声环境污染攻坚开展整治行动。

七、法规宣教

依法行政: 2022年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334件,处罚金额约1340.321万元。其中,有19家企业在《南通日报》上主动公开致歉。同时,将全区共1104家企业纳入环保信用评价系统,实行12分动态计分制。向参评企业宣传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内容,在处罚企业决定书中,明确告知其不履行处罚内容被申请执行的,环保信用评价结果为黑色。对企业失信记录按照省统一规定归集至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系统。会同发改委、供电公司落实了对信用评价的结果运用,落实红黑等级企业的差别电价征收事项。

环保宣传:围绕我局中心工作,注重对外对内宣传,精选主题,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声,加强对亮点工作、创新举措等报道频次,讲好海门生态环保故事。开辟《海门日报》每月环保专版,出刊12期;在《中国环境报》刊登2篇、《新华日报》刊登1篇、《人民日报》1篇、《江苏环境》杂志刊登19篇、《南通日报》、《江海晚报》刊登14篇,《海门日报》160余篇;积极向各大网络平台投稿,全年录用各类稿件310篇,其中学习强国、中国环境APP等省级以上平台录用36篇。围绕生物多样性日、“六?五”环境日、科普日等各类主题日,组织新闻发布会、重点企业培训、广场志愿服务、生态环境损害劳务代偿暨“千人进千企”生态志愿普法活动启动仪式等活动;联合张建伟环保志愿者工作站开展环保文艺下乡和环保宣传进社区等活动;组织开展“公众看生态”活动,组织公众先后多次走进了东洲水处理有限公司、大气科普站、长江水厂等;开展“温暖生态、绿色助企”、“重点企业优质体检”、“千人进千企”普法宣传活动,引导企业守法自律,全面提升营商环境法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