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质量情况及成效亮点
大气环境方面:截至6月30日,我区PM2.5浓度为31.0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5.8%,全省第6;优良天数比例为79.6%,全省第8,同比减少7.2个百分点。水环境方面:1-6月份,海门区8个省考断面优Ⅲ类比例达到100%,6个市考断面中5个达Ⅲ类,5条入江河流中4条总磷达到Ⅱ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率保持100%,近岸海域优良比例完成目标。土壤环境方面:上半年海门区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地下水国考点位水质稳定达到考核要求。
主要成效亮点:生物多样性保护再添名片。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现身謇公湖。海门蛎岈山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入选全国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全区累计记录生物物种1216种,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增强。项目要素保障持续发力。编制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及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两证审批合一”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扩大环评改革红利受益范围。编制《南通市海门区排污总量指标跨源使用分析论证报告》,进一步拓展排污总量指标来源,支持优质项目排污总量指标合理需求。科技赋能助力智慧治水。“水天联动”科技赋能守护水环境安全,创新构建“无人机+无人船”立体监管体系,赋能环境应急、执法精准化,相关做法获人民日报宣传推广。应急经验助力立法创新。省司法厅、生态环境厅就《江苏省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对办法》开展立法调研,专题听取海门生态环境局应急处置经验汇报。海门局结合基层实践,为立法草案提出了多项具有操作性的建设性意见。
二、工作开展情况
开展大气综合治理。推动2025年大气治理项目实施,共编排大气治理项目85项,已全部完成。淘汰国一及以下非道143辆,国四柴油货车123辆。指导沪海有色铸造公司升级改造治污设施,预计减排16吨。推动“全电搅拌站”建设,目前海螺混凝土公司26台搅拌车已全部电动化,实现降本增效双突破。
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开展省市考断面水质超标预警溯源,发出各类预警信息85起,处置预警30次,整改断面水质问题30个。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纳管企业工业废水的监督管理,强化通吕运河总氮控制工程建设和监管。制定《2025年海门区污水管网溢流问题应对处置责任清单》,细化25项具体工作并全面推进落实。实施12项水污染治理工程,累计建设资金1.2亿元。启动通吕运河、通启运河和长江海门段美丽河湖建设,全面评估水生态环境质量。组织开展海门区域水污染物平衡核算工作,为推进生活污水收集率做好保障。
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抓牢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指导28家土壤污染防治重点监管单位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定义务。推进高风险遗留地块风险管控,完成26个化工等企业关闭遗留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启动沿江1公里化工退出地块专项治理。严控重点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红线,对6个规划用于“一住两公”地块场调报告组织专家评审。持续巩固“无废城市”建设成果,提升全区固废管理水平。常态化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倒逼企业全面提升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水平,减低环境风险隐患。优化环境执法监管。充分利用在线监测数据和智能装备等开展非现场执法,今年以来,以科技手段立案数14件,占总立案数78%。处罚案件13件,处罚金额51.7176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73%和57%,减免行政处罚14件,金额160.1128万元。严格落实“工单式”执法,严格控制执法任务频次和规模,对执法任务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同时减轻企业负担。加强有力有效服务。对32个省市重大项目“建档立卡”,超前介入环评编制,开展全流程“点对点”跟踪服务。主动服务振江海风等重大项目落户,保障项目平稳、健康、绿色发展。核发排污许可证82张,指导企业完成排污权交易25笔,服务9家企业申报超长期国债储备项目。开展“重点优质企业体检”活动,走访企业13家,解决企业需求4处,发现问题12处,提出指导下意见15条。
聚焦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大力推进企业清洁化生产,对13家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积极指导中期评估方案的编制。持续推进全区纺织印染、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七大行业全面整治提升,重点对装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组织培训,督促完成“一企一策”提升方案的制定。
开创宣教新局面。以“海小环海小净”宣教品牌为特色,联合海门区东洲长江路小学,打造生物多样科普基地。依托“5·22生物多样性日”、“六五环境日”重要节点,精心策划“万物共生‘海’好有你”、“校地和铭绿韵江海”等主题活动。主动对接社会组织、社区、企业等,开展“长江净滩”“探秘中天钢铁”等志愿服务活10余场。推荐2组选手参加市局组织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讲大赛,其中《青龙港的三变新生》一组获得铜牌宣传员称号。
全力稳控化解信访。1-6月,共计受理环境信访409件(上年同期648件),同比减量36.9%;越级访总量8件(部级3件、省级3件、市级2件),与上年度持平。推进央督交办信访件整改销号,目前已办结20.5件,2件阶段性办结件正在整改,威奇达药业其余问题已整改到位,目前环评受理公示已结束,等待数据局进行拟批复公示;废玻璃收购站问题主办单位组织各部门会商,目前在推进中。
持续提升环境应急和安全。开展园区重点风险企业雨排口“后头看”排查、涉重金属企业专项检查、重点企业环境安全帮扶等行动,常态化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进行“一对一专家式会诊”。联合区应急局、属地区镇、区域执法分局和行业专家采取隐患“动态清零”机制。截止6月底,共排查企业310家次,发现一般环境隐患123个,整改闭环112个,整改率91%;重大环境隐患1个,整改率100%。严格按照突发环境事件隐患“四查一整改”要求,落实日常执法检查“应急必查”制度;及时录入“一企一档”监管平台,实现电子化管理。
持续提升监测能力保障。常态化开展例行监测、双随机监督监测、执法监测。落实“监管+服务”工作机制,利用走航车+便携式GC-MS等监测装备,对回力橡胶、慧聚药业和瑞一医药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单位实施立体化“诊疗”7厂次,帮助企业优化治污、实现减排,相关经验做法被江苏省大气联合会商组录用推广。编制完成《南通市海门区2024年度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书》,为下阶段海门生态环境保护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决策提供依据。
三、存在问题
我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虽然成效明显,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气环境形势严峻。裸土未覆盖、降尘措施不到位等扬尘问题、夜间餐饮油烟和露天焚烧问题日益凸显。二是部分断面完成考核目标难度较大。水环境质量目标尚有差距。14个省市考断面中13个达Ⅲ类,优Ⅲ类比例未达到100%考核目标;5条入江河流总磷只有4条达到Ⅱ类,尚未全部达到考核目标。污水管网溢流问题爆发频繁,城区水系不畅绿藻问题、东洲水务污水处理厂能力不足问题等。圩角河、浒通河上下游水环境污染风险较大,水质自动站持续超标较多。三是信访矛盾上行明显。网络举报件日益增多,大环境类信访占比较大。因涉及多个部门,解决过程复杂,办理周期过长,群众对处理效果不满意,容易引发越访重访及舆情。非环境矛盾引发信访,积案化解难。民企存在经济利益纠纷,心理期望值高的信访人为满足个人需求,以环境问题为由进行投诉举报。
