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号称“万里长江第一隧”的海太长江隧道开工,这是海门交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喜事,更是海门跨江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件大事。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十分关注家乡的交通建设和经济发展,作为海门人的他对这条家门口过江通道的建设十分看好,更为家乡今后的发展前景叫好。
陆挺说,作为海门人,内心对建设这样一个通往苏南、通往上海的通道期待已久。海门和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海门人大多有上海亲戚。记得小时候去上海,要在青龙港坐船,到上海十六铺码头要六七个小时,后来有了苏通大桥和崇启大桥,两三个小时可以到上海。海太长江隧道建成后,10分钟就可以跨过长江,再加上海门和上海的城际高铁开通后,半个小时就可以抵达上海市中心,这样海门与上海和苏南将真正实现同城化,海门的发展前景让人激动。
建设海太长江隧道,陆挺认为意义非同寻常。首先,对南通和海门而言,海太长江隧道等大型工程建成之后,海门的区位就更加接近昆山等苏南城市了,而且海门还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正在筹建的南通新机场就在海门和通州的交界处;海门既靠江又靠海,有自己的港口;海门腹地大,可用的土地尤其是沿江沿海的滩涂资源很丰富。其次,对区域经济而言,海太长江隧道上游不远处的苏通大桥确实早已不堪重负,崇启大桥有些偏远,长江入海口附近已有的过江通道是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仔细看一下地图就知道,海门是连接苏北和上海的一个理想通道,将来的使用率可能会高于崇启大桥。从国家整体的交通规划来看,一条长江连接近半个中国经济和数亿人口,是世界上最黄金的内河水道;长江入海口的上海港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枢纽港口,也是全球第一大港口。南通也是我国长江以北的沿海地区与上海连接的最佳通道。把上海和南通以及苏北“打通”了,对于缩小我国南北差距,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统一全国大市场都有着重大意义。最后,从中国的宏观经济来看,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基建还有很大缺口,只要选对地方,基建投资还有很高的回报。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政府应该尽量加快像海太长江隧道这样高质量项目的施工建设,不仅在短期内拉动内需,还能提升未来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陆挺说,现在开工的海太长江隧道,加上南通新机场、北沿江高铁以及其他几条正在规划中的交通工程,从交通基础设施角度来讲,以上海为中心的“湾区”正在形成,海门在这个区域中的重要性将不断提升,海门的地理位置确实是得天独厚。海门要充分利用未来几年交通大发展的有利条件,做好规划布局,加速产业和人才的引进,只要站在发展的风口,家乡海门就一定能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陆挺认为,海门发展应从六个方面入手:
要居安思危,有紧迫感,不能想当然,不要以为交通大发展了,靠近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就可以躺赢。其实区位好是一把双刃剑,县域经济发展得好,可以承接很多大都市转移和衍生出来的产业,但如果发展不好,人口和资金反而会被周边大城市“虹吸”。
不能过度依赖地产,要让城市宜居,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流。靠卖地和房地产开发的发展战略很短视,县域房价太高,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就不会流入,就会抑制很多产业的发展,本地经济也会过度依附于大都市的炒房投机客,或者变成大城市边上的“睡城”,缺少自己的特色,缺乏发展的可持续性。
产业发展要逐步推进,处于都市圈中,除了力争吸引高端制造业服务业之外,像海门这样的城市其实有许多文章可以做,比如说现代农业和文旅休闲等,一定要保护生态。
在吸引人才方面,能引进高端人才固然好,但还是要争取年轻人创业就业,海门一定要尽量吸引年轻人过来工作居住。
县区发展要尽量集约,不能盲目摊大饼。一个区能够掌控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不能铺得太开,否则基础设施的使用率会太低,服务业跟不上。
要注意软环境的建设。城市管理需要有温度,要体现人文关怀,高度重视法治,这样才能留住人才。县域应该想方设法,从长计议,做细活,除了教育医疗之外,还要把其他各种软件做好,从而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