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中,包场镇以网格化管理为核心,串联起速度、温度与合力,构建起“精准化响应、个性化服务、多元化共治”的特色治理体系。从六甲社区的24小时解民忧,到长桥村的“红色网格”暖人心,再到港新村的“网格+志愿者”聚合力,一个个鲜活案例背后,是包场镇对基层治理规律的深刻把握与创新突破。
机制创新:打造“闻令即动”的响应闭环
“24小时解决污水外溢,这速度源于包场镇‘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的硬机制。”六甲社区居委会主任的话,点出了治理效能的关键。在包场镇,网格化管理绝非简单的“划片到人”,而是一套包含“走访排查—分级处置—跟踪问效”的全链条体系。
镇里为每个网格配备“走访日志+数字终端”,网格员每日采集的信息实时同步至镇治理指挥中心,中心根据问题性质分级派单——民生急事如污水外溢,直接联动建设、保洁等部门“先处置后报备”;复杂问题则启动“多部门会商”。这种机制让六甲社区网格员黄佳利在发现污水池外溢后,能迅速调动清淤力量,实现“从发现到解决不超过24小时”。
数据更具说服力:包场镇将全镇划分为119个网格,建立“15分钟应急响应圈”,今年以来网格上报问题处置率100%,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4.2小时,较传统模式提升3倍。这种“以快制快”的响应特色,源于包场镇对基层治理“时效就是民心”的深刻认知。
红色赋能:构建“靶向服务”的温情网络
如果说机制创新体现的是治理速度,那么红色赋能则彰显着治理温度。长桥村困难党员、退役军人江水生家的新井盖,不仅是安全设施的更新,更是包场镇“红色网格”精准服务的具象化体现。镇党委将“党建+网格”深度融合,推出“红色网格员”培育计划,优先选拔党员、退役军人担任网格员,让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在包场镇,“红色网格”的特色在于“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三单对接。以长桥村为例,网格员陆杰超为江水生解决水井问题,并非偶然——村里早已为全村127名特殊群体建立“暖心档案”,标注其生活需求、家庭背景甚至兴趣爱好。陆杰超的服务,正是对照档案开展的“定制化关怀”:既解决“水井安全”的现实难题,又通过“军旅故事”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
这种“靶向服务”模式已在全镇推广:老党员有“红色学习圈”,定期组织党史学习;退役军人有“就业帮扶岗”,联动企业提供适配岗位;独居老人有“每周一访”机制,确保安全无忧。今年以来,“红色网格”已开展精准服务460余次,让“组织温暖”可感可及。
多元共治:激活“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
港新村凹陷路面的修复现场,网格员戴燕缨与志愿者的协作身影,生动诠释了包场镇“网格为核、群众为基”的共治特色。港新村创新推出“网格议事会”制度,每月邀请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志愿者共商治理难题,而“网格+志愿者”队伍正是这一制度的实践载体。
港新村的巧思在于,不搞简单的“发动群众”,而是建起“参与有回报、服务有认同”的激励机制。志愿者参与路面修复、环境整治等工作,可累积“文明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或公共服务;村民提出的治理建议被采纳后,将纳入“乡贤智库”并公示表彰。这种“物质+精神”双重激励,让港新村的修复行动从“网格员号召”变为“村民主动参与”,仅今年就有20余名志愿者加入网格治理,形成“人人都是治理者”的生动局面。
从机制创新的“速度”,到红色赋能的“温度”,再到多元共治的“广度”,包场镇基层治理的特色,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具象化。通过将网格打造成“问题收集器、服务转换器、民心凝聚器”,这个海边小镇正用精细化治理,书写着新时代基层善治的别样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