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第37个爱国卫生月如期而至,今年的主题是“爱卫新篇章 健康‘心’生活”。爱国卫生月已不仅是美化环境,还开始聚焦大众心理健康,一场守护心灵净土的行动正在拉开帷幕。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关于精神卫生的消息令人瞩目:2025年至2027年是国家卫健委确定的“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全国有3000所左右的综合医院可以提供精神卫生方面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力争到今年底每个地市设置一个心理门诊或者睡眠门诊,向公众提供更加便利的精神卫生服务;5月1日前,将推动全国统一使用12356心理援助热线,提供精神卫生方面的服务……这些温暖举措,如同星星之火,在让爱国卫生行动实现由城乡环境整治向聚焦心理健康跨越的同时,点亮了人们的心灵夜空。
全民“心”动,我们会面临诸多挑战。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升。部分地区由于资源匮乏,心理健康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许多群众对心理健康问题存在误解,从而延误治疗。此外,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人才短缺,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以心理咨询师为例,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持证专业人员数量远远不足,导致许多需要帮助的人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
全民“心”动,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发力。今年爱国卫生月,全国爱卫办要求各地强化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在爱国卫生月期间集中开展健康科普,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这就需要全社会聚焦心理健康,践行“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营造全民关注心理健康的氛围。春日暖阳里,妇女儿童心理健康课堂在社区开讲,让心理健康知识不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指引;在医院的心理咨询中心,专家一对一为市民答疑解惑,使其在交流中找到情感共鸣;社区志愿者教老人用智能手机与远方的儿孙视频,缓解焦虑情绪……从政府部门到志愿者,都应努力让健康中国的版图闪耀人文关怀的“心”光。
全民“心”动,应勇于正视自我。对于个人而言,应当积极参与爱国卫生月活动,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合理饮食等,这些看似平常的“琐碎小事”都有助于维持心理健康。当遇到心理困扰时,不要讳疾忌医,要直面自己的内心,勇敢地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爱国卫生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注心理健康的契机。守护大众心理健康,既是对爱国卫生运动内涵的丰富和拓展,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健康中国正在书写有温度的新篇章,这场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定能让每个人在时代列车上安顿身心,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