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入海之滨的海门港经济开发区,凤飞村的名字承载着血与火的记忆——它是以战斗英雄蔡凤飞之名命名的土地。八十载光阴流转,烈士的热血早已融入江海平原,而“凤飞”二字,既是永恒的纪念,更是奋进的号角。
蔡凤飞,1924年生于贫苦农家,16岁投身革命洪流。他身高体壮,更怀赤子之心,常为受欺的百姓挺身而出。1941年加入东南警卫团后,他因作战勇猛、身先士卒,迅速升任排长。1944年中秋,部队驰援启东海复镇,途经家乡池棚时,他匆匆探望兄嫂,抱起襁褓中的侄子轻吻告别,便毅然重返战场。
在忠义乡的血火交锋中,蔡凤飞眼见日伪军焚屋屠戮,请命出击。他率一个班杀入敌阵,步枪刺刀寒光闪处,3名敌军接连毙命。敌畏其神勇纷纷溃退,他奋勇追击时不幸中刀,血染征衣,壮烈牺牲于冲锋路上,年仅20岁。东南警卫团追授其“战斗英雄”称号,记二等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乡从此以“凤飞”为名,村部东侧车站亦铭刻英雄印记。
“烈士不是书本里的符号,他活在我们的地名里、血脉中。”8月9日,记者走访凤飞村,已退休的、该村原党总支副书记沈凤飞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每次看到村名路牌,都像听见前辈的叮咛。我们这一辈人的责任,就是把‘敢拼敢闯’的凤飞精神传下去!”
这份精神正转化为振兴路上的号角声。“凤飞村,现在就是以香菇产业作为我们的‘一村一品’!”现任村党总支书记季佩佩向记者介绍,2023年10月,村里成功引种第一批香菇,试种规模达1000多棒。良好的收益迅速增强了信心,2024年产量便跃升至1.5万棒。“香菇产业效益可观,亩均收益能达到5万元,今年我们预计将种植规模扩大到2万棒,持续做强特色产业。”季佩佩的话语中透着自豪。
记者了解到,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不仅靠单一的香菇产业。“除了‘一村一品’,我们还通过盘活资产资源,做好土地流转文章。”季佩佩补充道。通过整合闲置土地、盘活集体资产建设标准厂房等多种途径,凤飞村成功实现了村营收入的跨越式增长,突破140万元大关,为乡村建设注入了源头活水。
今年,村“两委”敏锐抓住机遇,以海门港经济开发区五村联建的“海奔汇”品牌为平台,积极拓展本土农产品销售渠道。“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帮助村民把种植的家乡特产,特别是依托香菇产业带动的各种农产品,更好地销出去,卖上好价钱,真正实现增产增收!”季佩佩说。
从烽火硝烟到香菇飘香,从英雄捐躯到百姓致富,凤飞村以英雄之名作答时代之问:烈士鲜血浇灌的土地,终将生长出幸福安康的永恒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