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奋力书写海门高质量科技创新新篇章
——全区科技创新大会发言综述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3-02-24 字体:[ ]

在昨日召开的全区科技创新大会上,江苏慧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天钢铁集团(南通)有限公司、江苏一影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华为(海门)数字经济创新中心、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区科创办、区发改委、临江新区8家单位,分别进行了交流发言,共同奋力书写海门高质量科技创新新篇章。

生物医药产业是创新最活跃、影响最深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直以来,慧聚药业通过不断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得到了快速发展。慧聚药业负责人表示,将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的建设,汇集技术、人才、科研等优势,积极探索紧密合作新模式,建立人才共享的交流平台,共同凝练一批高可行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形成高度联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当前的科技大潮中,慧聚药业将坚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责任履行,一如既往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创新、不断进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创新是引领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更是企业立足优势、做强主业的重要支撑。2022年,中天南通有限公司紧跟海门创新发展步伐,持续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聚焦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建设,进一步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投资5亿元的数字化控制中心全面投用,每年节省成本4000万元。企业将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建立中天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5G+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在无人机车、无人仓库、智能交通等方面,做到多场景融合、多系统集成、多设备协同,进一步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步伐,跑出中天“加速度”。

江苏一影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于2018年在临江科技园成立,目前已成功自主研发出A、B、S三个系列的骨科术中三维C形臂,并进入医院,广受好评,获得国际大厂的独家合作。用于神经外科的国内首台移动式大孔径CBCT也将在今年获得国家注册认可,投入市场。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有效促进了同顶尖学校和医院的产学研合作,持续沉淀研发能力,进行产品打磨。以产品性能为竞争力,而不是低价竞争,是一影医疗一直的坚持。企业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继续坚持自主创新,以更高效的管理应对行业与环境挑战,确保公司始终走在发展的快车道上,为助力海门乃至中国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大价值、贡献更多力量。

产数融合正在成为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主阵地,华为(海门)数字经济创新中心是推进海门企业及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本地服务机构。2023年,创新中心将继续以海门“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为准绳,从企业、产业、区域三大维度,深入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全栈式系统化服务。加大企业技术赋能及创新项目扶持力度,积极协助政府、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项目,打造海门标杆;拓宽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标杆影响范围,聚焦区域媒体,深度整合省市媒体资源,以本地标杆企业为对象,进一步提升区域影响力;加快推动区域产业整合发展,助力优化区域整体效能,为深化“强富美高”新海门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积极策应南通市沿江科创带建设,打造创新药物与生物科技的策源地,探索产业创新、科技小城发展新模式。未来三年,长高院将坚持通过“新药与平台强化项目”,持续推进创新药、高端制剂、中药/藏药、医疗器械等初创企业聚集;开拓“特殊食品”“药用辅料”两大新产业;发挥长高院的事业机制,把长高院打造成国内有影响力的政、产、学、研、资协同创新平台,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载体。

区科创办表示,将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以“长三角区域性重要创新支点城市”为建设定位,当好海门创新发展的“参谋部”、改革创新实践的“操盘手”和服务企业发展的“店小二”。系统研究制约我区创新发展的短板和弱项,着力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型园区提升、创新生态提质等方面有所突破。推动科技招商体系快构建、创新载体平台快建设、企业创新梯队快形成。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加强金融支持,提高成果和技术的供给力度,助力企业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区发改委将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力推动我区数字经济发展走在南通前列。2025年,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3.5%,全区规上数字经济企业达到350家。以数字产业主阵地建设,加速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到2025年建成1个省级“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实施数字核心产业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政府加速建设、数字人才引培、数字基础安全护盾行动,以精准化举措加快数字赋能,为海门打造“一示范四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临江新区表示,将进一步牢固确立“以系统思维建创新城镇”思想,“以科技地产、产业投资、创新服务协同推进产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在产业高质量招引上突破,在城市高质量配套上发力,在人才高质量聚集上用心。围绕高端制剂与辅料、特殊食品、医疗器械、精准医疗、微电子、新能源材料等产业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厚植基础。龙头项目培育与产业聚集双驱并重,产业基金与细分产业相互赋能,进一步加强功能服务平台建设水平,做好“产业生态+产业会议”这篇文章,努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城镇新产品,为我区实现“一示范四城市”目标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