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南通市海门生态环境局工作总结
来源: 南通市海门生态环境局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3-11 16:06 累计次数: 字体:[ ]

2024年,海门生态环境局在区委区政府、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扮靓“江海门户”为使命担当,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环境福祉,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良性互动。

一、环境质量情况及成效亮点

2024年,海门PM2.5浓度为27.5微克/立方米,全省第7,同比上升0.7%;优良天数比例为87.2%,全省第8,同比增加5个百分点,臭氧浓度1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1%。14个省市考断面水质均达III类;长江海门段一级支流总磷均值达Ⅱ类要求。春季近岸海域优良比例达到100%。海门区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地下水国考点位水质稳定达到考核要求。一手抓依法依规监管,环境质量、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明显提升;一手抓有力有效服务,项目要素保障、企业服务精准到位,有力助推绿色转型和经济发展。

主要成效亮点:一是探索助企帮扶新路径。强化优质项目环境要素保障,服务28个省市重大项目“建档立卡”。全市率先出台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工作方案,实现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联办”、“打捆审批”。争取上级专项资金4456.59万元。二是构建执法监管新模式。数智赋能执法,非现场执法占比达39.4%,实现“无事不扰”。全市“首创”生态环境分级分类管理、“邀约式”检查服务,落实轻微免罚、首违不罚,从轻处罚39件,免于处罚27件,免罚金额191万元。三是打造诉源治理及法治信访新样本。以环境信访“示范乡镇”建设为抓手,纵深推进环境信访法治化工作,环境信访总量同比减少31.4%,越级信访减量57.1%,相关经验做法被生态环境部推广报道,进一步擦亮“环保老娘舅”、“围炉夜话”等工作品牌。四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再添新名片。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群游謇公湖,数十头伪虎鲸现身海门东灶港嬉戏,多次获央视报道。五是跨江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举办“崇启海”毗邻联建、联动、联促活动,建立健全信息通报制度和监测数据共享制度,共同应对和处理跨界突发环境事件及污染纠纷,实现“崇启海”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六是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取得新成效。接受第三批中央环保督察,信访交办数量南通六县市区最少,比2022年央督减少6%。青龙河整治入选国家长江警示片正面典型案例。污染防治攻坚考核位列南通第一方阵。七是队伍建设展现新风貌。获评生态环境部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在“青苗杯”全市基层综合行政执法岗位执法能力竞赛中,获团体一等奖、个人二等奖。监测站获南通市监测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两名同志分别斩获全市个人第一名和第三名。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持之以恒聚焦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印发出台2024年提标治水攻坚行动方案,每周开展水环境问题督查,发出工作专报33期。围绕省市考断面水质考核目标,建立预警-溯源-管控机制,发出预警192起。开展涉磷企业排查整治,推进临江新区稻香河片区和三厂工业园区五七河片区环境整治,提升省考断面达标保障。二是开展大气综合治理。整治站点周边餐饮油烟和工地扬尘污染,利用“人防+技防”,强化污染天气应对。完成大气治理项目147项(考核任务为127项),完成率为115.7%。完成7台每小时2蒸吨及以下生物质锅炉淘汰。截至目前,淘汰国四及以下柴油货车293辆,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69辆。三是保障土壤环境质量。深入推进高风险遗留地块风险管控,全面完成剩余3个地块的土壤污染状况详细调查工作,实施2个污染较重地块工程性管控。对23家企业进行土壤安全隐患排查“回头看”。严控重点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对重点建设用地,督促落实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确保地块土壤环境质量满足后续规划用途。四是强化固体废物管理。开展固体废物非法处置倾倒排查专项行动,持续打击工业固废、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等固体废物违法处置倾倒行为,累计发现各类问题120个,目前均已完成整改。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中天钢铁“无废低碳”工厂,孝威村“无废乡村”,海门开发区“无废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区固废管理水平。

聚力攻坚破难点,从严抓好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一是坚持齐抓共管。建立区、镇、村、企四级联调体系,将环境信访纳入大信访范畴,依托“围炉夜话”、“环保老娘舅工作室”等基层组织吸附化解初信初访。试行“二诉必查”“60分钟环境信访服务圈”,将群众重复二次以上投诉纳入突击检查清单。开展4批次生态环境局长大接访活动,化解积案3起。纵深推进环境信访法治化工作,形成诉源治理及法治信访“示范乡镇”。二是坚持查纠并举。高质量做好中央环保督察迎检工作,今年3月,牵头全区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共梳理出10个方面48个问题,督促相关单位迅速推进整改,防止问题反弹回潮。办理中央环保督察交办信访件22.5件,约占南通总量的9.2%,较2022年央督24件减少1.5件。截至目前,13件已办结,对4家企业(单位)存在环境问题进行立案查处。三是坚持合力攻坚。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环保工作大格局,让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海门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改革创新增亮点,坚决扛起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使命。一是主动服务企业。坚持“靠前”服务思维,常态化开展服务市场经营主体大走访活动。对28个省市重大项目“建档立卡”,服务鑫源热电厂迁建、工业绿岛项目落户、印染企业执行协议纳管浓度限值等项目。对42家排污量小的登记管理类新建项目免于总量平衡。累计发放排污许可证127张。深挖减排潜力,完成10笔排污权二级市场交易。二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聚焦全区纺织印染、装备制造、船舶海工等七大行业,编制“一企一策”提升方案,印发《海门区重点行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组织11家企业清洁生产工作。发挥分区管控制度的源头预防作用,实现全区规划环评“回头看”全覆盖。落实园区限值限量管理,更新316家企业“一企一法”清单。选取海门港新区作为南通市县级以下限值限量管理试点园区,动态测算园区企业排污情况。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联合经开区在全市率先出台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工作方案、率先实现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联办”,及同类型项目“打捆审批”。探索实践生态环境“损害-担责-修复”模式,鼓励生态赔偿义务人主动开展“自行修复”、“替代修复”、“劳务代偿”等,实现生态价值最大化。1起案件入选长三角区域第二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十大典型案例。

