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绽时,海门的天空像被海水洗过一般,透出一种独特的蓝,这蓝仿佛能滴落下来,却又轻盈地浮在云絮之上,将整座城市包裹进一片澄澈的梦境里。
当青龙港的江水裹挟着晨光,与天空交融成一种独特的蓝——既非单纯的蔚蓝,也非沉郁的靛青,而是带着水汽氤氲的“琉璃蓝”。站在长江入海口远眺,天空与江水的蓝在视线尽头交融,分不清是天映蓝了水,还是水染透了天。
当常乐镇的青瓦遇上水晶蓝的天空,便成了活着的瓷器。
纪念馆H形的民国建筑在蓝天下展开翅膀,状元湖将歇山顶的轮廓拓印在水面,九曲桥的弧度恰好兜住一片流云。
(拍摄者:潘婷)
如果说张謇纪念馆和研学中心的建筑群,是用水晶蓝完成了与传统的对话。那城区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则与水晶蓝形成“人与自然”奇妙融合。
而那村舍宅沟,则更是收藏天空的秘匣,涟漪将倒映的云朵揉成丝絮,让每户人家都住在蓝色相框。
当风掠过江堤、穿行街巷、拂过宅沟,这片抬头可见的“海门蓝”,则是海门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生动注脚。根据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去年海门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9天,占比87.2%,全省排名第8位,同比提升5.0个百分点;今年,截至8月17日,我区PM2.5浓度为27.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5%,位列全省第7位。
这背后,是一系列治气组合拳持续发力,是以“源头替代、过程管控、末端治理”全流程体系,对企业治理设施低效失效、无组织排放等突出问题的重拳出击;是借助走航监测、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构建“天地空”监测网络“对症下药”,为“海门蓝”保驾护航;是构建四级网格秸秆禁烧联动监管体系,打通秸秆从田间到企业综合利用的“绿色通道”,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让“海门蓝”免受焚烧烟尘侵扰;是锚定移动源减排这一关键突破口,全力构建绿色清洁运输体系,推动“全电搅拌站”建设。
如今,“海门蓝”早已从昔日的“偶见惊喜”化作今日的“常态风景”。当晨练的老人迎着清风舒展筋骨,放学的孩童追着流云奔跑欢笑,这澄澈的蓝已不仅是城市的生态名片,更成为流淌在市民心头的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