四、下阶段工作举措
我局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更实举措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样板。
持续提升大气环境综合治理。一是推进站点周边微环境整治。构建“监测预警-现场处置-后台调度”的“台前幕后”多部门联动管控机制,针对夜间油烟加大与城管互通信息、协同处置力度。实施污染源动态清单管理,对每类污染源实行“建档立卡-靶向整治-销号管理”全流程跟踪,推动治理资源向高值区域精准配置。二是强化污染天气应对。加大加密无人机和走航车巡查力度,对重点区域和易发生问题的点位加大联动频次。利用用电、排口在线等监控手段,对排放异常变化的企业及时安排执法人员入企核查。三是加大能源减排力度。利用执法周讲堂和比武练兵提升执法人员理论水平,同时加大灵嗅、红外等科技装备利用频次,增强现场溯源能力。全力保障水环境提质达标。一是开展汛期水质保障工作。联合水利、住建、农业农村、交通、城管等部门,对汛期泵站涵闸、东洲水务溢流、种养殖及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垃圾防雨防渗等加强管控。暴雨期间,按照规范开启区镇河道排口智能截流井的闸门,减少雨水进入污水管道。二是推进东洲水务处理能力建设。加快东洲水务一、二期提标改造工程和东洲水务六期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水务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明晰责任,构建全区供、污水一体化运营管理体制机制。三是强化汛期应急联防联控。建立防范汛期水质波动联合会商机制,实现雨情、水质水情、汛情信息、社会舆情等共享。河道发生水污染事故后,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消除污染影响。
深入开展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一是高质量推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持续严守重点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红线,针对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地块,严格执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制度,坚决杜绝土壤环境质量不达标的用地进入开发利用环节,确保海门区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继续保持100%。持续巩固沿江化工污染治理成效,逐步解决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保障沿江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二是高水平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加强对已建设施的运维监管,定期组织现场检查和水质抽测,及时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确保设施正常运行率稳定提升。以日处理能力20吨以上设施为重点,按全年监测计划开展每季度全覆盖抽测检查,保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三是高标准推动“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推进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无废园区”,持续推进创成省级绿色工厂、绿色领军企业创建,指导中天钢铁集团(南通)有限公司、江苏容汇通用锂业股份有限公司建成“无废工厂”。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企业积极参与“无废城市”建设。完善固废重点产生企业清单,加强项目落地业务指导和服务。积极推动南通多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年收集处置再生利用60万立方米一般固废新建项目落地见效。聚焦海门区行业特点,针对印染污泥、家纺垃圾处置能力不足的问题,着力推进南通海门鑫源热电有限公司一般工业固废协同处置项目建设,解决基础设施能力短板问题。此外,持续加强固体废物监督管理,组织产废企业、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培训,增强企业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依法依规生产经营。
着力提升环境监管质效。一是持续化解突出环境问题。牵头各区镇、相关部门常态化开展自查自纠,对已完成的整改问题,继续加强日常巡查,强化长效管理,坚决防止问题回潮反弹,持续巩固整改成果,为迎接新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做好准备。二是持续做好信访稳控化解。优化多元化解体系,依托村居自治模式,积极创新,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提高初信初访办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切实推进环境信访法治化工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环境信访工作,提升生态环境信访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三是持续优化执法监管。严格落实《省生态环境厅关于规范生态环境涉企行政检查的具体措施》要求,凡检查必审批,凡入企必扫码。检查任务需经政务协同办公系统进行流程审批,并将已制定的检查计划和检查任务上传至南通市集成监管平台,落实“扫码入企”。确保行政检查于法有据、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精准高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四是持续优化服务。继续深化环评联动试点改革,进一步推进“告知承诺制”和“两证审批合一”的举措,缩短办理时限,为项目落地、投产提供便利。持续落实好重大项目建档立卡制度,做好嘉吉粮油等重大项目的服务保障工作。
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一是加强生态保护力度,构建自然和谐空间。根据省市相关要求,开展编制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的修编工作,系统回顾近五年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实情况,及时调整管控措施,优化重点管控区、一般管控区和生态管控区的四至范围和管控要求。进一步强化生态管控区的监管,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明确海门生物种类家底,为不断丰富和改善本地生物种群结构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明确海门生物种类家底,为不断丰富和改善本地生物种群结构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二是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围绕《海门区关于加强减污降碳协同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内容,按时序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发展,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向绿色环保方向转型升级。组织13家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中期评估和验收工作,指导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节能减排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加大督促园区规划环评任务落实,为企业绿色转型创造良好外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