统筹兼顾抓重点,全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一是优化执法方式。充分利用污染源在线平台、无人机、走航监测等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执法。创新推出分级分类监管、“邀约式”检查服务。今年以来,非现场执法占比达39.4%,标准执法强度下降52.5%,科技立案数67件,占总立案数的比例超八成。落实“正面清单”、轻微免罚、首违不罚等政策,从轻处罚39件,免于处罚27件,免罚金额191万元。二是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成吉亦隆环保科技、鸿旭固废两个一般工业固废收储运一体化项目,提升一般工业固废处置能力。海永污水处理厂、海川水务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有序开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2024年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已完成30个行政村管控治理,累计完成投资7000万元,达到“新增完成治理行政村28个”的建设内容及规模。海门港新区数字生态绿港建设工程项目按序时推进。三是提升监测能力。监测站统筹推进规范化建设,授权增加资质能力17项。完成《海门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预案》修订。投入160万元,新增便携式傅里叶红外无机气体分析仪、便携式X荧光重金属检测仪、细菌快速检测仪等仪器,为及时高效实施应急监测提供坚实保障。四是擦亮生态文化品牌。开展“‘植’此青绿、春绿江堤”、“万物复‘苏’,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等20余场生态文化宣传活动。创设“长江净滩守护母亲河”志愿服务项目,组织12个区镇295个村社区组建队伍319支,开展“汇”绿靓家园志愿等各类活动近200场次,持续扩大志愿服务“半径”。打造普法宣传片《无罚胜有罚》、《我要见局长》等精品短视频。实行覆盖式与点对点相结合的“N+1”普法宣传模式,举办各类普法讲座13场次,组织集中普法培训13场次,帮助7家企业实现学法减罚,涉及金额7万余元。

未雨绸缪保要点,持续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一是完善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推动环境安全与应急管理“强基提能”三年行动,不断完善突发水污染事件三级防控体系,织密“三横五纵”重点河流应急保护网,初步形成“海门重点水环境应急防范新模式”。自全面启动重点河流“一河一图一策”以来,通过遥感卫星影像、无人机航拍、现场探勘等方式,共排查风险源158个、应急空间与设施126个、环境敏感目标17个,做到“底数清、情况清、问题清”。二是共筑“崇启海”环境安全屏障。与启东、崇明生态环境部门开展毗邻联动和研学交流,举办“崇启海”突发柴油泄露事件应急拉练,青龙河“一河一策一图”重点河流应急推演,有效应对毗邻区域、流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提高跨区域应急响应能力。三是强化日常监管联动。常态化开展“双随机”执法检查和重点环境风险源隐患排查,先后对14家涉金属粉尘企业,67家冶金铸造企业,16家热分解工艺废气设施企业进行“一对一”专家式会诊。联合区应急管理局、区镇,开展环境安全排查帮扶,共巡查企业436家次,发现一般环境隐患398个,整改闭环375个,整改率94.2%;重大环境隐患35个,整改闭环35个,整改率100%。党建引领强支点,锻造过硬环保铁军队伍。一是理论武装铸忠魂。利用中心组、“三会一课”等开展“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和“优作风、提效能、促发展”大讨论。同海门保利大剧院开展艺“述”思政课活动,丰富创新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形式载体。二是固本强基筑堡垒。今年以来,4支部1总支完成换届选举,确定3名发展对象。深化崇启海“毗邻党建”模式,常态化在固废监管、应急处突、联合执法等方面深入合作。三是狠抓廉洁强作风。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和群腐工作,举办“学法知纪净心崇廉”等主题党日活动,进行现场警示教育。对执法人员规范文明执法情况开展执法稽查39次。持续深化“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发布《作风效能建设督查通报》12期,运用“第一种形态”处理8人次。四是蓄势赋能强队伍。优化人员配置,调整岗位25人次,提升执法活力,化解廉政风险。每季度召开干部职工座谈会,办理落实意见建议36条。结合局“三力”提升工程,扎实推进“青苗培优”计划,举办“扬正气倡廉洁,提作风促发展”主题演讲比赛。组织执法周讲堂32次,提升执法人员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