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看镜头,笑一笑。”今年100岁的季秀兰坐在藤椅里,配合着孙媳妇拍照。小女儿黄理同接过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特地送来的“海门之夏八一专场文艺晚会”邀请函,感激地说道:“谢谢!妈妈虽然已经不能说话了,但是她的高兴是掩盖不住的。”镜头里的老人,慈祥温柔,她家族里的祖孙四代,每一代都有军人。
季奶奶的脸上沟壑纵横,每一道都藏着数不清的岁月故事。她出生于江苏启东一个贫农家庭,194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当地革命前辈的指引下,她加入了启海东南警卫营当通讯员、交通员,往返于启东、海门、天补之间,传递情报。
季奶奶的老伴黄建章是海门人,曾在海门警卫营入伍,后来被并到了启东警卫营。“爸爸妈妈就是在启东工作的时候认识的,是组织介绍的。”说起家族里其他成员,黄理同也很自豪,大哥黄晋同是家族中的长子,1961年入伍,在山东高炮67师,1965-1966年抗美援越中荣立集体三等功;大侄子黄宏辉1990年入伍,在南京舟桥旅汽车连当过炊事员、通讯员和车场值班员;大侄的儿子黄绎玮是家族里第四代军人,2017年入伍,现役于海防四旅,守护国家领土;大侄子的侄女施旖玫2016年入伍,在东部战区当现役军人。二哥黄伟同大学毕业以后在兵工厂工作,1979年入伍,在湖北襄樊一部队司令部教导队任指导员,家人随军,于1983年转业,后参与了深圳两大图书馆的建设工程,作为基建办负责人的他凡事亲力亲为,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黄理同自己1965年8月报考军校入伍,曾任厦门第31集团军门诊部军医,因工作认真,被评为优秀干部,多年受嘉奖且荣立三等功1次。黄理同的丈夫赵克石于1968年入伍,曾任南京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原总后勤部部长、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原部长及第十七、十八届中央委员,曾将生命置之度外,在全军技术革新中荣立二等功,另立三等功多次。儿子赵虎在上海警备区任现役军人。
“我们家族的人老老少少都是踏实、勤奋、敬业、服从安排,不计得失,做好本职工作的老实人。”黄理同说,母亲季秀兰的“大度”深深影响着后代。大侄子黄宏辉退伍后自己买货车做了几年运输生意,2010年被派遣到海门市供电公司后勤车队做专职司机,“我不属于编制人员,但我觉得挺满足的,做好本职工作才是最应该的”。
说起这一大家子,黄理同笑了:“咱们这家,到现在为止一共出了10个军人。也是受我父母的影响,还有一些革命前辈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咱们家从我父母那一辈开始就有强烈的报效祖国意识,孩子们也自然而然被我们影响。我父母十分开明,对于女孩子去部队当兵,都非常支持!”
黄理同认为,和平年代,军人精神仍然是这个时代的“必需品”,“我们希望国家在一代代年轻人的努力下,越来越好,把中国军魂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