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南通海门:以制度创新驱动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长江口绿色发展样板区
来源:南通市海门生态环境局 发布时间:2025-10-17 字体:[ ]

近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公示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拟推荐名单,南通市海门区凭借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卓越成效成功入选。这片拥有61公里长江岸线和25公里黄海岸线的“江海门户”,正以扎实的生态治理成效和绿色发展实践,书写着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的生动篇章,为长三角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崭新标杆。

南通海门:以制度创新驱动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长江口绿色发展样板区187.png

投入超13亿元系统治理,打造长江大保护生态样板

作为长江入海前的重要生态屏障,海门区坚决扛起“长江大保护”的政治责任。近年来,全区累计投入13.4亿元开展系统性生态治理,推动沿江1公里范围内32家化工生产企业全部关停退出,腾退工业用地1290多亩,从根本上破解了“化工围江”的困局。通过持续攻坚,14条入江支流水质优Ⅲ类比例连续五年保持100%,青龙河治理工程成功入选国家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正面典型案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长江生态修复的示范项目。这些扎实举措不仅守护了一江清水,更推动了沿江区域的生态复兴。

南通海门:以制度创新驱动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长江口绿色发展样板区441.png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领先,构建全域智慧监管体系

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海门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截至9月30日,我区PM2.5平均浓度为25.0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7.1%,持续位居全省前列。更令人瞩目的是,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实现了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区科学布局5座区域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27.05万吨。同时,投资3800万元建设的海门港数字绿港项目,实现了空气质量、重点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全覆盖,织就了一张智慧环保监管网络。

南通海门:以制度创新驱动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长江口绿色发展样板区704.png

创新生态修复机制,建设美丽宜居家园

海门区在生态修复领域勇于创新。一方面,在全省率先推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劳务代偿”制度,并设立首个生态损害赔偿公益林,相关案例入选长三角区域典型,为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公众参与,创新搭建“环保老舅妈工作室”“围炉夜话”等平台,面对面倾听民意、共商环境难题,其高效回应群众诉求的经验获生态环境部推广。在这些扎实举措的推动下,海门的城乡环境持续改善:全区已建成美丽幸福河湖319条,生态河道覆盖率达65.8%,林木覆盖率23.84%,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91平方米,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达98.21%。这些数据背后,是海门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和扎实行动,让“推窗见绿、开门见园”成为市民的生活常态。

南通海门:以制度创新驱动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长江口绿色发展样板区1041.png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珍稀物种频频现身

通过系统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海门区已记录到1216种生物物种,生态系统的丰富度和稳定性不断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全区安装运行了国内首套伪虎鲸与江豚水下声学实时监测系统,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提供了科技支撑。蛎岈山湿地成功入选全国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近年来,青头潜鸭群游謇公湖、黄嘴白鹭现身蛎岈山、黄海“60只海豚结队群游”等生态奇观多次获得央视报道,这些珍稀物种的频频现身,成为海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生动注脚。

南通海门:以制度创新驱动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长江口绿色发展样板区1287.png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海门区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全区拥有国家、省级绿色工厂11家,省级绿色发展领军企业4家,形成了良好的绿色制造体系。其中,中天钢铁集团(南通)有限公司项目采用最先进的环保工艺,打造煤气零放散、废水零排放、固废零出厂的“三零工厂”,招商工业海门基地成功交付全球最大绿色环保型汽车滚装船,展现了海门制造业的绿色竞争力。通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已超过40%,在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3亿元,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17位,真正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从昔日“化工围江”的困境到今日“江豚戏水”的美景,从传统产业占比较大到绿色产业集群崛起,海门区用实践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此次成功入选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拟推荐名单,既是对海门过去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绿色发展道路的鞭策。海门区将继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海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