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上午,在海门蛎岈山国家级海洋公园附近海域,8个牡蛎礁修复试验礁体被投放入大海中,通过探索建设海洋“生态公寓”,保护近海生物多样性、修复海岸带生态系统、促进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蛎岈山牡蛎礁修复试验现场
早上九点多,一艘运输船缓缓驶入指定海域,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船上的起重机抓起一个个巨大的空心球形礁体,陆续精准投至海底。这些牡蛎礁修复试验礁体上部直径0.5米、下部直径1米,总高度1.2米,每个礁体重量约0.5吨。
牡蛎礁修复试验礁体是一种通过后期设计和投放的生态工程结构,可以通过模拟天然牡蛎礁的功能,修复退化海岸带生态系统。
为保证此次修复试验的效果,江苏海门蛎岈山国家级海洋公园管理处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牡蛎礁研究团队制定了系统的修复试验方案,通过在蛎岈山海域陆续投放球形礁体,首次开展球形牡蛎礁修复试验,探索建设海洋“生态公寓”。“此次礁体投放是蛎岈山海洋公园牡蛎礁修复试验项目实施内容之一,这个项目包括礁体制作、礁体投放、跟踪监测三部分。”江苏海门蛎岈山国家级海洋公园管理处主任华智介绍,本次投放共设置3个投放试验点,其中试验点1和试验点2为牡蛎礁侵蚀防护试验点,试验点3为牡蛎礁修复试验点。
江苏海门蛎岈山国家级海洋公园的主要保护对象为牡蛎礁生境及其生物资源,蛎岈山牡蛎礁内主要分布有熊本牡蛎、近江牡蛎、密鳞牡蛎三种牡蛎,目前分布于潮间带区的主要造礁牡蛎为熊本牡蛎。经中科院南京地理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实地考察论证,蛎岈山牡蛎礁是我国目前已知仅存的潮间带天然活体牡蛎礁,有着1700余年的地质年龄,被誉为海洋生物界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唯一、世界罕见的海洋奇观。
近年来受海浪侵蚀影响,蛎岈山东侧和东北侧自然牡蛎礁体侵蚀较为严重,礁体不断向南后退,长度明显减少,环环相扣下的连锁反应,让开展牡蛎礁生态保护与修复成为必然之举。在严重侵蚀的岸段投放球形礁体既可作为牡蛎的附着基,也可以发挥防波消浪功能,保护蛎岈山的天然牡蛎礁。
为更好地管理礁区和检测礁体修复情况,接下来,管理处将委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专业单位进行生态修复的跟踪监测和管理,每季度开展一次,整个周期持续三年。“我们主要开展三个方面的监测,第一个方面我们会用无人机和地面测绘两个手段来观察礁体投放后蛎岈山自然礁体的侵蚀变化状况;第二个方面我们会通过抽样方法来调查球形礁体上的活体牡蛎的附着和生长状况;第三个方面我们会通过一个生态调查的方法来监测这个礁体上其他海洋生物的一个栖息状况。”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全为民介绍,基于接下来三年的监测结果,研究团队会对本次牡蛎礁修复试验项目的成效进行整体评估,总结经验,从而为下一阶段的牡蛎礁修复工程做好技术储备。
蛎岈山海洋公园牡蛎礁修复试验项目的实施,是对牡蛎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有益探索,有助于提高蛎岈山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为更多的海洋底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栖息和繁衍场所,助力海洋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实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