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40余年坚守,他开了家永不打烊的“南京照相馆”!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20 字体:[ ]

近日,电影《南京照相馆》热映,其故事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的真实罪证影像,年轻人接力守护,让罪行曝光、历史永存,而银幕外的真实历史更为残酷。这让人不禁追问,还有多少散落的历史碎片藏在时光里鲜为人知。在海门,收藏者谢松华用40余年执着,将无数“碎片”打捞,拼接断裂的记忆,凝成一部沉甸甸的民间抗战史。

谢松华坦言,铭记过去不是延续仇恨,而是对抗遗忘。在否认历史的声音仍存的当下,要让年轻人知道每个人都能成为历史的守护者。他认为,真实的历史是张纯如用生命捍卫南京大屠杀真相,是幸存者直面创伤揭露罪行,是公祭日和平鸽传递的对和平的向往,有些历史不能仅存于教科书,而要活在民族集体意识中。

谢松华的收藏启蒙于祖辈书箱与阁楼尘埃间的旧物。1986年,他从海门师范毕业后,用第一笔工资淘回民国线装书,此后走街串巷收老家具、蹲守古玩市场寻旧字画成日常,他觉得每件东西都像时间胶囊。老校友们携校史资料登门,让他觉得这些散落的记忆该有归宿,于是筹划建博物馆,收藏重心逐渐转向抗战主题,至今已40多年。

谢松华的库房里,一批贴着手写标签的抗战藏品最受珍视,它们来自全国抗战文物藏家、革命后代与历史研究者,有战地日记、抗战宣传画、缴获的日军武器等。他说支撑他收藏的是传承使命。他和团队足迹遍布全国,甚至跨海峡赴台湾联络藏家,只为不让历史细节被湮灭。“我们不是在‘捡’藏品,是在‘找’历史。”谢松华告诉记者,“这些收藏填补了诸多历史空白,如寻得的新四军旧衬衫、南通遭日军侵略的旧报纸,还有从日本搜集到的日军书信与档案,这些都印证了民族反抗的顽强。”

谢松华把藏品的真实性当作不可松动的底线。每件藏品入库前要经“三重考验”:用断代技术定年代,细辨纸张质地等是否符合时代特征,请文史专家团队会诊。为让史料“活”起来,每件藏品都有他亲手书写的标签,不断补充细节,为历史续添注脚。

如今,这些藏品成了南通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常驻主角”。青少年看到锈迹斑斑的日军刺刀时,谢松华会说这是“落后就要挨打”的见证;看到“抗日救国”宣传画时,他会讲这是当年穿透硝烟的最强呐喊。抗战胜利纪念活动中,首次展出的战士日记让参观者红了眼眶,上面写着“今天又打退一次进攻,多想活着回家看爹娘”。

谢松华认为建博物馆不是终点,而是让记忆永远“在线”的开端。有人问他守着旧物图什么,他望着展厅里的孩子们回答道:“你看现在的娃能安安稳稳地坐在教室里,这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