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 > 计划总结
郭市长调研市住建局工作情况总结汇报材料
来源:海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发布时间:2020-02-07 字体:[ ]

2019年,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加快城市转型为主线,以推进北城建设为重点,以启动江海路快速化改造为突破口,聚焦“三城联动”以及重点片区、重点项目、重点环节,奋力开创城市建设的新局面。

2019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盯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攻坚克难,积极作为,扎实苦干,城建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北部新城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今年来,北部新城区塔吊林立、机声隆隆,市政路桥、安置房等工程全面开工建设。一是江海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先后完成前期8大重点保障工作后进入施工阶段,9月16日召开了开工仪式。二是区域内“九路一桥”工程进展顺利。其中北海路跨圩角河桥已经竣工,红海路、中海路、宏伟路北延已完工通车,狮山路、北城路、永盛路、日新路等主体工程完工,年底可实现通车目标,河海路、汇通路等也全面开工建设。三是安置房建设加快推进。目前,保障房集团在北部新城有都市五星西区、红海嘉园、都市五星北区、都市五星东区四个安置房项目,总建筑面积86.34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5596套,投资估算约36.28亿。都市五星西区、红海嘉园分别于2018年12月和2019年1月开工,计划于2021年3月和2021年4月竣工。都市五星北区7月份开工,都市五星东区已完成施工招标。

在大力实施北部新城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同步加快城市公共配套设施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北部新城区域规划建设5所幼儿园、3所小学、3所中学、3处邻里中心、5个公园、1所综合性医院等重点公共配套。其中位于日新路西、北海路北的北城小学规划设计方案初步成果已形成,目前正进一步方案设计深化过程中;位于宏伟路西侧的邻里中心方案设计已经启动,就建筑形态、经营模式等问题多次赴周边先进地区学习考察;中医院新院项目初步选址瑞江路西、红海路南、珠江路东、河海路北,占地面积约135亩。此外,项目招引工作同步展开,康佳华东总部和住宅地块经前期多轮磋商,土地已经顺利挂牌出让。“海门中心”超高层项目经前期几轮方案对接,目前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基本达成一致,规划条件基本编制完成。

(二)城市路网进一步完善

红海路西延、中南漫悦湾周边道路、北京路南侧辅道(江海路至海兴路)、闻海路、横一路、厂洪路已完工;丝绸路西延、济南路、北京路北侧辅道(海兴路至江海路)、恒园街、聚贤路、锦绣路、北城路等7个工程已完成水稳摊铺等节点工序施工,即将开展沥青摊铺。交通监控设施、公交站台候车亭工程有序推进。岷江路全线贯通工程上海路至南京路段已开展沥青摊铺,丝绸路至北海路水稳已完成,红海路至336绕城准备沥青摊铺,整体进度达到年底完工的计划目标。北京路西延工程富江路至浒通河段今年按照农路标准先实施了道路南侧辅道部分(宽8米),目前雨水管道完成60%,宋季河以东区域已按照标准断面进场施工。浒通河桥至叠港公路段已完成施工设计,目前正在进行施工招标。根据住建厅等六部门关于推进实施“停车便利化”工程的意见,组织完成了《海门市中心城区停车专项规划(2018-2030)》的编制工作,已报请市政府批准实施。

(三)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全力推进

编制完成《海门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全力推进城区“三河”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计划年底完成主体工程;日新河南段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启动,目前已完成南海路至南京路段的清淤工作,完成沿河排口普查和部分区域测绘,东恒盛、龙信广场、海南新村、海景小区等雨污混接点的整改,力争年底前完成部分排口的截污和驳岸工程;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东洲水处理五期工程土建工程已完成全部土建任务,计划2020年初完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6万吨/日。

(四)园林绿化完成目标任务

截至目前,已完成青溪园、岷江路绿化(南京路至红海路)、日新河绿化景观带、宏伟北路绿化、海兴路北延绿化、汉江路绿化、浦江东路绿化等20个绿化工程,新增城区绿化面积32万平方米;正在组织实施圩角河两侧绿化景观带、青年公园、肇州园、等8个绿化工程;海门河北侧绿化、北海公园、红海路绿化等9个绿化工程已完成施工图设计;府南地块绿化正在开展设计工作;江海路快速化改造绿化正组织设计招标。为年底确保完成新增城区绿化面积任务,各绿化工程正加快建设进度,按年度目标序时推进,截止12月底城区新增绿化面积可达60万平方米,超预定目标任务。以“EPC”模式高质量组织实施2019年城区绿化景观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大市树市花推广应用力度,重点打造岷江路榉树林荫大道、公园绿地榉树林荫广场、青年公园月季专类园,同步规划设计圩角河东侧月季科普园和宏伟路月季花道;全年已种植月季4万平方米、榉树5000株。

