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海门,骄阳似火,炙烤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在常乐镇麒新村的红阳果业,每一颗饱满的梨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的故事——当超过35℃的热浪翻涌过果园,当汗珠顺着果农黝黑的脸颊坠入土壤,这份“甜”便有了最厚重的注脚。
上午10点不到,田间的地表温度已冲破35℃,万里无云的天际下,热浪在不断翻涌,一望无际的果园更显酷热。
记者一行刚踏入果园,防晒服便被热气浸透,裸露的皮肤仿佛被细密的针尖轻刺。果园内,随处可见果农们忙碌的身影。“先来个梨解解暑!”红阳果业负责人蔡国华端出一盘现切梨,晶莹剔透的果肉,与果农晒得黢黑的肤色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自然的馈赠,后者是劳动的勋章。“这是新嫁接的晚熟品种——‘超月梨’,挂果不多,但个头很大,汁水十分充沛。”蔡国华的声音带着田间劳作后的沙哑,却透着对果实的珍视。
来到果树旁,头顶是无遮无拦的烈日,脚下是被晒得发烫的土地。与果园相伴10年的蔡国华早已习惯了田间的酷暑和暴晒,没穿任何装备的他,徒手演示采摘动作:“托住果子底部轻轻一旋,不能太用力,不然会伤了果枝。”他的手掌粗糙布满老茧,却在触碰果实的瞬间变得格外轻柔,仿佛在呵护易碎的珍宝。
随后体验除草时,记者真正体会到“汗滴禾下土”的分量。蹲下身子,草叶上的热浪直扑脸庞,没几分钟,汗水便顺着脖颈流进衣领,后背的衣服紧紧贴在身上。“这片果园不用除草剂,全靠人工除,草长得快,一天不除就冒头。”蔡国华说,为了果实健康,他们坚持施农家肥、人工管护,“辛苦是辛苦,但果子的甜,骗不了人。”从最初的摸索种植,到如今培育出“翠冠梨”“翠玉梨”“超月梨”“苏翠 1 号”“沪晶18”等多个优质品种,他的生活早已与这片果园深度绑定。
“种梨树就像养小孩一样,每个季节都要悉心照顾。”蔡国华说,冬天要修枝,春天开花前要打药,开完花后要疏果,紧接着便是施肥、套袋……一年四季,对于一颗梨来说,是一生;对于蔡国华而言,是周而复始、愈加娴熟的播种生活。站在炙热的田垄上,蔡国华望向远方:“今年一亩地起码产8000斤。”
实际上,喜悦丰收背后也怕“老天爷变脸”。前两年雨水频繁,梨树大面积染上了黑星病,50%以上的梨子都无法售卖,果园接连亏损了两年。“产量不好愁产量,产量好了愁销路。”作为一名果农,蔡国华深谙“看天吃饭”的意义,亦怀揣着把品质做好的坚守。
这份坚守终有回报。果园培育的“苏翠1号”,是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以华酥梨作为母本、翠冠梨作为父本,杂交选育的早熟砂梨新品种,以12%的含糖量、细脆的肉质和充沛的汁水,斩获国内11项大奖,还在江苏省第五届优质早熟梨品鉴活动中摘得金奖。“现在不少回头客就认我们的梨,说这是‘小时候的味道’。”蔡国华的骄傲,藏在眼角的笑纹里。
对蔡国华而言,果园不单单是一份产业,更是帮助村民致富增收的肩头使命。园区内的基础农活,例如除草、打药等,他都会优先雇用本地村民,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这些年,蔡国华不仅自己种梨,还带动周边农户学习种植技术,分享管理经验。“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他说,乡村全面振兴不是口号,是要让土地生金,让乡亲们有奔头。
盛夏的果实会老去,但田垄上的坚守永不褪色。在海门的这片土地上,像蔡国华这样的无数劳动者,正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初心守护品质,让每一颗果实都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甜蜜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