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北三省到西南边陲,从天山脚下到黄海之滨,从港珠澳到京津冀……在神州大地的一座座城市,矗立着海门铁军打造的一幢幢杰作。这些精品犹如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歌,见证着海门建筑的发展历程,承载着海门建筑的文化积淀,彰显着海门建筑人的时代风范。
2019年,海门建筑总产值继2013年在全省首破千亿大关后,又在江苏率先突破2000亿大关,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海门铁军为海门高质量发展又一次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海门建筑最大的成就不仅仅是经济数字,更重要的是在数十年奋斗中形成的三种精神力量,可谓一骑绝尘“三件”宝。
第一件“宝”:不畏艰辛、强毅力行的优质基因
海门滨江临海,千百年来,大江的洪流和大海的巨浪孕育了海门,也曾给海门带来过许多灾难,海门人一直与灾难抗争着。不畏艰难、强毅力行成了海门人的优质基因。海门人把材质坚硬、能抗风雨的榉树作为市树,把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月季作为市花,以借物寄情。
1978年5月,海门正是春暖花开的美丽季节,为支援大庆建设,由500人组成的海门建筑大军在原海门县秀山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后任建工局局长的施孨带领下,首次远离家乡,来到了数千里以外仍是冰封雪盖的北疆大庆。大庆的名字他们并不陌生,大庆的劳动条件,他们却并不知晓。他们住在用马栅改成的帐篷里,狂风卷着暴雪,暴雪裹着沙砾。第二天起来,每个人的眉毛上粘着冰丝,嘴里、鼻腔钻进了沙粒。白天吃的是碴子饭、窝窝头,每人每月只能供应一斤大米、三斤面粉。没有新鲜蔬菜,只有土豆、萝卜、白菜和咸菜。他们承担的任务是大庆东风接待站用房、油建二部宿舍和大庆一中教育楼3个项目,总共2.2万平方米,要求当年施工、当年竣工、当年交付使用,这样的气候条件有效施工期只有8个月。
“勿怕天寒地冻,就怕手脚不动”,这是海门人的一句谚语,反映了战天斗地的一种精神。海门建设者们顶着雪、冒严寒,在冰冻的水泡子里和厚度在1.5米至2米的冻土层刨冻土、挖基槽,使劲一铁镐,只见一个白点,一天下来脚冻麻了,手磨破了,虎口震裂了,鲜血直流。每人一天只完成0.3土方,非但没有一个人叫苦退却,更是喊出了“身在大庆学大庆,榜样就是王铁人,优质高速建大楼,誓夺红旗回海门”的口号。还有的喊出了“上工争着干,吃饭要人喊,下班摸黑跑,突击任务干通宵”等等,充分彰显了海门铁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成了艰苦创业历程中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些口号被当时南通地委常委、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南通赴大庆慰问观光团长王敏之记在了笔记本上,并被收集到中国国际出版社出版的《铁军魂——王敏之和建筑铁军》一书中。
为了抢时间、赶进度,工人们起早贪黑,“吃三睡五干十六”,一个多月攻克了冻土关。到那年6月5日,2.2万平方米工程的基础部分全部完成。主体工程阶段,工人们遇到了没有机械设备的难题,他们就用手传、肩挑,把红砖、砂浆运到楼上,就连沉重的楼板也靠人工抬上去。海门建筑工人不仅吃得起苦,而且发扬大庆“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庆精神,白手起家帮助大庆建起了一个预制构件厂。他们把成套拉丝设备从海门搬到大庆,建起了材料试验室,填补了大庆空白,奋战一个多月,拿出了预制构件产品,每月生产楼板1万平方米,解决了等楼板的停工现象,为“大庆速度”的创造添上了浓墨重彩一笔,受到大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1978年9月14日,邓小平视察大庆油田,他说,要把大庆油田建设成美丽的油田,这极大地鼓舞了海门建筑队伍。他们再接再厉,于这年10月20日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实现了“三当年”的预定目标。
1978年至1985年,海门建筑队伍先后有3万多人次参加了大庆矿区建设,累计施工面积157万多平方米,为大庆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援庆建设也为海门锤炼了一支具有大庆精神的建筑队伍和建筑精英,为海门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9年,海门1000多建筑工人扎营西北边陲,援建克拉玛依油田。大漠戈壁,全是风的天地,沙的世界,“地上不长草,空中无飞鸟,白天太阳烤,晚上蚊子咬”,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一点不比大庆好。然而,他们身上的优质基因和在松嫩平原上培育的艰苦奋斗创业精神及“三老四严”的工作作风在克拉玛依进一步发扬光大。为帮助当地解决砖的问题,海门组织100名烧砖熟练工利用当地资源,在戈壁滩上办起窑厂,这样不但加快了施工进度,还为对方节约了成本,受到新疆石油管理局的赞扬。1979年至1985年海门进疆人数1.4万多人次,完成施工量68万平方米,完成建安产值1.55亿元,实现经济收入5800多万元,海门在新疆的建筑市场得到快速拓展。