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与黄海交汇处,一股澎湃的“蓝色动能”正加速涌动。今年上半年,海门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规上企业开票销售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7.12%。这一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产业集群的全面崛起——从技术创新的“硬核突破”到智能制造的“效率革命”,从产业链的“强筋健骨”到绿色转型的“乘风破浪”,海门正迈向全球船舶工业版图的高地。
“智造”与“绿色”双翼齐飞
走进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招鋐船舶(南通)有限公司的不锈钢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加紧组装液化天然气加注站平台。“这批产品将用于大型LNG运输船,技术要求极高。”生产经理佘刚林介绍,公司2022年落户海门,仅两年时间年产值已超1.6亿元,今年目标直指2亿元。
产业规模扩张的背后,是技术创新的持续突破。全球首艘搭载三翼式硬质风帆系统的11.4万吨阿芙拉型成品油船近日试航成功,其核心系统正是由落户海门仅一年的华商天时海洋科技公司研发的。“实测数据显示,单日节油量达15吨,远超船东预期!”公司副总经理石守纲自豪地说。这一技术填补了国内船舶风力辅助推进领域的空白,成为航运业绿色转型的创新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智能化改造正重塑产业生态。在招鋐船舶的舾装标准件车间,工业机器人取代了传统手工焊接,日产量提升至人工的3倍。“机器人一次成型的光洁度无需打磨,不良率大幅降低。”佘刚林表示。江苏华海船舶信号制造公司通过推行自动化工艺,在稳固产品质量的同时,今年产值预计提升10%,海外市场拓展至日本、欧盟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向“新”发力构筑产业生态
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的崛起,得益于“向海图强”的战略定力。海门抢抓长三角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建设机遇,以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海门港经济开发区为主阵地,一手抓新项目引进,一手促存量企业升级。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招商局重工、中远重工等龙头企业,通过以商引商推动产业链延伸;海门港经济开发区则聚焦港口机械、核心零部件等领域,攻坚细分市场“隐形冠军”。
政策护航同样关键。海门出台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0条措施,从科技创新、人才引进、金融支持等多维度赋能产业发展。目前,产业链中已有7家企业获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称号,2家跻身国家级“小巨人”,14家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落户此地,为苏中苏北地区注入高端研发资源。
从“海门制造”到“海门智造”
作为产业龙头,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码头上,多艘高端船舶整装待发。本季度,6艘新造环保型船舶将扬帆出海,驶向国际市场。近年来,该企业先后交付全国首艘极地探险邮轮、18万立方米LNG运输船等“大国重器”,更研发了全球最大的汽车滚装船和46万吨级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
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海新船务重工的绞吸式挖泥船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远海运重工自主研发的氨燃料罐拿下全国首张船用产品证书……“海门智造”正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一张金名片。
随着创新因子持续释放,海门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已跻身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未来,海门将加快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升级,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链融合,进一步拓展海上风电、深海装备等新领域。“江海交汇处,千帆竞发时。”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门将以更大力度开放合作、更优营商环境吸引全球资源,让“蓝色引擎”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