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既是产生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近年来,包场镇始终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目标,在传承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过程中,创新探索“网格+调解”深度融合路径。通过让网格员兼任人民调解员,将调解工作嵌入网格治理全流程,既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又筑牢了矛盾化解的“第一道防线”,为构建平安和谐的基层环境提供了坚实支撑。
网格“人熟事熟”:让矛盾化解在早在小
“多亏吴冬梅及时调解,不然我和邻居的关系真要闹僵了。”红中村村民李大哥提起前不久的宅基地纠纷仍很感慨。当时,邻居崔大哥建房至二层,准备加盖的阁楼眼看要超过自家房屋高度,两家人各执一词,从争执升级到冷战,矛盾一触即发。接到求助的网格员吴冬梅——同时也是村里的兼职人民调解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她先稳住双方情绪,随即联系综合执法部门工作人员上门测量,用专业数据证实了“超高风险”;再拉着两人坐在调解室里“算情理账”,讲清邻里相处的道理和建房政策规定。最终,崔大哥主动道歉,两家人握手言和。
在包场镇,像吴冬梅这样的网格员兼职人民调解员共有119人。他们扎根网格,熟悉每户人家的情况、清楚每条街巷的故事,对邻里摩擦、家庭琐事等“微矛盾”有着天然的敏感度。镇里正是看中这一优势,将调解职能融入网格日常工作,让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察民情、知民忧”,在上门走访时“解心结、化纠纷”。这种“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解”的模式,实现了矛盾“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从源头上避免了“小纠纷拖成大问题”。
专业“赋能提能”:让调解工作有章可循
“以前调解靠‘嘴皮子’,现在靠‘真本事’。”这是网格员们参加培训后的共同感受。基层矛盾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宅基地、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等诸多领域,没有专业能力很难做到“既解事又暖心”。为此,包场镇把提升调解员专业素养作为关键抓手,常态化开展调解专项培训,为网格员“充电蓄能”。
培训课堂上,既有经验丰富的老调解员分享“如何把话说到心坎里”的沟通技巧,也有司法干警结合真实案例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条文。包场办事处主任赵磊特意组织“案例研讨会”,让网格员们把自己遇到的“难啃的硬骨头”摆出来,大家一起分析矛盾焦点、探讨化解思路;司法所所长张雷敏则从心理学角度讲解“如何把握当事人心态”,从法律层面明确“纠纷中的责任边界”,还细致传授“抓住主要矛盾、联动多方力量”等实用方法。
这些“接地气、能落地”的培训,让网格员的调解从“凭经验”转向“讲法理”“重技巧”。如今,面对复杂纠纷,他们既能拿出法律依据“摆事实”,又能运用沟通技巧“讲道理”,调解成功率大幅提升,更让群众在每一次调解中感受到公平与专业。
阵地“多元联动”:让共治力量聚沙成塔
走进凤飞村网格驿站,墙上的“红马甲调解室”标识格外醒目,网格员周菁的调解记录本上,最新一页记录着宋某与张某的土地界址纠纷化解过程。“以前有矛盾找村委会,现在直接来网格驿站,有网格员帮着梳理问题,还有法律顾问支招,心里踏实多了。”村民宋某说。今年7月,包场镇挂牌成立的“红马甲调解室”,成为矛盾化解的全新阵地。
这间调解室并非简单的“物理空间”,而是融合了多方力量的“治理枢纽”:网格员负责收集问题、摸清情况,“三官一律”提供专业法律支持,村民代表、乡贤能人用“乡音土语”化解心结。在这里,推行“群众点单、网格派单、专业接单、大家评单”的闭环机制,村民有纠纷随时来,专业力量按需到,让矛盾化解从“网格员单打独斗”变为“多元协同作战”。更重要的是,调解室还建立了激励机制,参与调解的志愿者能累积“文明积分”,好建议被采纳能纳入“乡贤智库”,让群众从“被动接受服务”变成“主动参与治理”。
从网格员扎根网格的“源头排查防控”,到专业培训赋能的“高效调处化解”,再到多元阵地协同的“长效治理提质”,包场镇“网格+调解”模式的核心,在于把治理力量沉到最基层、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这不仅是基层矛盾化解方式的创新,更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治理理念的生动实践——用有温度的调解化解矛盾,用专业化的服务赢得民心,让每个网格都成为平安建设的“稳固基石”,为基层善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