1983年5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克拉玛依考察调研,参观了正在由海门建筑队伍承建的矿史陈列馆,接见了海门建安公司的有关领导和相关人员,胡总书记讲:“感谢江苏施工队对石油工业的支援。”俗话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忍受虽然痛苦而漫长,结果却是香甜和美满。通过大庆、克拉玛依两场硬仗,留下了“大庆有铁人,海门有铁军”的佳话,使海门建筑很快誉满全国。1983年9月,由海门、如东两县组成的南通工程队,参与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承建的科威特阿迪亚五区518栋住宅工程建设,海门建筑迈出了跨国经营的第一步,成为海门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第二件“宝”:匠心之道、极致专攻的文化传承
历史上,海门屡遭坍塌而多次迁县治。涨了又坍,坍了又涨,因此,海门人对土地十分珍惜,称种地为种花地,像种花养花一样种庄稼,块块地种得饱饱满满,方方正正。同样,海门人称匠人为“手艺人”,干匠人活叫“做手艺”,跟着匠人学叫“学手艺”,把手艺当做艺术品来做。上个世纪90年代末,《海门日报》社曾组织记者沿着南黄海一路向北采访海门人的足迹,发现一个现象:不管在什么地方,凡是海门人制的灶,都有精美的图案,见者称其美,居者享其佳,堪称一绝,一看灶就知道老家是海门的。岁月飞速流转,一些行当和与之相关的匠人已凋零甚至已经消失,但他们身上那种坚持、专注、创新和精益求精、学而不止的品格一代一代传了下来,也传到了一代一代海门建筑人身上。
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是现任龙信集团董事长陈祖新。上世纪80年代,陈祖新通过自学考试成为江苏省第一届“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他很快由一名钢筋工成长为工地技术员,又担任了施工员,1993年挑起了海门县建筑安装工程公司上海仁恒广场项目部经理的重担。职务变了,学而不已,他先后参加了技术员培训班、施工员岗位培训班、项目经理培训班的学习,参加建筑CAD和理工英语培训学习,攻读了东南大学“系统工程”专业,后又获得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长期的实践中,他创造了自己的施工操作法,摸索了创优方法。由上海浦东新区建设工程监督署组织编写的《陈祖新施工操作法》一书介绍了陈祖新施工操作方法,2000年此书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使实践产生飞跃。1987年,作为全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创立。她不仅代表建筑业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行业精神以及独具时代特色的科技、绿色和人文理念,更是激励上进、崇尚竞争、奉献精品的展示舞台。鲁班奖的巨大魅力深深吸引了海门建筑铁军,可是在1996年之前,海门还是空白。海门建筑企业无不渴求能早日问鼎鲁班奖。1993年县建工局向全市建筑企业提出争创双包工程鲁班奖“零”突破的号召,各工程队为争摘质量王冠摩拳擦掌。机遇往往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县建筑安装工程公司陈祖新作为项目部经理承建的上海仁恒广场2号楼,先被浦东新区评为区级最高工程质量东方杯奖;后被评为上海“白玉兰杯”工程,这是1995年海门市在沪施工企业中唯一获得的殊荣;1996年,工程获江苏省扬子杯奖;1996年9月,又进入鲁班奖的评选行列,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终于以17位评委全票通过荣获鲁班奖,填补了海门建筑史上国家级金奖的空白。
奖杯的背后蕴藏着艰辛。1995年10月25日,仁恒广场2号楼已近完工,业主因改变材料,临时提出改变图纸,要求将2层以下的900平方米已经贴好的外墙面砖全部毁掉重贴。此时,离规定的工期只剩下五天时间。干吧,恐怕时间来不及,影响工期,误了“白玉兰杯”评比,“鲁班奖”更无从说起;不干吧,业主有缺憾。权衡再三,陈祖新把手一挥说:“业主要求是我们的行动准则,900平方米外墙面砖全部毁掉重贴,宁掉几斤肉,也要把工期拿下来!”他把工人分成两个班,一天16个小时轮流作业,自己吃睡都在现场。在这紧张的5天里,他每天睡眠不超过4个小时。当最后一块面砖贴好时,比规定时间提前了3个多小时,陈祖新紧绷的神经一下子松了下来。仁恒老板感动不已,设宴款待陈祖新等功臣们。鲁班精神化异天下,厚重克己;鲁班文化修德建业,成己达人。海门铁军沿着鲁班留下的足迹前行,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建百年精品,树行业丰碑。至2019年,海门累计获得46个“鲁班奖”,其中总承包20个,参建26个。南通三建承建的中国援刚果(金)政府综合办公楼工程获得海门首个境外鲁班奖。
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拓展,建筑工程的不断扩大,建筑高度的不断上升,建筑难度的不断增加,海门铁军坚持学习新技术、推广新技术、运用新技术。基础围护技术、大体积砼浇筑及温控技术、粗直钢筋连接新技术、胶合模板的运用等几十项技术,都是在那个时候施工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的。
