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大田杂草化除技术意见
我市水稻栽植方式多样,稻田草相复杂,特别是直播稻田杂草发生种类多、数量大。各地务必高度重视,根据不同播栽方式和杂草种类,科学选用配方,适期开展化除。
一、机插秧田
第一次:机插前2-3天,灌足水层,田水混浊时每亩用26%噁草酮 100-120毫升,均匀甩施;或每667m2用50%丙草胺撒滴剂100毫升,均匀撒施,并保持水层3-4天后插秧。
第二次:栽后5-7天,每亩用53%苄嘧·苯噻酰60-80克加10%苄嘧磺隆10克,配成毒肥或毒土撒施,施药时保持浅水层,施药后保水3-5天。
二、直播稻田
直播稻田采取“一封二杀三补”的防除策略。一封,即土壤封闭处理;二杀,即对土壤封闭处理效果不好的稻田在杂草出苗后进行茎叶处理;三补,是在一封二杀后,仍有一些恶性杂草发生时,采取挑治的方法来扫除残草。
1、封闭处理
不催芽直接播种的田块,每亩用36%噁草·丁草胺150-180毫升,于水稻播种窨水后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药后至秧苗1叶1心期保持畦面湿润不积水,遇天旱可灌跑马水。催芽播种的田块,在播后2-4天,每亩用30%苄嘧?丙草胺可湿性粉剂120-150克,兑水30千克均匀喷雾。药后田面不能有积水,土壤保持湿润,利于药效发挥。
2、茎叶处理
对稗草、阔叶草严重的田块,每亩用2.5%五氟磺草胺100-120 毫升,于秧苗3-5叶期排干水后,兑水30公斤喷雾,喷药后1-2 天复水,并保水3-5 天。
对稗草、千金子、马唐严重的田块,每亩用10%噁唑酰草胺100-150 毫升,于秧苗3-5叶期排干田水后,兑水30公斤喷雾,喷药后1-2 天复水,并保水3-5 天。
对莎草和阔叶草严重的田块,每亩用20% 二甲四氯 100-150 毫升加48%苯达松100 毫升混用,于秧苗4叶期后,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
对莎草、阔叶草、千金子、稗草混生的稻田,每亩用6%五氟·氰氟草酯150毫升,于秧苗3-5叶期,兑水15公斤细喷雾化除。
三、注意事项
1、严格控制除草剂的用量,要求喷药、撒药均匀一致,不得漏喷、重喷或重复多撒,以免发生药害。
2、由于二氯喹啉酸使用不当易产生葱管叶,并对下茬蔬菜产生药害,因此应慎用二氯喹啉酸及其复配剂,严禁重复使用二氯喹啉酸及其复配剂。
3、机插秧秧龄小、栽插浅,对除草剂安全性要求高,因此机插秧稻田禁用乙苄复配剂,以防药害发生。
4、10%噁唑酰草胺(韩秋好)禁止使用弥雾机喷药,每亩用水量不得少于30公斤,应单独使用,不要和其他除草剂或助剂混用。
5、农药包装废弃物(袋、瓶等)要及时回收,不要随意乱扔乱丢,避免污染水体,保护环境安全。
一代玉米螟发生趋势与防治意见
一、发生趋势
1、虫情:据5月24-27日普查,百株有卵0—2块,平均0.4块。
2、玉米生育期:6月初起露地春玉米将陆续进入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各地田块间玉米生育期差异较大。
根据虫情与苗情,结合气象和历史资料分析,预计今年一代玉米螟露地玉米为中等发生,地膜玉米中等偏重发生。
二、防治意见
玉米螟是本市玉米的主要害虫,普治一代玉米螟,不仅能减轻当代为害,而且能压低二代发生基数,减轻对夏秋玉米、棉花和蔬菜的危害。建议种植户抓住玉米心叶末期初孵幼虫大量转移到心叶内取食为害这一有利时机,突击搞好药液喷洒。
1、用药时间:在玉米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普治1次,隔7-8天再挑治玉米花叶株。
2、药种选择:高效氯氰菊酯或氯虫苯甲酰胺。
3、防治方法:兑水喷雾灌心。去掉喷头内的喷片,对准玉米喇叭口进行线条状喷雾,喷足药液量。对于鲜食玉米要严格掌握安全间隔期要求,采收前15天停止用药。
移栽棉田化学除草技术
在棉苗移栽后3天内,或在棉田清理前茬松土小壅根后3天内,1背枪手动喷雾器加96%异丙甲草胺15毫升或72%异丙甲草胺25毫升,对准棉田土表定向喷雾(加喷罩),进行土壤封闭处理。
水稻秧田期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防治意见
该两病是由灰飞虱传播引起的病毒病,一旦发病就无药可救。为有效地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发生,采取“切断毒源,治虫控病”的防治策略,在秧苗露青至移栽前3天,每隔7天用药一次,全程药控。1背枪手动喷雾器加75%噻虫嗪·吡蚜酮5克或10%烯啶虫胺10毫升,兑水喷雾。注意:⑴秧田田埂杂草一起喷雾,兼治杂草丛中灰飞虱;⑵两药交替使用,防止灰飞虱抗药性产生。
夏茬玉米要预防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引起的病毒病,一旦发病,无药可治,植株矮50%,严重减产。发病轻的玉米隐性症状有:小果穗、空秆、畸形果穗等。一般夏茬玉米在出苗至6叶期(可见叶9叶)为感病期,与我市灰飞虱迁飞传毒高峰期吻合。对此,夏茬玉米齐苗后要防治灰飞虱,用药间隔期7—10天。1背枪手动喷雾器加75%噻虫嗪·吡蚜酮5克或10%吡虫啉10克,兑水后均匀喷雾。注意两点:一是在玉米植株露水干后用药;二是增施钾肥可减轻发病程度。
注意防治农作物蚜虫
随着夏熟作物收获,蚜虫向玉米等其他作物转移危害。据5月27日普查,当前玉米、早播大豆等农作物蚜虫已发生,尤其地膜玉米蚜虫中等发生,发生部位集中在心叶区,往往不被农户察觉。为此,建议各地密切关注农作物蚜虫发生动态,及时用药防治。1背枪手动喷雾器加75%噻虫嗪·吡蚜酮5克或10%烯啶虫胺10毫升,兑水后均匀喷雾。注意在作物露水干后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