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海门人过中秋有情有味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18-09-22 字体:[ ]

  中秋节要到了。在很多人的心中,这是一个不亚于除夕、春节的重要传统节日,人月两团圆更是代表了人间最美好的幸福。虽然生活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但很多过节的传统依旧被许多家庭保留下来,吃传统的美食、品团圆的快乐,更开启对于未来的美好期待。

  一碗老鸭煲满是中秋味

  中秋吃月饼是自古以来的传统。不过对于海门人来说,最能代表中秋味道的还是一碗鲜美的老鸭煲。鸭子要选一年左右的老鸭,肥瘦适当,再以糯米拌上碎肉为馅料,填充到掏空的鸭肚子里,用线缝合鸭肚。塞馅料是个技术活,太松散影响口感,太紧了糯米又煮不熟,所以往往都是家里的“厨房掌权人”亲自出马,凭的就是精准的手感。

  待到煮熟出锅,用勺子挖出鸭肚内的馅料,颗颗糯米晶莹饱满,浸透了鸭肉的精华,口感紧致有弹性。多少在外的海门人都会在中秋节思念着这样一种家乡的味道。当然,一碗地道的海门老鸭煲还需配以正宗的海门香沙芋艿,汤鲜肉美芋艿香糯才是完美。大多数人说不上为什么海门人在中秋节要吃老鸭煲,但一代一代就这么传下来了,这几天,市场上的鸭子又开始热卖了起来。

  “秋风起蟹脚痒”,中秋佳节也是螃蟹上市的季节,有着丰富水产资源的海门,中秋餐桌上自然也少不了这样的美味。在团圆的日子里包一顿饺子、裹一些馄饨,也是许多海门人的主流过节方式。

  各种团圆饱含中秋情

  中秋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一家人在屋外支一张桌子摆几张凳子,围坐在一起闲话家常,品茶赏月,是最幸福的时刻。也有些人会摆上些新鲜的蔬果和清香来供月,借此怀念已经离开的亲人。

  而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这种家家户户的小团圆也逐渐变成了社会大家庭的大团圆。在中秋佳节到来前,很多地方开展了各种关爱活动,让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也感受到团聚和关爱的幸福。正余镇的“乐梅”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就在镇敬老院开展了活动,他们带着饺子皮和馅儿来给老人们包饺子,给老人理发剃须,为老人按摩推拿,还在院子里给老人热热闹闹地献上了一场文艺表演。17年来,这支志愿服务队每月都会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中秋佳节更是要给老人们带去更多的快乐。

  在全市各地,人们给困难家庭送去了过节的物资,带留守儿童回家一起过节。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有关心、有爱意,身边这些不是亲人的人便也成了最亲的人。

  学文化传承中秋意

  中秋节是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嫦娥奔月、吴刚伐树、玉兔捣药这些古代的神话故事伴随着一代一代人的成长。即便到了现在,孩子们依旧被这些故事吸引。中秋节前夕,很多学校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中秋”系列活动,孩子们在故事中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学习月饼的制作,吟中秋的诗句,用自己的方式演绎传说故事,也展现新时代少年的风采。

  前不久,一群外国友人来到了海门,感受中秋节的传统氛围。在这里,他们学唱海门山歌,观摩传统的酿酒工艺,歌美酒甜让人醉。千百年来积聚起来的中秋意蕴、甘醇美好,也如这美酒和歌声一般,让人细细品来,无限回甘。

  这个中秋节,缓一缓匆匆的步履,放一放无尽的工作,让时间慢慢凝结,或许我们能在这静静的美好中感受古往今来中秋的无限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