在上海,当人们仰视熠熠闪光的东方明珠这座跨越时空的巍巍建筑时,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主体工程出自海门人之手。东方明珠当年是开发浦东的启动项目,其塔高从地面算起是460米,当时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它结构严密,造型优美,在世界电视塔史上绝无仅有。这个结构复杂规模宏大的绝世佳作的主体工程“清包”被海门余东工程队中标后,1991年8月进场施工。他们攻破了一道道难关,当电视塔的塔尖升至460米顶端时,按预定工期提前了45天。上海东方电视台记者目睹这一感人一幕,及时做了报道:“如果说浦东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一片热土,那么江苏海门余东人则将是这片热土中的一个热点。”1995年10月,由国家外经贸委16家外贸专业公司联合成立的中国上海对外贸易中心股份公司投资5亿美元,并由美国设计的我国第一高楼——经贸大厦开工在即,经联合总承包主体工程的上海、香港及日本、法国四方反复协商,最终将钢筋混凝土工程交给已有高层施工经验的余东施工队。700多名员工,土洋结合攻克了一道道难关,运用新技术解决了安装钢平台、钢平台提升、巨型柱爬架安装、480吨平台悬空拆移等重大难题,在外方承建的前道工程误期100天的情况下,仍提前三天完成主体封顶。该项目负责人获得了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记功奖励。1997年10月,我们到浦东现场采访,登上这一世界第三高楼,听取了他们施工中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科学,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为人类注入了进步和文明,在市场经济的激烈角逐中,海门建筑企业家深知科技的份量,找到了这个竞争的焦点。他们不吝重金搞投入,不惜代价搞研发。1997年10月,海门建工集团北京公司出资24.8万元,将31位管理干部、施工队长、项目经理送进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深造,两年时间学习12门课程,每年有两个月集中听课,其余为自学,他们年龄大多在35岁至40岁之间。社科院研究生院按硕士研究生的教材为他们设置课程,当时在国内成为重大新闻被广泛传播。2019年,海门建筑创获国家发明专利34项,实施新技术示范工程5项,荣获国家级质量控制成果12项,参与主编省行业标准3项,位于全省县(市、区)建筑行业前列。
第三件“宝”:坚志赴事、迈向百年的产业情怀
海门人做事话那是那,信奉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正如海门先贤张謇曾说:“成就之大小,虽亦视乎才能境遇及其他种种关系,然果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无论成就大小,断不能毫无所成。”(江苏古籍出版社《张謇全集》卷四)在创办大生纱厂过程中,张謇遇到最大困难是资金匮乏,为筹集资金,他四处求援,却到处碰壁,仰天俯地,一筹莫展。但一连串的困厄,未能挫败他办厂的意志,他坚志赴事,终获成功。在通海垦牧公司创立之初,“既有盐灶之纠纷又有兵田之交涉”,“外弭群议而内迫工程,其间节节为难点处未暇殚述”,尤其是遇上六七十年未遇的飓风,连续肆虐了五昼夜,尚未竣工的海堤几乎前功全废。凭着他的顽强毅力和不屈不挠精神,领导员工与飓风、暴雨和海潮搏斗,经过10年奋战,终获成功。人们称赞他“意志坚强,勇决超人,有非达目的不止之气概”。
与张謇同乡的中南集团董事长陈锦石,1988年自筹了5000元,组建了一支28人建筑施工队伍去山东闯荡市场,一路艰辛、一路拼搏、一路壮大,历经30多年,集团现有员工10万余人,管理人员1.6万余人,2019年综合营业收入达2821亿元,业务遍及全国26个省、市及澳大利亚、阿尔及利亚等海外市场。集团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94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1位,中国建筑企业500强第8位。荣获鲁班奖25项、特别鲁班奖1项、詹天佑奖15项以及钢结构金奖、中国建筑装饰奖等国家级大奖50多项。中南集团在发展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许多曲折艰辛。原海门市委副书记曹建平著作的《情系中南》一书中,详细纪实了2005年陈锦石拿下南通项目的前后经历,他们挑战阳光集团、寻找合作伙伴、攻克资金难关、化解官司风波、再解配套难题等等,一关又一关,一难又一难,虽然没有烈火狂飙,钢血交飞,却有市场波诡云谲、风云突变、惊心动魄,终于踏平坎坷,为中南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机遇。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是传统建筑工地的写照。而装配式建筑则是另一番景象: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从流水线上造构件,到现场进行组装……工期短、污染少,节约资源和劳力,中南集团建筑装配化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10年,装配式建筑在国内还未起步的时候,由中南集团研发实施的中国首批4幢全预制装配式小高层住宅在海门建成。