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是万家团圆的幸福时光,更是项目建设的宝贵窗口期。在海门这片发展热土上,处处涌动着只争朝夕的建设热潮。众多企业主动锚定目标、科学统筹调度,以高效生产扛起发展重任,确保生产线全流程高效推进,用“不停工、不停产”的实干姿态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澎湃起海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5700人奋战生产一线
中天钢铁集团(南通)有限公司厂区内,近5700名员工坚守岗位。在第二轧钢厂,热浪与火花交织,导卫组长芦磊正带领组员仔细检查导卫装置,这个被称为轧机“导向卫士”的部件,直接决定着轧制是否顺畅、钢材表面质量是否合格。“每天到岗第一件事,就是全面巡检导卫的磨损、精度和润滑系统;生产中还要根据钢种特性调整参数,尤其是高强度钢,必须精确控制导卫夹持力,严防跑偏。”芦磊的话语里满是严谨。
在轧钢厂主控室内,主控工王娜紧盯着电子屏上的实时参数,双手熟练操作控制台,不时通过对讲机与现场岗位沟通,她说:“这里是轧钢生产线的‘神经中枢’,钢坯温度、调节系数等每个数据都不能有一丝偏差。”为保障节日期间生产安全稳定顺行,中天南通管理层深入一线带班值守;采取轮休、倒班模式,确保生产连续不间断;后勤部门全力做好伙食供应与节日慰问,让员工感受“家”的温暖。
420人坚守筑“智造”高地
在上海建工(江苏)钢结构有限公司重装基地,420名建设者将爱国热情转化为生产攻坚的实干动力。“目前正在赶制的有招商重工PCTC滚装船分段、招商青岛82K散货船分段,还有沪东中华造船厂1600吨龙门吊、澳洲港建门架与栈桥等项目构件。”公司生产管理部部长助理王旭表示,这些订单交付时间紧迫,所有生产管理人员全部驻守现场,从施工质量、安全生产到进度推进全程把控,确保每一个构件都符合高标准要求。
基地提前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与应急预案。一方面科学排班,保障关键工序连续作业;另一方面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每天2名安环人员值班,开展车间安全巡检。“我们还改善员工伙食、发放节日福利,让大家在岗位上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王旭说。
24小时加班加点保交付
位于三厂工业园区的南通大力神钢绳有限公司是国内钢丝绳行业的重点企业。连日来,公司车间内机器轰鸣不断,拉拔、热处理、镀层、捻制等多道精密工序有序运转,一卷卷高强度、高韧性的钢丝绳经过严格质检后,正陆续发往国内外客户手中。“热处理、拉丝的部分车间全程不停工,针对急单,大车间员工也在加班加点赶进度。”公司副总经理陈国华介绍,今年以来,企业主动调整市场策略,成功打开高端产品市场。眼下,来自海洋工程、大型桥梁等领域的订单持续旺盛,生产任务十分饱满。
为确保订单按期交付,公司不仅合理调配人员班次,实现关键岗位24小时不间断生产,还建立了严格的安全保障机制。“每天安排两名副厂级领导带领1名安全员开展24小时巡查,重点检查天然气设备、行车等特种设备的运行情况,确保大家平安过节、生产顺利。”陈国华说。
“海门速度”确保节后试生产
在阜民新材料的生产车间内,技术人员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设备安装与调试。这家专注于锂电安全领域的科技型企业,利用假期窗口全力推进产线建设,为节后试生产做最后冲刺。“目前,我们设置了一条液体产线,随着产能需求增长,还规划了第二、第三条产线。”创始人王昱其介绍,“厂房空置区域将用于终端产品生产。”阜民新材料聚焦锂电池火灾防控,其自主研发的LiCool全效灭火剂曾在测试中30秒内扑灭25千瓦·时车规级电池组火灾,技术实力达到行业领先。为确保产线运行稳定,企业在设备安装过程中同步推进系统联调与压力测试。
目前,阜民新材料已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技术获多家行业头部企业认可。“预计今年还将获得2到3个专利,明年计划再获5到10个。”王昱其透露。据了解,截至目前,企业在手订单已达6000万元。双节后,企业将进入试生产阶段,首条产线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2亿至3亿元。
倒排工期保持项目稳推进
在南通星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一期工程现场,钢结构施工正有序推进。施工人员头戴安全帽,在钢筋脚手架和钢结构框架间有序作业。项目经理张建明介绍:“一个车间钢结构已安装完成,准备进行维护和屋面施工。另一个车间基础已完成,10号开始安装主体钢结构。”
这个总投资5亿元的年产400台高端数控机床项目,自开工以来就按照270天竣工的目标倒排工期。双节期间,项目建设保持推进态势,现场每天约40名施工人员和2至3名管理人员在岗,各类机械作业基本满负荷运转,为节后全面展开钢结构安装赢得宝贵时间。“节假日,我们安排了值班,工人作息时间基本不变。”张建明表示,在抢抓进度的同时,项目管理层与园区监管部门形成联动,共同筑牢安全防线。按照计划,项目10月进入安装阶段,12月开始室外工程,预计明年一季度全面竣工。
全员在岗冲刺竣工验收
在三厂工业园区,年产10万吨无菌冷灌装饮品项目进入冲刺阶段。该项目由南通市乐轻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采用先进的无菌冷灌装技术,能最大限度保留饮品的营养和风味。项目于今年3月开工。
在项目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紧张有序地作业。四栋主体建筑已拔地而起,整体初具规模。目前,4号车间主体结构已全部完成,进入初装阶段。2号车间也在同步推进内部装修与水电安装。项目生产经理黄春风表示:“基本全员到岗,每天100多人,我们争取在这个月底把所有的砌体工程全部结束。”为确保项目早竣工、早投产,项目部制定了抢工计划,全员坚守岗位。同时,通过加强安全巡查和班前教育,项目部将“安全第一”的理念贯穿每一天,为项目顺利推进保驾护航。“我们争取在月底,两幢厂房4号车间跟2号车间的初装修结束,在11月底完成整个项目的竣工验收。”黄春风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启动
10月7日上午,在三星镇瑞北村项目区,施工人员正忙着对汪同福店河道进行清表作业,为后续灌排设施建设打基础。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举措,高标准农田建设一直是海门区委、区政府的重点工作。9月28日,全区召开开工动员会议,标志着2025年度海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启动。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各区镇加班加点,全力推进工程进度。
据了解,2025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6.34万亩,其中新建2.54万亩,改造提升3.8万亩。改造提升项目共两个标段,涉及海门各区镇,预计总投入1.7亿元,包括水利措施、道路措施、农业措施等。目前,各标段施工单位正在进行准备工作,施工班组和施工机械陆续进场,条件成熟的区镇点位已开始清表工作,河岸木桩已完成进场验收。
一线机器的轰鸣,是对祖国华诞最激昂的礼赞;源源不断下线的高端产品,是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的“强心剂”;产业工人坚守的身影,彰显着新时代劳动者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以产业实干支撑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在双节同庆的特殊时刻,海门正以“产业兴则区域兴,实业强则国家强”的坚定实践,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