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通市海门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南通市海门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4-01-12 字体:[ ]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质量发展争先进位总目标,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的重大任务,深入开展主题教育,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推动经济运行提质增效、科技创新提档加速、城乡发展提级扩能、民生保障提标扩面,“一示范四城市”建设扎实推进。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不变价)1690亿元,同比增长6%(预计,下同);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0.7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2亿元,增长6.5%左右;

——外贸进出口总额360亿元,增长4.6%;

——规上工业应税销售1480亿元,增长15.9%;

——注册外资实际到账3.2亿美元;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46万元和3.6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7%;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8%;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1.2%;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万人;

——节能减排、空气质量和地表水水质完成省市目标任务。

对照区十八届人大第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14项主要指标有9项达到或超过预期。受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经济运行呈波浪式恢复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预期5.28个百分点,但省市重大项目持续保持南通前列,项目储备较去年有所增长;注册外资实际到账低于预期0.6亿美元,但基本保持稳健态势,总量保持南通七县(市、区)第二;规上工业应税销售增速低于预期14.1个百分点,但增速保持南通七县(市、区)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低于预期0.05个百分点,但省重点监测企业研发投入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低于预期4.8个百分点,但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群体不断壮大,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1家,创历年新高。

具体来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六个特点:

(一)经济运行回升向好。惠企政策有效落实。深入落实各级惠企政策,配套推出“制造业倍增和服务业繁荣若干政策补充意见”“稳岗留工实施细则”等系列文件,全年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达11亿元。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完成工业开票销售1765.6亿元、增长14.9%,工业用电量75.5亿千瓦时、增长3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6.8%。服务业稳步恢复。完成服务业开票销售917亿元,规上服务业重点行业营收72.2亿元、增长3.6%,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50家。建筑业克难前行。出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意见,调整优化促进房地产市场政策措施,建筑业总产值超2000亿元。“保交楼”工作有力推进,9个项目已复工8个。消费活力有序释放。建成全国首批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领跑县”,引进黑鲸、一绪寿喜烧、资生堂等9家品牌首店、网红店,福朋喜来登酒店开业运营,举办促消费活动100余场次,滚动发放助力券400万元,带动消费3.14亿元。师山广场文旅“running”夜入选“江苏文旅消费热力榜”文旅消费热门新场景,张謇历史人文记忆轴重要节点项目竣工开放。

(二)发展活力持续迸发。重大项目有力推进。举办存储产业创新大会等精准化招商促进活动50余场次,新签约并注册投资超5亿元内资项目45个、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12个。38个项目列入省市重大项目清单,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超210%。认定科创项目149个,完成南通加压任务。产业体系持续优化。实施制造强区、服务业繁荣发展等方案,获评省制造业智改数转成效明显地区,推进企业培育三大专项行动,当升科技获评江苏省优秀企业,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2家,新增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5个、五星级上云企业2家,新增省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2个。企业上市稳步推进,新增过会企业2家。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入选江苏省创新型示范区建设名单,有效高企数达339家。澳斯康成为南通首家中国独角兽企业,招商局重工获南通首个省重大战略产品创新“揭榜挂帅”类项目。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去筹转正,沈化测试和海赛未来列统省新型研发机构,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企业技术中心4家。新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31人,新增省“双创”人才32人、“双创”团队5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1件,通光线缆和招商局重工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三)改革开放深入实施。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企业和个体户实现跨区一次办理迁移登记、营业执照“长三角一网通办”。上线“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组合开户服务,全程电子化登记率达95%。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1万户、增长74%。营商环境不断提优。推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举措“70条”,实施“双驻点双挂钩双推进”机制,组建政策宣讲团,开展服务企业百日大走访等活动,精准对接企业诉求。跨江融合再上台阶。“一办一处六组”高效运作,积极争取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签约沪苏地区重大项目42个,其中超50亿元项目2个。对外开放稳健发展。获批全省首份印尼RCEP原产地证书,全省率先开展超大件货物“抵港直装”作业模式,当升科技成功获评海关AEO认证企业。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超360亿元,培育省内外贸一体化试点企业4家、江苏省级国际知名品牌2个。