国家住建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时称,采用全预制装配技术建成的33号楼,结构体系预制化程度高,施工工艺先进,符合我国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对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的发展具有重要示范作用。但在之前,全预制装配式楼宇在中国是空白。2006年,中南集团在东南大学等高校的支持下,投资2000万元成立了全预制构件公司,引进澳大利亚康诺克公司技术体系,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集成创新,取得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了全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的成套技术,先后获得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并荣获2010年度“江苏省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2009年度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将房子建造全过程联接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实现开发建设、设计研发、生产加工、施工装配、咨询服务等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作为一个技术领先、国内一流的现代化企业和立足国内、走向世界的工程总承包集团,早在上世纪90年代,龙信集团在国内率先尝试全装修住宅总承包施工管理模式。他们参与主编的《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成为国家行业标准。由龙信陈祖新、陈雪涌等著作的《全装修住宅逐套验收导则》一书,引领国内建筑企业绿色发展的方向。他们开发的上海运杰城市花园、上海运杰河滨花园等全装修项目获得广厦奖、住建部3A级住宅性能认定、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等众多荣誉。龙信已成为行业内绿色建筑的领先者、装配式建筑的开拓者、全装修总承包的引领者和社区养老的探索者。
在这场“绿色革命”中,装配式建筑不是唯一的主角。被动式低能耗绿色建筑以其低碳节能、绿色宜居的高品质优势,获得了行业内外各界认同,成了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被动房”是指采暖和制冷最大程度地避免使用传统化石能源,仅靠建筑自身产生的能量以及合理利用再生能源就可满足室内微气候环境要求的舒适度的一种房屋。“被动房”一是极大地缓解社会用能压力;二是极大地提升室内舒适度;三是极大地节省资源,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正因为这样,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发展被动式房屋等绿色节能建筑”的要求。作为中国民营建筑企业创新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南通三建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践行新发展理念,针对不同气候条件,自主研发被动式建筑材料,推动“被动房”的本土化发展,实现了重大突破,成为全国首家掌握该技术的企业。南通三建投资开发了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产业园,总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已具备研发、设计、生产、施工、技术培训、运营维护一体化全产业链运营能力,成为国家住宅产业基地和江苏省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2020年9月28日,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20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南通三建控股有限公司荣列第140位,较上年提升10位,这是该公司连续15年上榜。面对新形势,以董事长黄裕辉为首的南通三建集团有限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高瞻远瞩地提出了“1235”战略,明确了“打造三建平台、进行资本化运作、全产业链经营”的战略定位,并不断改造升华为“围建而不唯建”的发展战略,以严谨精湛的工作作风、永不停滞的创新能力和真诚笃定的服务理念回报社会、回报用户、回报员工,为打造“百年三建”厚植基础。
历史如鉴,予人以思;文化蕴道,引人开悟。海门建筑从立足县内到出征大庆、抢滩上海、演绎“京”彩,从布局华夏到扬帆海外;海门铁军从个体泥木匠到集体合作化,从建筑民兵到铁军劲旅,从农民工到产业工人,经历了一个甲子的风云跌宕,在江苏、在共和国的建筑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未来如何?新时代的海门铁军,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