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来源:海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0-02-17 字体:[ ]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的决胜收官之年。展望2020年,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国际经贸摩擦将趋于长期化显性化,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从国内看,全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但同时我国经济增长回旋余地大,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从我市看,海门正面临百年未有之新机遇,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将溢出更多政策红利效应,随着北沿江高铁、南通新机场、通州湾新出海口等国家战略性工程的加速实施,海门战略叠加的政策优势、交通突破的枢纽优势、陆海统筹的空间优势更加凸显,海门有条件、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实现高质量发展。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系统性协调性,立足海门实际,202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亿元以上;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0%;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0%;

5.外贸进出口总额保持增长;

6.工业应税销售1460亿元;

7.注册外资实际到账3亿美元;

8.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于经济增长速度;

9.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7%以上;

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

11.万元GDP能耗下降率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12.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13.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完成省市目标任务;

14.地表水省控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完成省市目标任务。

现对2020年主要预期目标作具体说明:

(一)关于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主要考虑,一方面今年经济发展外部环境仍然趋紧,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为转型升级留出必要空间,目标安排不宜太高;另一方面6.5%以上的增长,与南通目标保持一致,既是符合现阶段特点的合理增速,又体现了不追求高速度、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的导向,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更加注重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增强发展信心。但是,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要实现6.5%以上的预期增长目标,必须付出艰苦努力。为此,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亿元以上为引导各方面持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综合考虑国家减税效应,财政收入难以保持较快增长,同时又要满足今后建设资金需求和民生刚性支出增长,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亿元以上。

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0%扩大有效投入是当前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举措,安排合理的投资增长十分必要,目前我市重特大项目储备不足,投资增长将面临一定压力。为此,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突出抓好产业投资,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力度,推进工业设备投资和智能改造投资,顺应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趋势,抓好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项目投资,力争全年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5个。着力抓好中天绿色精品钢、招商局豪华游轮、振康机器人科创园等一批重特大项目。推动国有土地房屋征收,加快推进北沿江高铁、崇海通道等重大项目的筹建,推动国省干线、江海路快速化改造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抓好体育中心、文化中心、东洲仁恒学校、海门中学综合楼等一批民生项目。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有效扩大民间投资规模。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0%展望2020年,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全市消费品市场增长,传统零售业转型发展较为曲折,限上企业对拉动消费增长的支撑作用逐步弱化。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性作用,安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略高于GDP增速。为此,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保证基本消费经济、实惠、安全,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打造旅游、文化、体育、养老、家政等特色消费载体,促进消费升级。鼓励传统商贸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加快传统商贸转型。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设放心消费环境。

5.外贸进出口总额保持增长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外贸形势不容乐观,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趋于平稳,传统行业出口增速放缓;同时我市外贸企业基本面相对稳定,有望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为此要进一步做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加快推进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探索发展“互联网+外贸”跨境电商新模式,加快跨境电商产业中心投入运营,依托国际物流园区建设,引进50家以上跨境电商企业。

6.注册外资实际到账3亿美元。内外部形势依旧严峻,跨国投资意愿不强,增资项目较少,3亿美元的实际到账外资与去年目标一致,保持总量目标稳定。

7.工业应税销售1460亿元。工业经济的稳定增长是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以“产业、产品、企业、企业家”为重点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确保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提质”。为此,要围绕“3+3”产业,进一步壮大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规模,推动现代家纺、现代建筑、电子信息三大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依托足球小镇,家纺小镇等特色小镇,生物医药科创园、江海商务大厦等特色集聚区建设,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承载平台。持续做强豪华邮轮、机器人两大地标性产业,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发挥中天精品钢、中航轻合金等旗舰项目的带动作用,加快壮大我市的新材料产业规模,加快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进一步落实“1532”工业大企业培育,推进做好小进规、龙头培育、百强评比、建筑制造业回归、成药企业、总部经济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激励企业扩大规模,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家。引导企业深耕细分领域,打造更多单打冠军和行业小巨人。引导企业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力争培育市级以上智能车间2家,省、市首台套产品3个以上,星级上云企业20家。进一步落实“张謇式”优秀企业家培育政策,深化挂钩联系。成立市服务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十个一”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充分激活全市经济发展的活力。

(二)关于转型升级预期目标

8.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7%以上主要是突出科技创新导向,通过狠抓科技创新关键指标,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此,要围绕“3+3”产业,集聚科技资源,激发创新活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将海门逐步建设成为长三角较具特色的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和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强化创新主体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40家,力争培育瞪羚企业、科技型上市(挂牌)企业1-2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组织开展小型国内科技合作不少于20次,新增产学研合作实施项目80项。加强创新创业的载体建设,培育海门市级以上众创空间2家,新增南通市级以上研发机构18家。积极推进国家、省“双创计划”等高端人才的集聚。做好2020年“东洲英才”引进计划的实施和第二批优秀乡土人才评选,助推“东洲雁归”“蓝领振兴”等人才工程的深入实施,全方位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

9.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改善完成省下达任务。作为四大约束性指标,每年目标任务均由省分解下达,年度目标为完成省下达任务。为此,我们将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强化项目源头控制,严把高能耗项目准入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健全完善污染防治工作长效机制,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抓好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燃煤锅炉、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等综合整治,完善全市大气质量监测监控体系。严格落实“河长制”,统筹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力争到2020年底,全市地表水省考断面水质优Ⅲ类比例100%。狠抓长江大保护,优化沿江产业布局,确保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审计报告反映问题整改落实到位。全面推进和落实安全生产整治工作,确保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三)关于民生改善预期目标

10.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受宏观经济下行、实体经济经营困难等因素影响,居民收入要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困难较大。为此,我们将深入落实富民增收五大行动计划,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增收长效机制,释放富民惠民效应。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发展壮大富民增收载体,保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

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考虑到2020年实体经济仍然面临诸多困难,相关行业的稳岗压力有所上升,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压力依然不小,目标安排与去年保持一致。为此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举办各类特色招聘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重点群体职业培训专项行动,确保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万人;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融资服务、政策落实等“一条龙”服务,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落实力度,力争全年新增创业3000人,带动就业1.5万人,新增发放富民创业贷款2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