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语音播报
位于海门街道新海路上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徽州会馆厅堂,历经半年多的精心修缮,9月下旬圆满完工。这座凝结徽派建筑智慧与商帮记忆的文化遗存,在岁月流转中曾渐失光华,如今随着保护性修缮工程的落成,正以崭新的姿态“苏醒”过来,重现其独特的历史底蕴与人文气息。
徽州会馆厅堂,原名“徽州会馆”,坐落于海门街道新海路221号。其历史可追溯至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由徽商汪英等人捐资兴建,原为三路五进格局,规模宏阔。历经时代变迁,曾作为人民教育馆、新海供销社使用。1986年,被列为海门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旧城改造中,多数建筑被拆除,仅存中路厅堂三间,静守一方沧桑。
近年来,由于年久失修,建筑本体损毁严重,存在安全隐患,修缮工作刻不容缓。海门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的重要精神,积极争取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于2024年12月启动修缮工程,至2025年9月顺利竣工。
本次修缮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聚焦地面、墙体、屋架屋面等关键部位,精细施工,力求在恢复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形制与工艺细节。修缮后的徽州会馆厅堂,面阔三间10.5米,进深七檩7.4米,脊高6.1米,建筑面积93平方米,古朴典雅,风貌依旧。
保护历史建筑,并非将往事封存于过去,而是让它在新时代中焕发新生,继续与当代人温情对话。徽州会馆不仅见证了海门与外地商贸往来的繁华图景,也映照出清代中后期海门商业经济的兴盛历程,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价值。
如今,徽州会馆的大门再次敞开,近两百年的风雨历程凝为一段静默的诗篇。它不再只是一处建筑,更是一页可触可感的历史,等待更多人走近、聆听、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