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张謇故里和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核心区域,今年以来,常乐镇以“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为目标,在宜居宜业建设、先行村示范引领、项目招引落地及农产品增收提质等方面持续发力,探索出一条具有常乐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常乐镇将宜居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底色,基础设施升级与生态治理双管齐下。今年,培才村完成2.2公里南北贯穿的柏油路“白改黑”工程,同步整治路东侧河道并增设安全护栏。“今年‘白改黑’涉及的道路一共有3.4公里,已经完成整改。河道涉及45条,长度大概为3公里。”培才村党总支书记董爱华告诉记者。今年,常乐镇累计完成超10公里生态河道整治,建成133座标准化垃圾分类亭,对5.4公里农村公路实施“白改黑”并优化交通标识,为5个行政村安装313盏太阳能路灯,解决村民夜间出行难题。
以颐生村、八烈村为代表的先行村,围绕产业创新、治理高效、生态宜居三大标准培育标杆。其中,八烈村在集体经济发展上树立标杆,其强村公司的跨界营销模式、光伏项目的闲置资源盘活方式、稻麦轮作的生态农业路径,都具备很强的推广价值。“去年我们村营收入是150多万元,今年争取向200万元冲刺。”八烈村党总支书记黄晓华表示。
聚焦农业科技、特色产业和文旅融合,常乐镇以专班化运作、清单化管理推动项目落地。总投资7000万元的A+温室工场作为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核心项目,已成为现代农业标杆。“目前,我们与中国农科院华东中心拟定合作协议成立运营公司,江苏省农科院豆类作物创新团队、国信直播基地、渔光互补项目等纷纷落户乡创中心,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常乐镇农业农村和建设局副主任蔡冬艳介绍。
围绕“科技+订单+品牌”核心,常乐镇推动农产品高端化营收。鑫之海农场“订单农业+科技种植”模式成效显著,引入智能灌溉系统降低人工成本,水稻亩均产量超1200斤,带动周边2700余亩土地合作农户稳定增收。A+温室工场培育的番茄、草莓等特色果蔬,达产后年净收入预估达400万元,为农产品高端化开辟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