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南通市幸福街道文俊村社区10余名党员、群众代表来到海门街道文俊村开展清明寻根红色印记活动。两地村居工作人员、党员、居民代表以革命先烈王文俊为精神纽带,通过红色教育、实地观摩与经验交流,共话乡村振兴新路径。
活动中,两地党员、村居干部代表整齐列队于纪念碑前,深深缅怀烈士王文俊。海门街道文俊村第一书记孙玮向大家讲述了“两个文俊村”的历史渊源:“幸福街道文俊村社区是烈士牺牲地,海门街道文俊村则是烈士的出生地与安葬地。同名同源的背后,是革命精神的赓续传承……”烈士王文俊原名周静秀,1922年出生,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城闸区武工队长、区委书记,带领群众开展抗日斗争。1947年,他在开展革命工作时中了敌人的埋伏,不幸牺牲。幸福街道文俊村社区党总支书记马锋表示:“‘文俊’二字是两地共同的精神符号,我们要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一旁的海门街道文俊村党总支书记朱裕菊也感慨道:“这是历史的巧合,更是使命的召唤。”
说起两个“文俊村”是如何“相遇相识”,还要从4年前说起。当时,幸福街道文俊村社区在追溯烈士王文俊历史时,无意中在网络上搜索到,在海门也有一个文俊村。马锋说:“当时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联系了海门的文俊村,没想到我们的名字都是出自同一个烈士。”有了这一层关系,双方自然而然地开始了频繁的交流、学习。2021年4月初,双方第一次联合开展党日活动,并于当天签订了党建共建协议。
今年3月21日,海门街道文俊村党员、群众代表前往幸福街道文俊村社区学习、交流,在幸福街道“幸福田园”农业基地,大伙见证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朱裕菊赞叹:“这片曾经的搬迁闲置地块,如今已发展为集农业休闲、科普教育、劳动实践于一体的多功能基地。”
这次,幸福街道文俊村社区的党员来到海门街道文俊村,除了缅怀烈士,还一同走进了文俊村新型合作农场,在田间地头观察小麦长势,并听取了文俊村“积分制”治理、“乡音课堂”宣讲等特色做法。海门街道文俊村老党员施云石介绍道:“过去我们村道路泥泞、产业单一,如今通过新型合作农场和环境整治,村民收入翻番,日子也越过越好。”
随后,双方在红色教育、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马锋表示:“未来,两地将以烈士精神为纽带,让红色基因转化为发展动力,共同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让振兴成果惠及更多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