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漫过常乐镇官公河村的田埂,九龙岛“游手好闲”露营地的灯光刚好亮起来。大屏幕上,“苏超”第七轮——南通队VS盐城队的赛事正酣:“加油”“哇,好球”“再进一个”……夜幕笼罩下,这里的灯光、烧烤的烟火气、年轻人的喝彩声,与周围乡村的静谧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退役女兵陈茜茜正里里外外忙碌着,汗水浸湿了发丝。这是她回乡创业的第3个年头,虽然时间磨平了当年创业时的激情,可骨子里那股“咬着牙也要把事干成”的劲儿,反倒像地里的藤蔓,越扎越深。
从荒地到乐园
一钉一锤亲手打造
2020年深秋,已从部队退伍多年的陈茜茜和家人自驾到九龙岛游玩时,被眼前的景色吸引:夕阳把官公河染成金绸,岸边芦苇荡里藏着成群的白鹭,远处的稻田翻着浪,空气里全是青草和泥土的香味。
“这地方,能‘长’出好日子。”她蹲在草地上给战友马钰发视频,镜头里的荒草茂盛,马钰在河南的办公室里敲着键盘:“你又想折腾啥?”陈茜茜指着远处的村庄:“国家不是说乡村全面振兴吗?城里人想找个地方喘口气,村里人想把日子过亮堂,我想试试搭个桥。”
创业的第一步是清理场地。陈茜茜选中的地块原本堆满石块和杂草,她借来工具,一锹一铲地平整土地。为了省钱,她自己画木屋设计图纸,跑到木材市场挑选材料,再一根根钉成框架。“手上全是茧子,但看着小屋一点点立起来,特别有成就感。”陈茜茜说。
户外营地的运营远比想象中艰难。一场大风就能掀翻帐篷,暴雨过后设备全部进水;夏季高温时,草坪维护成本陡增;冬天客流量锐减,收入几乎停滞……陈茜茜坦言:“最难的时候,我一度萌生了放弃的念头。”但军人的韧性让她坚持了下来:帐篷坏了就修补,天气差就转型做室内活动,还自学短视频推广。渐渐地,营地在当地小有名气,节假日甚至一席难求。
升级业态
为乡村注入新活力
随着露营经济火热,竞争也日益激烈。2025年初,陈茜茜决定转型升级,将部分区域改造成融合服装店、咖啡厅的乡村小院。“很多游客喜欢这里的自然氛围,我就想提供更丰富的体验。”陈茜茜解释。深夜的电话里,这个“突发奇想”点燃了马钰的热情,她定了一张最早的机票,下了飞机直奔海门,两名退役女兵再一次“同营”。
服装店的选址让许多人不解:这么偏的地方谁去买衣服?但她们的理念很清晰:乡村需要多元业态,她们的客群正是追求“慢生活”的城市游客。如今,小院已成为集露营、文创、亲子活动于一体的综合空间,还带动了周边农产品的销售。
有了战友的加入,露营基地有了新的活力。乡村“服装店”开业第一天,她们拍摄了第一条短视频。“没想到这个视频在网上发布后,收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有好奇、有不解、有鼓励,当然也有不看好的声音。”陈茜茜说,线上的流量为露营地攒了不少人气,不少外地游客专程过来一探究竟。谈起将来的打算,陈茜茜说:“会以露营基地和服装小院为背景,继续拍一些接地气、体现乡村发展的短视频,吸引更多客人。另一方面,也希望更好地推广本地农产品。”
军旅岁月
铸就“不怕吃苦”的底色
时间回到2005年,18岁的陈茜茜刚从海门入伍,新兵连,她被分配到河南确山某部队;马钰则进入青海二炮部队。新兵训练结束后,两人从各自的新兵连进入河南开封的文工团。“我和马钰每天头对头睡觉,一起训练、演出,形影不离。”陈茜茜回忆起当兵时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眼前。
2010年退伍时,陈茜茜回到海门,马钰留在河南老家。尽管相隔千里,她们的联系从未间断。“准备创业时,家人起初都是反对的,母亲觉得女孩子当文员多好,干嘛非要去刨地?要不是马钰一直鼓励我,可能早就放弃了。”陈茜茜感慨,5年军旅生涯教会她的是执行力、责任感和永不言弃的精神,而战友情谊,则是创业路上最坚实的后盾。马钰笑道:“意见不合时,我们吵完架还能头对头睡一觉,第二天继续干。”
风吹过木屋的风铃,叮当作响,像在应和着她们的话。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正因为这两名退役女兵的坚守,长出了越来越多的希望。陈茜茜和马钰的创业故事,是乡村全面振兴浪潮中的生动注脚——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坚韧、团结与热爱,终将浇灌出最美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