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海门:万吨应急水处理设施冲刺收官 为水环境安全筑牢“生命线”
来源:南通市海门生态环境局 发布时间:2025-08-26 字体:[ ]

8月21日,随着最后一个生化处理罐体焊接火花的熄灭,南通市海门东洲水处理有限公司的1万吨/日临时应急处理设施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作为保障区域水环境安全的“托底工程”,该项目主体结构两座4300立方米罐体已完成75%,预计本月底实现通水调试,为东洲水处理厂一、二期工艺提标改造提供关键过渡支撑。

南通市海门东洲水处理有限公司是海门区水环境治理的核心枢纽,服务面积达556平方公里,日均处理规模16万吨,覆盖海门城区及周边7个镇区。2025年,该公司启动污水处理一、二期提标升级工程,计划将一期MSBR工艺提标为改良AAO工艺,并强化脱氮除磷能力。然而,改造期间停水施工将导致2个月时间,每日约1.5万吨污水处理缺口。

海门:万吨应急水处理设施冲刺收官 为水环境安全筑牢“生命线”341.png

破解污水改造期处理瓶颈

“临时应急设施是污水处理改造工程的‘安全带’,确保停水施工期污水不溢流、河道不受污。”项目负责人指出,项目具有明显技术亮点,模块化速建与智慧管控双保障。在速建技术方面,采用分布式MBR膜生物反应器技术,集成预处理、生化处理及膜分离单元,较传统工艺缩短工期60%。罐体采用碳钢防腐材质,抗冲击负荷能力提升30%,确保出水稳定达一级A标准,同时配备智能监控,涉及进出水质在线监测系统(COD、氨氮、总磷、流量)及视频监控,数据实时对接监管平台,实现“超标即预警”。

海门:万吨应急水处理设施冲刺收官 为水环境安全筑牢“生命线”589.png海门:万吨应急水处理设施冲刺收官 为水环境安全筑牢“生命线”591.png

守护长江生态的“应急卫士”

项目投运后,可承接改造期间每日1万吨污水处理缺口,预计年污染物处理总量约为:CODcr 657吨、氨氮 36.5吨、总磷 9.5吨。这项应急处理设施增加了污水处理企业池容和处理能力,可以有效缓解汛期、雨季城区污水管网压力,降低主管液位高度,压降溢流污染风险,保障区域内多条重要入江支流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为长江大保护提供坚实基础。

政企创新联动跑出“海门速度”

该应急处理设施配套项目从方案提出到项目落地仅用时2个月,创下同类工程效率新高。值得一提的是审批提速,开通“应急工程绿色通道”,技术单位提供工艺优化方案,采用抗低温菌种保障秋冬季运行效能,实现“技术护航”。此外,在环境安全管控方面,开展了2次防渗漏环境演练,设置事故溢流池及返修池,实现“泄漏风险全封堵”。

从“临时应急”到“长效备用”

根据计划,该应急处置设施在完成改造过渡使命后,将作为海门沿江片区汛期溢流污染的常备应急防控力量。“我们预留了与永久厂区的工艺接口,未来可升级为调蓄池或深度处理单元,避免处理设施闲置。”海门生态环境局分管负责人强调。

随着最后一片组件的焊接完毕,这座“水立方”般的巨大罐体,不仅是技术攻坚的答卷,更是海门践行长江大保护的又一枚生态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