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镇动态
四甲有条传奇碎石街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4-09-20 字体:[ ]

海门区四甲镇是通东的古镇之一。它位于运盐河南岸,东起大余桥,西至沈士义大宅(棉纺厂),有一条长约1公里,宽约3公尺,用无数碎石块铺成的鱼脊形街道,两边曾经商铺林立,这是一条有传奇色彩的碎石街。

清嘉庆、道光、咸丰以至民国初为兴旺时期。街道两边有老同泰、曹恒兴酒坊、孙庆和酱坊、永安泰猪行、朱义顺京广百货,朱顺记、孙德兴、洪正大南北杂货,翟恒兴、许顺和、许仁泰粮行,长春堂、回春堂、正一大药店和染坊、铁店、竹厂等大小店铺200余家。当年,这是一条闻名通东的商业街。

乾隆初年(1736),通源商人建议于四甲镇开坝,运河船只过坝可直达通源镇往南通往下沙。四甲百姓不同意,四甲姜姓多,五甲、六甲许姓多。纷传有位许三元者带头开挖三甲坝,一夜成功。姜姓中有位地方士绅向通州府告许姓私开河坝,知州批示:“闭三甲,开四甲。”许姓败诉。四甲坝开成后,沟通南北水运交通,杨、宁、芜外商纷纷来此租屋设铺,本地商人亦纷纷开设酒、茶馆等服务商业。四甲坝渐成集镇,四甲坝就此得名。四甲因此成为通、如、海、启交通枢纽,是通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这条鱼脊形碎石街成为通东地区的中心街。

俗话说:“富而思善”。四甲街道的商人、士绅们经商发了财,就想行善积德。在旧社会,里下河地区的灾民流落到四甲碎石街,行乞讨饭。碎石街上许多商铺主人在自家的店门口摆上粥盆或粥桶,并放上碗、筷,让行乞的灾民自行吃粥。有的人几天没有吃到东西,肚子饿得走不动,见到热腾腾的米粥,就狼吞虎咽吃了起来。店主人对他们说,慢慢吃,吃饱再走。有的商铺主人虽然没有在店门口摆粥盆和粥桶,但如果有乞讨者冻得发抖,好心的店家会送上旧棉袄或旧棉裤,行乞者磕头道谢。这条碎石街被人们称为慈善街。

素有小南通著称的四甲文化事业发达,历史悠久。清同治七年(1865)建有东渐书屋,清末民初,将东渐书屋四合院改为第三高等小学。这是通东地区“废科举,倡新学”最早的一所学校。现在的四甲中学就是在早年东渐书屋校址上建立起来的,75年来培养了数万人才。

四甲有红色的革命遗址。民国十六年(1929)冬,党中央决定在苏北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民国十九年二月六日,通海特委在四甲草蓬镇西市梢召开大会,正式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江苏第一大队,任命俞金秀为大队长,政治委员仇恒忠、李超时,下辖三中队,会上有60多名青年报名参军。红军不断出击,攻打二窎、北兴桥、四甲坝、余东、汤家苴等地,大小战斗数十次。

四甲又是一个庙宇众多的古镇。其中四甲庙最大最早。它座落在鱼脊形碎石街原东高桥河北,原镇北村二组,占地10亩左右。一株历经400年沧桑的银杏树便是它的显著标志。四甲庙规模宏大,东西宽约60公尺,南北长百余公尺。庙房共五埭,有前屋、正殿、中心殿、后殿、左右偏殿,形成五进四天井格局。庙门前面各有一口“太平井”,一口淡的,一口咸的。民国八年(1919),碎石街上乡绅出资,请来九名苏州泥塑艺人,给300余尊神像重金身。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鱼脊形碎石街上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出会”,是日,碎石街两旁站满了大人小孩,观看“出会”景象。庙会上有民间歌舞、杂技表演、提花篮,桃花担、荡湖船、蚌壳精、舞龙行、踏高跷等,鱼脊形街上热闹非凡。有人把碎石街喜称为文化街。

四甲人民有爱国情怀。民国二十七年(1938)12月22日,日军石原大队竹口中队100余人首先侵占通东重镇——四甲古镇。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接着占领了美、英、法、荷在远东广大殖民地,在四甲的日军散发了许多传单给碎石街上的商店。商店的主人们不愿为日军宣传珍珠港事件,把传单丢出门外。日军牛尾率领数名日军及伪区长许汉明,翻译张锡范来到碎石街西边,发现传单被丟在地上,大为恼火,命令两名日军到店提了两桶火油,浇到林家店铺的排门板上,要把碎石街西半街房屋统统烧掉。牛尾强令每家派1个人,共50余人到伪区公所场集中,架好机枪,准备扫射,居民们作好了与日军拼死斗争的准备。翻译张锡范见势与牛尾解释,请牛尾不要小题大做,扰乱人心,这才平息了传单风波。

一波刚停,一波又起。碎石街上的几名进步士绅和商家店主商量好抵制日货,全街居民不买日货。碎石街上的几家布店不卖洋布卖土布,乡下织布妇女把一捆捆各式各样的家织布卖给商家,全街涌起了买中国货不买日货的热潮。共产党余西区指导员樊加宗装成农民模样来到碎石街,看到老百姓抵制日货,欣喜地说:“碎石街成了爱国街”。

这条鱼脊形碎石街,见证着四甲大地270余年苦乐年华的历史,也将见证着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