(五)老小区改造提质扩面

实施富民新村、复兴新村等9个老小区片区综合改造,提升改造1个省级宜居示范住宅区(金三角小区)。按照“提质扩面”要求,增加老小区改造资金、加大老小区改造力度、提高老小区改造品质,注重征询群众意愿,着力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的热点问题,改造范围涵盖安全设施、服务设施、公共设施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0%。省级宜居住区金三角小区,重点对小区宜居和适老化方面进行改造,使住区环境、活动空间、养老设施等明显改善。

(六)亮化水平不断提升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城区亮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紧跟市政步伐,同步跟进建设,确保新扩改建道路、小区装灯率保持100%。二是打造亮化景观,提升城市夜景,推进城区高层建筑、公园绿地、桥梁亮化工程建设。完成长江路及张謇大道沿线7幢国有建筑亮化工程,东洲河两侧、东海绿廊四个分区、青溪园、青西河两侧及东方绿园等绿地公园亮化相继通电亮灯,财富广场、金色维也纳高层住宅亮化提前改造完成,对电信大楼、青西河五座桥梁、电视塔周边及北京路周边垂直绿化和部分树木进行亮化,共计安装各类景观灯具18500多套。基本完成城区主要道路路灯LED节能改造工作。

(七)安居工程提前完成

我市2019年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任务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安置住房新开工4000套,基本建成2000套。截至9月底,已完成新开工6260套,开工率156.5%;已完成基本建设2134套,完成率106.7%;新开工和基本建成目标任务均已提前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开发建设安置房项目共23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0个,结转项目13个),总建筑面积443.62万平方米。13个结转项目计划年内竣工安置房5个项目,1个已竣工交付使用(怡和家园),其余4个项目(尚贤新村、龙江花园二期三期、文苑新村、嘉禾苑一期)正在配套工程施工,年内竣工。同时,为规范安置房建设管理和结算,出台《海门市政府安置房项目管理和决算暂行办法》。

(八)城乡融合有力推进

2019年,我市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共计355户(翻建新建144户,修缮加固211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6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89户,截至目前,已超额完成危改任务。依据《关于下达2019年农村“厕所革命”专项工作建设任务的通知》要求,9月上旬对各区镇231个行政村的农村公厕进行了调查摸底,农村公厕覆盖率约60%,并形成建设任务清单,于10月初下达农村公厕建设任务,全市共新建改造公厕81座(新建52座,改造升级29座)。目前,已完成总任务数的70%,其余正在施工中,年底完成该项工作。

全面开展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行动,不断健全和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序时推进区镇建成区剩余“六个必接”和60个行政村(实际实施63个村)的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工作领先兄弟县市。

(九)建筑业量增质优、稳中有进

截止11月底,全市完成建筑业产值1704.29亿元,同比增长15.1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136平方米,同比增长5.86%,计算劳动力平均人数33.42万人,同比增长8.36%,建筑业劳动生产率50.98万/人,同比增长6.27%,注册建造师6190人。全市建筑企业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品牌优势持续放大,市场领域不断拓展,建筑产业化现代化成效明显。我市建筑产业现代化高标准通过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验收;同时,中南集团、龙信集团作为省级集成应用示范基地,老年公寓、龙信家园三期、龙信广场一期作为示范项目一并通过了省专家组的验收。目前,我市共有2个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3个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1个省级示范建筑产业园区、10个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和10个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项目,位于全省县级市之首。

(十)房地产市场健康运行

今年以来,我市房地产市场总体销售良好,商品房去库存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房屋销售价格和销售套数均稳定在合理区间,房地产市场总体呈现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截止11月底,全市共计销售10396套,面积126.35万㎡,同比增长37.47%,销售金额177.17亿元,同比增长53.04%;市区共计销售9121套,面积111.45万㎡,同比增长53.49%,销售金额165.19亿元,同比增长58.38%。全市新批预(销)售商品房8754套,面积104.1万㎡,同比增长22.24%。市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14231元/㎡,环比减少11.02%,同比增长6.78%;不含全装修住房及别墅均价为8241元/㎡,环比减少8.66%,同比增长1.59%。

此外,物业、质监、安监、人防等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19年,我市被省住建厅、省财政厅评为江苏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云起苑项目获得我市首个德国被动房PHI证书,我市建筑业首次获得国外施工总承包鲁班奖,市住建局获得南通人防系统技能竞赛团体奖等等。

今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部分在建工程进展缓慢;养护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城区黑臭河道治理系统性强、难度大;城区防汛排涝形势严峻;PPP项目推进管理机制有待完善;质量、安全监督人员严重缺失,在岗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等等。产生这些问题有征地、拆迁原因,也有缺乏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不强的因素;有管理制度缺失,也有人员编制不足、无法满足日常工作需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