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贯彻《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苏政办发〔2020〕82号)文件精神,落实《南通市市领导挂钩联系优势产业链制度》(通办〔2021〕27号)文件要求,根据区委区政府决策及我区产业链发展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聚焦优势产业链,以链长制推动,以强链专班支撑,大力发展现代家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先进金属新材料、高技术海工船舶、现代建筑、生命健康7大产业集群和先进钢铁材料、特种合金材料、数字通信及5G应用、机器人、汽车及零部件、高端成套装备、生物医药、生物安全及服务等12个产业链,实施优势产业集群“一群一策”,培育优势产业“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招引产业链重特大项目,推动全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深化“强富美高”新海门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突出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产品,推动一批具有较强集聚性、根植性、先进性,以及协同创新力、智造发展力、品牌影响力的优势产业实现卓越提升。
1.扩大产业总体规模。到2024年,形成3个1000亿级产业集群、2个500亿级产业集群、1个300亿级产业集群、1个200亿级产业集群。
2.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到2024年,全区规模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400家;工业应税销售翻番,年应税销售超亿元制造业企业200家,其中100亿元企业4家、20亿元企业30家;全区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3000亿元。
3.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到2024年,新增国家级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5家、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10个、省级以上智能车间4个。
4.强化产业组织水平。构建“一核双链”链式党建运行体系,到2022年,产业链党组织实现全覆盖;到2024年,产业链党建赋能实现进一步优化提升。
三、工作内容
1.梳理产业链发展现状。深入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剖析产业链长板和短板,以及产业链的龙头骨干企业、核心技术、主导产品、重大项目、重点平台、专业园区等情况,着力培育发展“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
2.梳理产业链堵点断点。协调市场拓展、国际物流、国产替代等问题,建设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
3.研究产业链图谱清单。制定产业链条图、区域分布图、重大项目图、重点企业图、产品品牌图,实施“挂图作战”。优化产业配套半径,建立龙头企业配套备选清单,确保极端情况下产业链安全畅通。
4.补齐产业链基础短板。推进产业链“卡脖子”技术攻关,引导产业链核心企业参与“揭榜挂帅”,实施一批关键技术项目和基础研究项目,推进产业链重构和国产替代。完善创新生态,营造创新氛围,争取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落户海门。
5.对接产业链重点企业。协调解决产业链发展规划、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创新、人才引进等重大事项。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并购、引进、参股等方式补链强链扩链,提高产业垂直整合度。
四、工作重点
1.组建联合党委。按照“一核双链”的要求,组建党建联盟,成立联合党委,在关键环节上组建攻坚型党小组,加快构建党建“内核”,驱动产业链“外核”高质量发展。
2.开展精准招商。广泛收集招商信息,持续优化产业链招商目录,通过产业链招商工作平台,实现招商资源、招商力量的精准投放。
3.狠抓项目建设。通过持续的项目建设,实现产业链规模的不断提升。
4.加快企业培育。实施大企业“领航”计划,培育一批掌握全产业链和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链主企业,打造一批品质高端、信誉过硬、市场公认的“海门精品”。
5.完善产业配套。鼓励中小微企业围绕大企业生产需求,提升协作配套水平,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大力发展为制造业企业提供采购、物流、分销等专业化、一体化生产性服务业企业。
6.提高智造水平。开展“智改数转”行动,大力发展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智能制造新模式。鼓励产业链企业与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度合作,打造数字化供应链。
7.优化企业服务。组建企业沙龙,搭建早餐会、直通车等企业平台,建设一站式、一网通企业服务中心,建立企业评价机制,重点制定落实《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实施方案》。
8.建设公共平台。建立产业链供需对接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打通产业供应链、创新链,促进龙头骨干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上下融合。
9.提升要素供给。重点做好土地、能耗、排放指标要素供给。
10.优化空间布局。打造“1+X”的产业集群空间布局体系,支持开发区依托招商局重工建设高技术海工船舶核心区、聚集通光、胜宏、华为、中软等项目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区;支持海门港新区依托中天钢铁和工业绿岛建设先进金属新材料核心区;支持临江新区依托东步洲科学城建设生命健康核心区;支持三星镇依托叠石桥家纺城建设现代家纺核心区;支持正余镇依托机器人小镇建设智能装备核心区;支持各区镇根据实际情况,建设“X”个产业链协同区,通过核心区与协同区的联动发展,努力打造“1小时产业链配套生态圈”。
五、工作机制
1.建立区领导牵头负责制度。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作为总链长,协调解决产业链发展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关键难题;区相关分管领导作为链长,指导和推动产业链发展。
2.建立产业强链专班制度。产业链牵头部门会同协同单位和主体区镇共同组建“一条产业集群、一位区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业务科室、一套工作方案”的运行模式,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协助链长抓好工作落实。由区委常委、副区长宋涯任区链长办主任、区发改委主任俞军任区链长办副主任,区链长办设在区发改委,负责扎口联系各专班,汇总有关情况形成工作简报,并报区四套班子领导。
3.建立产业链工作推进机制。明确“六个一”要求,每个产业链集群建设一个产业链发展核心园区载体,打造一个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梳理一批产业链企业库和项目库,形成一个产业链专属政策组合包,建立一张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短板长板动态表,设立一个产业链专项扶持基金。
4.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由区财政局负责,每年设立链长办工作经费,用于产业链年度工作保障。
5.建立考核评价机制。产业招商工作纳入区招商引资攻坚指挥部月度招商例会推进。产业强链发展年度考评结果排名前4的产业链工作专班,分别按创新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优胜奖的标准给予表彰奖励。区高质量发展考核设产业强链加分项,对牵头部门、协同部门、主体区镇给予加分奖励。区链长办每年评选10位优秀服务标兵,由区委、区政府给予通报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