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成绩
获评2023年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先进集体,全省殡仪馆馆长论坛会在海召开,我区殡葬改革工作全省推广。
二、重点工作
(一)加快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建设。月亮湾老年服务中心、愉色而养长者驿家、龙信乐颐荟老年公寓等3个助餐点已正式运营,其余3个助餐点正在进行改造。二是改造提升养老睦邻点。挑选了老年人较多的16个建制村为改造单位,整合村目前现有养老设施进行提档升级,目前均在改造之中。三是推进乡镇敬老院改革。支持国企运营管理乡镇敬老院,3月份,余东镇敬老院与国企签订了合作运营协议,目前全区9家乡镇敬老院中3家国企运营、2家民企运营。四是优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推进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建立每周4次常态化探访关爱服务机制。完善了居家上门服务清单和质量监管方案,提升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质量。逐步建立了“中央厨房+老年食堂+助餐服务点”的多层次助餐服务体系,今年以来助餐服务老年人2200多人次。
(二)提升基本民生保障能力。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684万、特困保障金473万、临时救助金21万元、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经费557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4102万元。推荐临江镇、悦来镇未保工作站申报省级示范性未保工作站,推荐常乐镇謇承残疾人之家服务中心申报省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示范点。
(三)提升社会事务管理能力。一是加强社会组织监管。4月起,组织开展2023年度社会组织年检工作,配合社工部做好行业协会商会党建情况摸底排查工作,完成了第七届公益创投项目监督和验收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二是做好区划地名工作。完成了本年度地名文化遗产申报和评审工作、沪苏线联检边界文化项目的验收工作、5块地名标志的重新设置,进一步规范了全区地名标志的管理;三是持续推进殡葬管理工作。3月份起,我区惠民殡葬补贴标准由原来1330元/具,调整为1390元/具,同时提高海葬、树葬、花坛葬等生态葬补助标准,每户补助标准由1000元调整为3000元。开展公益性公墓建设,选取悦来镇永平村骨灰堂改扩建项目作为今年省民生实事工程,按照市公益性公墓“八有标准”建设要求,计划于9月底前完成相关改扩建设项目,保障群众“逝有所安”。
(四)开展试点创建工作。一是开展第二批江苏省丧葬礼俗改革试点工作。制定《关于印发南通市海门区开展丧葬礼俗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海殡联【2024】2号)。开展殡葬文化建设,海门殡仪馆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建设区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推广新型文明丧葬礼仪和祭扫方式。推行生态葬法改革,青龙陵园投入资金30余万元,为不保留骨灰逝者建立统一纪念设施,举办首届公益性无主骨灰集中安葬活动,实践绿色环保的殡葬理念,推动我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二是创建省级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地区。根据创建工作的六项重点任务,健全区养老服务中心功能设施,完善乡镇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3个城市街道均建成运营一家的标准化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所有镇建成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推进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所有城乡社区建成运营一个社区养老服务站或互助养老睦邻点,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浴、文体活动、探访关爱等服务。加强家庭养老建设。积极推进家庭照护床位,为有需求的中度、重度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照护服务。优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新建小区严格按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标准配套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发挥物业服务企业优势,在龙信家园开展“物业+养老服务.试点,支持国有企业参与区域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挥标杆示范引领、公益床位储备、风险应急处置等作用,塑造国有养老品牌。
三、下阶段举措
一是要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一是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以政府为民办实事为重点,紧贴老年人助餐、助洁、休闲娱乐等需求,有序推动1家社区长者驿家、16个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建设。完善老年助餐补贴方案,拓宽资金保障渠道,推动老年助餐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逐步建立“中央厨房+老年食堂+助餐服务点+配送入户”多层次助餐服务体系。二是提升机构养老服务质量。持续推进护理型养老床位建设,继续开展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建立与运营补贴相挂钩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考评机制,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按要求组织开展养老机构负责人和护理员全员轮训,提升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三是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效能。根据省、市高质量考核要求,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深化“链式养老”,支持养老机构整合机构、社区、居家、医护等养老服务资源,发挥专业优势,承接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延伸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加强对第三方养老服务领域安全和资金监管,不定期开展线上线下随机检查,促进养老服务设施和水平提档升级。
三是要做优做实特殊人群照管。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探索构建包括特困供养对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在内,分类分层、阶梯递进、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新格局。落实基本生活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健全低保标准和特困供养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形成城乡统筹、适度增长、衔接有序的基本生活救助标准体系。建立基本生活和照料护理相结合的特困供养标准调整机制,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照不低于低保标准的1.3倍制定,照料护理标准在统筹衔接现有基本照护保险和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的基础上分类分档制定。完善主动发现机制。深化“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在社会救助领域的运用,强化多主体、多层面、多渠道的主动发现。特别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监测预警平台,主动发现困难群众。
四是要提升社会治理创新能力。继续做好社会组织建设工作。指导社会组织换届,配合做好“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做好第八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的征集和开展。继续配合社工部完成全区行业协会商会党建情况的排查摸底工作。制定“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白名单”引导社会组织资源下沉基层。推动区划地名建设。根据省厅部署继续全力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做好地名采集和标注,规范地名命名更名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常态化做好全国地名信息政务管理平台的维护和内容更新。积极参与省级、市级地名文化遗产的评审,争取继续有地名入选江苏省第三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常态化开展界桩界线的巡检和联检工作。常态化开展道路地名命名及道路地名标志巡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