(四)城乡品质稳步提升。综合交通加快构建。南通新机场配套先导工程长江路北延项目建设有序开展,北沿江高铁、海太长江隧道(公路部分)建设顺利推进。疏港铁路一期建成,洋吕铁路先导段试运营。通常高速通州至海门段工可报告通过省级审查,如通苏湖城际铁路可研报告明确增设海门南站,南通绕城高速完成总工序80%,通扬线通吕运河航道整治完成总工序50%。城市面貌不断出新。府南220KV电力管廊工程等10个城建重点工程项目快速推进。新增城区公园绿地3.83万平方米,新增小游园1个、小微空间9个。5个老旧小区(片区)改造任务顺利完成,19台加装电梯项目投入使用,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000个。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5380套、基本建成4448套。城区“三河”黑臭水体治理工程获评中国“全域海绵”典范项目,图书馆项目获评“中国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项目”示范工程。乡村振兴深入实施。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3万亩,粮食保持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新增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1个、省示范家庭农场2家、省农业品牌精品培育企业3家。入选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获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五)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长江大保护持续深化。建成全省首个生态修复公益林,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绩效全市领先,实施江海堤防提升工程25.28公里,百年一遇防洪标准堤防占比超80%。污染防治成效巩固。大力削减污染物排放,强化扬尘管控措施,高标准推动“无废城市”建设,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27.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2.2%,市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重要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淘汰任务超额完成,获评“江苏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进步奖”。绿色发展高效推进,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省绿色发展领军企业3家,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330兆瓦。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有序落实,改造农村户厕1.98万座,整治“三棚”和破旧建筑2.7万座,新建分散农户生活污水处理设施8515户,新增省特色田园乡村2个,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达96%。高水平推进区域治水,获评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区,县乡生态河道覆盖率提升至60%,农村河道长效管护全省领先,海永小流域获评省级生态清洁小流域。

(六)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富民增收拓展提升。全面推进稳就业、保就业工作,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形势平稳,全年城镇新增就业约1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060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450人。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农村产权线上交易全面开展,全年累计交易项目1047个,溢价率4.4%。社会保障筑牢底线。民生保障持续提升,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2%。持续推行全民参保计划,新增参保1.4万人,发放城乡低保金超1840万元。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通过现场评估,新增全国优秀单位、省“双减”示范创建学校各1个,获评省融合教育示范区。“全域15分钟医保服务圈”基本建成,区人民医院创成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新增省中医重点专科2个。紧密型医共体深入推进,省级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实现全覆盖。“一老一幼”建设持续推进,每千人口托位数增至3.75个。区域治理精准精细。入选全国县域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试点地区,获评省级安全发展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地区。“智慧国资”先进做法全省推广,地方债务化解扎实推进。“五社联动”创新模式获评全省试点,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三级体系建设全面启动。政务服务热线群众综合满意率达97%,“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总的来看,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全区上下紧紧围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目标,精准施策、攻坚突破,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但也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依然较大,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市场主体预期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有待加速,民生领域、社会治理的短板弱项有待补齐突破。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当前,从国际经济形势看,主要经济体复苏势头仍然较弱,全球贸易持续放缓,产业链重构仍在进行,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大。从国内看,经济恢复呈现波浪式、曲折式前进的特征,国内需求持续恢复,企业效益改善,市场信心逐步修复,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从我区看,随着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海太长江隧道、北沿江高铁等重大交通工程的加速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带来的红利效应将持续显现,海门正处于战略机遇加速转化的窗口期。我们将聚焦高质量发展持续争先进位总目标,深化“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服务业发展攻坚年”“能力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当好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领跑者,锚定“一示范四城市”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海门新实践走深走实。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系统性协调性,立足海门实际,2024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亿元;

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

5.外贸进出口总额370亿元;

6.规上工业应税销售增长21.6%;

7.注册外资实际到账3.2亿美元;

8.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9.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85%;

1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2%;

1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万人;

12.PM2.5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完成省市目标任务;

13.地表水省控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100%。

现对2024年主要预期目标作具体说明:

(一)关于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是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二是体现“走在前、做示范”的目标追求。坚持创新驱动,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重要支撑,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保障,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入推动数实融合发展,持续激活消费潜能,有效夯实“一示范四城市”建设的经济基础。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亿元。强化依法依规征收,坚持服务发展、培植财源与组织收入、提高质量“两手抓”,增强非税征管力度,全力以赴稳住收入盘子。提前谋划做好项目储备,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支持,运用政策性工具撬动社会性资本联动投入,切实保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扩大有效投资是拉动内需增长、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着力点,因此,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着力招引和建设一批与“3+2”主导产业契合度高的重大项目,确保全年签约重大内资项目不少于60个,其中50亿级6个、100亿级2个;新开工5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不少于30个,竣工达产项目均不少于20个。推动振江新能源、上海电气、米谷新能源等省市级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力保障北沿江高铁、海太长江隧道(公路部分)建设序时推进。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充分利用“元旦”“春节”“五一”等重要消费时间节点,继续开展各种让利优惠促销活动,打响“约惠海门 品质生活”促消费活动品牌,提振消费信心,恢复市场活力,推动消费市场持续繁荣。积极推动文旅产业提质扩容,大力推进张謇历史人文记忆轴和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节点项目建设,积极打造一批符合当下潮流、具有高辨识度和市场发展潜力的文化IP,培育一批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业态。

5.外贸进出口总额370亿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3.2亿美元。持续扩大双向开放,深化“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海外仓+产业带”联动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外贸进出口便利度,积极推动企业争创海关AEO认证企业。加大企业培育扶持力度,全年力争外贸进出口超20亿元企业5家,积极挖掘外贸新动能、新增量,培育内外贸一体化试点企业不少于20家。以外商投资质量提升为目标,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全年签约总投资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不少于15个。

6.规上工业应税销售增长21.6%。受产品价格下降、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发展仍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因此,要深入落实制造强区方案,实施龙头企业崛起、规上企业追赶、小微企业成长三大专项行动,力争全年培育应税销售超20亿元大企业(集团)20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超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着力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培育列入省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和市级以上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各3个。引导企业智改数转,力争全年新增市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工厂)8个。

(二)关于转型升级预期目标

7.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85%。科技创新是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引擎,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要紧抓江苏省创新型示范区建设契机,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鼓励企业参与揭榜挂帅攻关项目,着力提升全域科技创新水平,全年新增省级以上科创载体5家、市级企业研发机构18家。实施“科技成果直通车”行动,全年组织各类产学研活动不少于20次,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不少于200项。积极实施省“登峰计划”“双创计划”和“333”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工程,深化落实“521”东洲青年英才培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人才保障水平。

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2%。健全创新型企业链式培育模式,构建“科创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型领军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的成长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核心技术、持续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大且前景广阔的科创型企业。强化科创项目招引,全年确保招引认定重点科创项目不少于150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依托高新技术企业诊断分析平台,“一企一策”开展精准培育,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65家。

9.PM2.5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地表水省控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完成省市目标任务。三大约束性指标的目标任务均由省市分解下达,年度目标即为完成省市下达任务。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全力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持续提升大气环境综合治理,紧盯工业、移动、扬尘和生活四大污染源,进一步扩大整治范围,确保站点微环境长效治理取得新突破。强化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加快不稳定断面支流整治,优化水质预警机制,市考以上断面优Ⅲ类比例保持100%。稳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从严把好项目环境准入关口,狠抓工业企业污染减排,加大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等绿色制造企业(园区)培育力度,加速提升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水平。

(三)关于民生改善预期目标

10.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大力实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五年倍增”“城乡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把产业富民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定不移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全力以赴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持续拓宽城乡居民的收入来源。完善协调配套的分配制度体系,优化收入增长机制,推动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有序开展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区建设,积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提升农民增收能力,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机制,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万人。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基本的民生,积极争创全省高质量就业先行区。完善人力资源精准供需对接平台,积极拓展劳务合作基地,着力抓好农民工、退役军人、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全年确保提供就业岗位超3万个。进一步打造“东洲雁归”“人才夜市”活动品牌,深入实施技能提升行动,全年开展就业技能培训2000人,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700人。深入开展创业培训、富民创业担保贷款等创业富民活动,全年培育自主创业2000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